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1)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112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2)

在了解完燕山以北的地缘结构后,我们要回到头来看看燕山山脉本身的结构了。写到这里时正值918纪念日(写于2010年9月18日),而这个日子是不应该被所有中国人忘记的。有很多朋友希望我能够为当年的抗日战争写点东西,其实从小到大,关于这方面的历史我们都已经太熟悉了,即使是从地缘的角度来分析战术细节,薛岳长沙也比我更合适。不过结合我们即将解读的内容,我们倒是可以对比一下,日本在当年的侵华战略,和古典时期的那些马上民族,到底有何异同之处。

做了张<伪满洲国地理结构图>,让我们参照此图,以战略家的眼光来回顾一下,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渗透过程。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3)

说到日本的对东亚大陆的渗透,我们在国际部分其实就已经分析过了,就是先在朝鲜半岛登陆,稳定后再向满、蒙渗透。在控制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之后,再南下中央之国的核心地区,最终成为中央之国的新主人。

在1931年,9.18事件爆发之前,日本已经分别在1895年和1905年击败了清、俄两个在东北亚的竞争对手,取得了朝鲜半岛的实际控制权(1910年正式吞并)。第一步成功之后,日本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满州”了。

关于东北当时的的形势,和所发生的诸多重要历史事件,我想“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了。概括的讲,就是中央之国在东北地区的代表“东北军”,被迫退出了东北地区,日本又如当初先策动朝鲜独立,成立“大韩帝国”一样,在东北地区扶植了“满州国”。而这个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九一八事件”,也就是日本公开以武力进攻东北军。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印象中就是“东三省”沦陷,也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成为了日本控制下的“满州国”。问题是行政区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百分之百的反应真实的地理结构(虽然地理结构的划分,是行政区划的重要参照)。因此我们需要淡化行政因素,从地理结构的角度来看看,日本当时通过“满州国”究竟控制了哪些地区。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4)

首先日本所控制的东北地区,并不仅限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东北三省的行政范围内。在那张《东北平原地缘结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日本只控制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东三省”的管辖范围,那么它的东面倒不会有太大问题,在这个方向,日本所控制的朝鲜半岛可以和东北地区连成一片,分割东北平原和朝鲜半岛的长白山脉,已经不需要再承担主要防御任务了。

而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东线,则会发现大问题,因为在现有的行政规划中,大兴安岭基本上被划入了内蒙古的境内。也就是说如果日本止步于大兴安岭的东麓,它们在东北地区是无法构筑起有效的防线的。或者说,整个“满州国”的地缘独立性要大打折扣。这一点日本人当然是不愿意看到了。

如果大家有兴趣去找一下民国的地图,就会发现黑、吉、辽三省其实是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大兴安岭的,甚至于黑龙江省的西北角已经跨过大兴安岭的北端,渗透至蒙古高原了。

这种行政区划当然可以成为日本成立“满州国”的参考,但对于一个战略家来说,行政区划本身并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在于你的控制区必须处在一个安全的地理环境中,否则战略上的缺陷会很快让你的战术胜利变得无足轻重。​​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5)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当年的行政区划怎么划,军事家们都不会去特别关注,对于意图长期经营东北地区的日本人来说,他们需要控制住整条大兴安岭,以和北面的小兴安岭,东面的长白山脉共同合围出一个完整的在战略上占据主动的“满洲国”来。

如果大兴安岭西侧是俄国人的话,日本其实是很难将满洲国的“国境线”推进到大兴安岭的西麓的,分水岭有可能是双方所能达成的地缘平衡线。不过俄国人的时间刚好够把外蒙古地区用同样的方法从中央之国独立出去,尚未触及到外兴安岭这条天然的地缘分割线,因此日本的的对手暂时只有分裂中的中央之国,自然有足够的实力,将整条大兴安岭变为自己的西部防线。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6)

不过当日本的势力越过大兴安岭,并实际渗入蒙古高原之后,它们与在蒙古高原做同样打算的俄国人之间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从地缘博弈的角度看,日本人显然是这场战役的发起者。因为按照日本的战略,蒙古高原是他们控制东北地区之后的下一个目标。也许日本应该在经营“满洲”一段时间后,再向俄国人发起挑战,就象他们用了差不多三十年消化朝鲜半岛并同时向满洲渗透之后,才发起最终的挑战一样。

这种步步为营的做法,其实是最为稳妥的。不过前期所取得的胜利让日本的少壮派觉得可以加快这个历史进程,特别是俄国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不得不被吸引在欧亚大陆的另一侧时。

另一个让日本人有信心主动发起攻击的理由是,在20世纪初的那场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这场胜利为日本人所带来的战略成果就是,日本在对朝鲜半岛以及东北地区的吞并过程中,可以无视俄国在远东的存在。

如果按照当时欧亚大陆的地缘形势来看,日本的确有再一次攻击俄国的理由。而战争的地点,就是选择在“满洲国”在西北角上突入蒙古高原的那个突出部中。以这个突出部为基础,进而图谋整个蒙古高原,是日本的战略目标。这个爆发战争的点叫作“诺门罕”,这场战役也因此被称之为“诺门罕战役”。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7)

诺门罕战役的结果我想大家都已经清楚了,日本军队完败于朱可夫元帅所率领的苏联红军,也就此打消了控制整个蒙古地区的想法。当然,俄国人这时的主要地缘压力还是在西线,因此也没有乘胜追击,去拔除日本人在蒙古高原北线的这个突出部。在随后的6年当中,俄国向西,日本向南,北亚与东北亚之间的地缘博弈也暂时告一段落了。

现在研究这场战役的人,一般都将日本的失败归结于军事装备和战术使用之上,也就是日本的武器装备无法面对俄国人的机械化兵团。这当然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

不过日本陆军后来在中南半岛的作战中,面对技术实力与苏联处于同一数量级的美英联军,却取得了骄人战果,却似乎在说日本的战术和装备,在面对欧洲军队时并非处于劣势。其实武器装备和战术固然是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但比这更为重要的却是地理结构(也包括气候因素)。

日本能够在当年的日俄战争(辽东半岛一线为主战场),和后来征服中南半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辽东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地形中多山地丘陵,而日本本土的多山地形,使得日本陆军很适应在这类地形中作战,并且演练出适合复杂地形作战的战术(比如重视射击的精度);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海洋大国的日本,在半岛型地形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当你的对手,三面都处在你的包围之中时,撤退或投降往往成了唯一的选择。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诺门罕”地区的地形。即使不去寻找大比例的地图,我们也能够在图上看到,诺门罕地区已经深入蒙古高原了。这种适合游牧民族驰骋的,地势平缓的地形,同样也适合于机械化兵团的作战。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8)

而失去了山地保护的日本陆军,在面对苏联红军强大的炮火以及机动性时,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至于说日本强大的海军,对于深入内陆的蒙古高原,是帮不上一点忙的。

就日本的优势而言,攻击海参崴以北的外东北地区,胜利的机会要大上许多,但任何战争都要有战略目的的,就算日本夺取了外东北,那一地区对于日本征服整个中央之国也没什么帮助。

也许多了海参崴这个港口,对于日本海军来说有点用处,但已经控制了朝鲜半岛,并在辽东、山东半岛登陆成功的日本来说,这个港口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如果日俄双方爆发全面战争,那么日本肯定还是会抢战外东北的。但在诺门罕战役之后,双方更愿意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去做更为重要的事。

这种暂时的地缘平衡,当然并不代表谁会认为“和平”会一直持续下去,只不过对于日本来说,已经认清了自己的劣势所在,因此在随后的几年中,依托东北平原边缘的那些山地,修筑了许多连片的防御工事,以期让战争发生在自己占据优势的地区(让俄国人进入东北平原的话,日本人就会重复他们在蒙古高原上的失败)。

只不过在西线取得胜利的俄国人和在太平洋战争中惨败的日本人,在1945年的实力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了,因此日本苦心准备的山地防御战也就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了。

上述内容,只是从地缘的角度在解读日本为什么没有在西、北两线有更大的突破。其实日本之所以希望控制蒙古高原,最终还是为了占据中央之国的核心地区。因此在西线没有取得预定成果之后,突破燕山山脉成为日本在占据东北后的主要战略方向。

如果从占据东北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分析的“下辽河平原”当然是日本控制整个东北地区的战略重点了。基于下辽河平原的地缘位置,以及地缘潜力,它也是张作霖父子控制区中的核心地区。而这个核心点就是位于“下辽河平原”东侧,辽东丘陵西侧的“奉天”,所谓“奉系军阀”之说也正是来源于此。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9)

“奉天”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辽宁省当时也被叫作奉天省),也是当年满洲人入关之前的都城。在燕国控制下辽河平原时,他的地缘中心并不是在沈阳,而是在沈阳南面的“辽阳”。

就地缘中心的选择而言,每一个时代都有可能有所差别的,但“下辽河平原”这个地理单元的重要性,在二千多年当中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将沈阳选择为攻击地点,也算得上是“掏心”战术了。

支持日本这样做的地缘原因是:日本已经完全占据了朝鲜半岛,并在辽东半岛南端登陆成功。有这两个地缘支撑点,即使与东北军展开全面战争,日本也有信心迅速控制“下辽河平原”。当然,对于日本来说,事情的发展过于顺利。而占据了下辽河平原这块东北平原的核心地区后,日本等于切断了东北平原北部与华北平原的直接联系。

如果俄国人愿意的话,他们可以象支持外蒙古那样,为黑龙江以南直至辽河流域的东北抗日力量提供战略支撑。但问题是俄国人现在还不想与日本人正面为敌,让那些游击作战的东北抗联力量,在失败后退入俄国境内休整一下,成为俄国人对“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作的主要贡献。

现在对于日本人来说,在强力控制了“下辽河平原”之后,位于下辽河平原和朝鲜半岛之间的“辽东半岛”也很自然的完全被纳入了控制范围。事实上,早在日清战争之后(1899年),日本人就已经控制了辽东半岛的南端,从清政府手中“租借”了这个拥有旅顺港的战略要地(现在大连市一带),后来在击败了俄国人的挑战之后,日本将这里叫作“关东州”。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10)

所谓的“关东”,指的就是山海关以东地区。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地形图的话,会发现整个东北地区,其实都在山海关所处的经度线以东。因此中国老百姓当时才会有“闯关东”之说,而日本在东北地区首先取得的桥头堡也因此而叫作“关东州”(关东军也是来源于此)。

如果从战略的角度看,日本在陆地上的渗透路线,是和当年的北亚、东北亚边缘民族如出一辙的。所不同的是,日本是一个岛国,需要先控制朝鲜半岛作为登陆点。而无论是出于控制朝鲜半岛目的,还是从西方率先学习海权理论的作用,日本都将建立强大海军作为重中之重。

基于日本的地缘特点,除在在陆地上按照北亚游牧民族、东北亚渔猎民族的南侵路线布局外,海路成为了日本向东亚大陆渗透的另一个战略方向。而朝鲜半岛南部的辽东、胶东两个半岛更是日本直接攻击中央之国腹地的跳板。如果按照日本的想法,在控制了辽东半岛之后,当然还要控制胶东半岛了。

控制了这两个半岛,整个渤海湾都在日本的势力范围之内,也等于从海路封堵了华北平原的地缘中心,曾经的帝国中心——北京。只是日本在胶东半岛的渗透并不算顺利。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中国这块肥肉,各路强国都想咬一口(谓之“利益均沾”),而胶东半岛,已经被德国人划为势力范围,正式的文件当然也是与清政府签订的“租界”协议了。

不过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在一战爆发之后,出于对胶东半岛的渴望,日本加入了后来取得胜利的一方。其实日本人当时也没有能力判断出谁会取胜,但在欧洲一片混战之时是占据胶东半岛的最佳时期。

即使是德国人最终取得了欧战胜利,日本也一定不会轻易吐出这块肥肉的。当然,日本人后来赌对了,也“顺理成章”的接收了德国在胶东半岛的利益,特别是那些重要的港口。只是日本人没有想到,中国这次也站对了队,并以战胜国的身份出现在巴黎和会上。后来的事情,中学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只是不管热血青年们如何呐喊,代表们又如何拒绝签字。积弱的中国是无法阻止日本控制胶东半岛的。

基于海洋对于日本的重要性,因此在扶值“满洲国”时,日本并没有将自己在辽东半岛南端的“关东州”划给这个傀儡政权,而是仍然将其置于直接控制之下。不过日本人在把“满洲国”的海洋潜力握在自己手上的同时,也还是为满洲国的陆地面积作出了新的贡献。

为了保证“满洲国”成为一个有强大地缘防御力的“四塞之地”,光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从西、北、东三面防卫还是不够的,南面的燕山山脉也必须纳入这片“王道乐土”才行。这样的话,即使日本暂时无法向华北平原渗透,控制了燕山山脉的“满州国”,也足以让双方博弈的地缘优势掌握在日本方面。而要做到这一点,东三省以外的第四省——“热河省”就将成为新的博弈焦点。而中日地缘博弈的第二轮“长城抗战”也将拉开序幕。

日本东北亚基地(地缘详解日本是如何在东北亚扩张的)(11)

关于热河省的地缘特点,其实与我们所要分析的“辽西古道”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在明天我们也将穿越在两个时空当中,来解读燕人和日本人,是如何从不同方向,穿越燕山山脉;又是如何控制这条重要的地缘分割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