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科教学不能缺少生本意识)(1)

前两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流程,都堪称完美,教姿教态、教学效果也无可挑剔。评课环节,在好评如潮的赞美声中结束。但是有几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是有意回避还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学科教学中的生本意识。

不管哪一门学科,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点不容置疑。学生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所有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实施都应该为学生考虑。一节课,不管教学环节如何流畅自然,老师的表情多么亲切随和,语言多么和风细雨,教学内容多么设计合理,如果缺少了替学生考虑、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就不是一堂好课。

课堂评价,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推动教学环节平稳顺利过度的重要工具。恰当运用过程性评价,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有重要的意义,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始终。

在个体展示环节,老师先是提名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这个学生回答得磕磕绊绊,并不理想。作课老师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态度,不言弃、不放弃,循循善诱,耐心指导,终于帮助学生做出了圆满的回答。学生自信满满,老师给予鼓励性评价。这个过程堪称完美。但是,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环节却让人大跌眼镜。

老师在示意这个刚刚回答完问题的学生坐下之后,继续提问。第二个学生刚刚说完,老师立即给出课堂评价,脱口而出:“比他棒!”

我理解,老师的本意是对第二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予以肯定,表示鼓励,认可他的表现。我不知道,刚才那个在老师的耐心帮扶下回答出问题的学生听了这句话后是什么感觉,反正坐在旁听席上的我,感觉特别刺耳。再看看那个刚才还自信满满的第一个学生,脸上的表情多云转阴,懊丧地低下了头。一直到下课,再没有抬头,当然也没有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多鼓励少批评,这是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老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受表扬的机会,找到自我实现感,有成就感。但是,鼓励一个人,不应当打击另一个人,尤其不能精准打击另一个人。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自己的权利,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成长,为什么非要把两个孩子进行比较呢?

老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杀伤力,想不到会对第一个孩子造成伤害。说着可能无心,但是听者有意。孩子的心灵敏感而脆弱,对老师的话非常在意。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对老师和这门课的感情。

“一个比一个好”、“越来越好”,这样的鼓励性语言用来激励全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进取的勇气无可挑剔,但是简单把两个学生比出高低就显然不合适。老师看到的不仅仅是呈现出来的结局,更重要的是进步的过程。每个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尊重,能够超越自己就是了不起的成绩。

不要口无遮拦,粗暴地蹂躏学生的感情,也不要厚此薄彼,不经意践踏学生的心灵,哪怕是误伤也不允许。我暗自提醒自己,师者仁心,要心怀每一个学生。出言要谨慎,为师当谨记。

面向全体,但不能忽略每一个个体

在开火车读课文环节,其中有一列“火车”的前面几个学生进展很顺利。到了第四个的时候,他坐着没有动,还没有来得及出声,其它孩子便大声喊起来:“他不会”。这个小男孩的脸有点儿红。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但是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嘲讽,坐着还是没有动。

这是考验老师智慧和爱心的时候,也最能反映老师的教育机智。如果能够妥善处理,一定会有精彩生成。

老师也进行了尝试:“我相信你会。”试图把学生唤醒,但学生还是没有动。我知道,学生一定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这是借班上课,他对老师应该没有什么成见,老师当然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固定的认识。没有人愿意初次见面就在陌生人面前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如果老师能够走近他,用期待的眼光看他片刻,给予鼓励性的眼神,再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他,这名学生一定能够站起来。“没有谁天生就会的,老师帮助你,我们一起来读。”“有老师在,不用怕。我们一起来打败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许会成为改变学生的良机,也是改变他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的重要契机。

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被忽视,没有人愿意默默无闻。每个人都希望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用自己的精彩表现赢得大家的尊重。尤其是那些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被埋没的孩子,更盼望着自己的出头之日。老师,就要尽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

但老师最终还是放弃了。或许是出于这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的完成,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害怕在他身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完不成教学任务,便用“下课后,你给老师读,好吗?”草草收场了。

课堂依然在继续,但我内心五味杂陈。我不知道,这时候,那个男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不会跟上老师的节拍,继续接下来的流程。

等一等,让教育发生

在看连环画配语言的环节,老师抽学生站起来根据图片说语句,这是知识的迁移,借助图片理解古文的内容,同时是换一种方式读古文。

其中有一个学生被点到名字之后就马上站了起来,但没有第一时间给图片配上恰当的语句。犹豫了片刻,不过还是正确地说出来了答案。这时候,老师应该予以及时的鼓励,做出评价,认可学生的努力。老师予以及时的评价:“经过思考,说出来了!”接着便没有了下文。老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使用了一种嗔怪的语气,有批评他“不够熟练”的意思。

经过思考,正确地回答出来,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需要赞美和鼓励,老师应该不吝赞美之词。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学正是真实地发生。需要耐心地等待,怎么能够奢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呢?

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这并不能证明老师的高明。相反,这样的教学就没有了意义。没有了波折,就不是课堂,而是表演、作秀,是假的课堂。学生也不是学习,而是配合表演。

但老师有点等不及。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批评的话语,但确少应有的肯定和鼓励,对当事学生是一种打击,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误导。

课堂教学,要容错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挑学生的毛病。所以,老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对学生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错误适当地包容。

有些错误完全可以忽略,没有必要锱铢必较,犯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增多,问题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决。有些要予以纠正,不漏痕迹,比方说学生在表达中出现的语法错误,以及语音不准,老师可以用正确的语言重复学生说的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觉得难堪,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指导,从而学习正确的知识。重复就是纠正,没有必要非得明确学生的错误。有时候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特别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倾向性错误,甚至有必要组织大家对所发现的错误进行讨论,认识错误的原因,再让犯错误的学生理解之后正确地进行表达,对他是一种帮助,对大家也是一种教育。吃一堑长一智,错误变成资源,从错误中学习知识。但是要保护犯错误学生的自尊。有时候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还要再三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比方说“司马光传”中“传”是一个多音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误读成“传递”的“传”也不为怪,老师就很有必要郑重其事地面向大家强调一下,告诉大家正确的读音和含义,领着大家读一读,并简单解释一下他的含义,列举几个类似的词语“人物经历和事迹的文字,如水浒传”等等。如果没有老师的告诉,或许他们会一直错下去。有时候需要给出改进性建议:“声音洪亮一点会更好,”“语速慢一点会更好?”并让学生试着再读一读,读对了就应当表扬,有进步就应当鼓励。

学习方法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在理解古文环节,一个学生把“瓮”的字音多错了,而这个字在上文中已经出现过,且标有注音。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追溯到上文,让学生找到这个字的注音,借助拼音把它正确地读出来,这是一种方法的指导,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品质的提高。但是老师没有这样做,或许是嫌麻烦,怕浪费时间,而是主动去纠正学生的读音,直接告诉了学生正确的读法。这就有失简单化。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跌”是一个非常口语化、大众化的词语。“推跌了!”“跌倒了”,这是学生经常说的话语,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就算不能用准确的语言陈述含义,但心里一定非常熟悉这个词语的意思。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但老师却在这里却大做文章,大费口舌进行渲染,先是让学生根据偏旁理解,“跌”是由“足”和“失”两个偏旁组成的,意思是“失足”,再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失足并不是把脚丢掉了,引导学生意会这个字的意思。这就有点多此一举。

但老师还不满足,要求一个学生来到讲台上表演“跌”的动作,有点小题大做、故意卖弄之嫌。或许是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专门设计的,却有画蛇添足之嫌,显得有点累赘和多余。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有点喧宾夺主了。

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节

用组词法解释古文中的词语,这是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以致用,温故知新。老师逐字讲解了第一句“群(一群)儿(儿童)戏(游戏)于庭(庭院)”之后,让学生用此种方法找出文中其他的字词。一个学生说到了“瓮”就是“水缸”的意思,这明显已经不是组词法理解古文了。

错误是宝贵的资源,老师并没有忽略,而是老师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并就“瓮”和“缸”两种容器进行比较区别,学生很容易就可理解。

如果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大家得出第二种方法:“看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好助手”水到渠成、天衣无缝。但是,老师却没有这样处理,而是在结合注释讲完“瓮”这一个问题之后,又生拉硬扯把学生拉回到组词法上,“大家再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字可以用组词法理解?”

学生的兴趣已经不在此,所以,接下来的回答并不满意,没有给出理想的回答。老师显然没有料到这样的情景,也不知道该怎么收拾,便匆匆结束了这一个环节,开始引导学生仿写句子,意犹未尽、浅尝辄止。在没有充分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训练就没有意义。虽然学生也按照老师的意思回答出来了,但显得非常勉强。

在做了几个模仿造句的练习之后,老师才正式开始引导学生看注释理解课文,影响了教育之势,浪费了功力。显得非常生硬,雕琢的痕迹明显。

可以说,这位老师的预设非常充分。但预设只是一个计划,需要随着教学实际进行不断调整和变化,进行大胆选择和取舍。显然,这位老师太囿于课前设计的环境,缺少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应变、调整和改变教学的能力,死板教条,对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处理得不够机智。生拉硬扯,用教学实际去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削足适履之嫌,也就缺少了精彩的生成,课堂缺少了灵性。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出发

在最后的归纳总结环节,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司马光的品质,这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时机,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学生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了“动脑筋”、“乐于助人”、“冷静”、“勇敢”等品质,老师予以认可。“你们读得非常棒,我想知道,你们写得怎么样。谁愿意来把自己归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三天短横线,指名学生来写。三条线是平行的,上下排列,显得很整齐。老师没有考虑到,这是三年级的学生,个子还不够高。

第一个学生是班里的高个子,他踮起脚尖、伸直胳膊,捏着粉笔的一头,用另一头才勉勉强强地够着,显得很吃力的样子。而另外两个学生则只能站在旁边等着,因为第一个学生在伸手往第一条线上书写的时候,身体把下面两条横线遮挡得严严实实,根本无从下笔。

这时候,我就在想,黑板那么宽,学生的板书为什么要那么整齐呢?都写在黑板的最下侧,不就行了吗?乐于助人、智慧、聪明、这些表示品质的词语左右排列,不就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老师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个问题,但并没有有效解决,作为解决措施,只是提醒,可以写在旁边,失去了划线的意义,没有达到本来的目的。

学科教学不能没有学生,不顾学生一意孤行,也不能只见丛林不见树木,为了整体就忽略某一学生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老师既要心中有全体,又要眼中有个人。

老师的眼里有没有学生,学生在老师心里的位置高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是首先考虑学生学习成长还是考虑教学的设计完整,这考验老师的生本意识,也考验老师的价值取向。

作者:闫付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