“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泰伯·8章》,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士不可以不弘毅表达了什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士不可以不弘毅表达了什么(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表达了什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泰伯·8章》

“士”作一般作知识分子讲,但《论语》里的“士”,不仅应具备知识和品德(德才兼备),更应该具备以天下为己任,造福天下百姓的远大抱负。

“弘毅”的“弘”字,一般有两种解释,一作“志向远大”,一作“心胸宽广”。愚意以为,后文“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说的便是志向远大,而原文中是将之作为“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来讲的。如果“弘”就是“志向远大”,这就犯了以果为因的逻辑错误,所以,作“心胸宽广”解释,似乎更为合理。而杨伯峻引章太炎语,将之解释作“强”,而“毅”则解释为“有决”,这当然更专业,却不易为常人所理解和接受。亦有人认为“弘”作动词“弘扬”“发扬光大”解,“弘毅”就是要“增强自己坚毅的品性”,也很有道理。

“仁以为己任”的“仁”,显然应当作动词解理解,许多人将之解释为“在天下实现仁义(德)”,始终有些牵强,令人费解。结合前文对“士”要造福天下百姓的理解,将之解释为“实现仁政,造福天下百姓”,就十分合理了。

“死而后已”,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意为“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已”则被当作“停止”理解。孤立地看“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将“已”解释为“停止”,确实合情合理。但将之放到大的语境中,这句话是作为“任重道远”的解释出现,与“任重道远”一起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的。“死了以后才罢手”,这不正是“弘毅”的表现吗?怎么能是必须“弘毅”的原因呢?这不是同样犯了以果为因的逻辑错误了吗?以故我十分怀疑这个解释。从语境上推断,此处的“已”作为“实现”“完成”解释,从而将“死而后已”理解为“(很可能)要死后才能实现仁政”,这样就可以作为“道远”的解释,成为了“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所在了。而“已”在古文中亦确实有“完成”“完毕”之意。“《广雅》云:“已,成也”,《汉书 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輒条其篇目”中的“已”字,正是“完成”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