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广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省委“1 1 9”工作部署,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并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果?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果(转型升级铸就崭新时代)

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广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省委“1 1 9”工作部署,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并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01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出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利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发展展现强大韧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3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503.41亿元,突破6万亿元;2015年突破7万亿元,2019年突破10万亿元,2021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369.67亿元,成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2万亿元的省份,经济总量连续33年位列全国第一。2013—202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以2012年为基期,下同),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人均GDP从2012年的52308元提升至2021年的98285元,年均增长5.2%。2015年,广东人均GDP64516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358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阶段;2021年,广东人均GDP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5234美元,突破1.5万美元,超过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收入标准。

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31年位居全国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5%。2016年,广东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4万亿元;2021年,广东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万亿元,同比增长9.1%。地方财政支出重点向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方面倾斜,广东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0.74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82万亿元,年均增长10.6%。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0.9%、16.5%、12.4%、15.0%、15.4%,高于总体支出增速0.3个、5.9个、1.8个、4.4个、4.8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金融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金融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0.38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11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从2012年的10.51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9.32万亿元,年均增长12.1%。2021年,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2013—2021年年均增长14.2%。

02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蓬勃发展,工业产业迈向高端化。从产业结构看,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8.5%,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50.3%,首次突破五成;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40.4:55.6。过去五年,第三产业比重最低为54.0%,最高为56.3%,第二产业比重最低为39.5%,最高为42.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波动较小,“三二一”的经济产业结构已经形成并得到巩固。

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4550.29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8305.84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3.7%。粮食产量自2014年开始有所回升,2021年产量1279.87万吨,同比增长1.0%,为确保广东粮食安全和应对疫情风险提供有力保障。2021年,广东蔬菜、园林水果、茶叶、水产品产量分别为3855.73万吨、1826.73万吨、13.95万吨和884.52万吨,2013—2021年年均分别增长3.9%、5.3%、9.1%、2.0%。2021年,全省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占85.6%,比2012年提高8.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发展提速,重工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2720.8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7453.05亿元,年均增长6.6%。2013—2021年,广东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高于同期轻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重工业对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工业结构持续向重工业方向发展。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私营控股企业主体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建筑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76.07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5170.10亿元,年均增长5.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3%提升至4.2%。建筑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6564.37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1345.58亿元,年均增长14.0%,其中,国有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年均分别增长15.6%、15.1%、10.7%和14.0%。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4637个增加至2021年的9671个,年均增长8.5%,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年均增长11.4%,比重提升18.2个百分点。

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广东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6950.30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69146.82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7.8%,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港口吞吐能力大幅增强。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12年的14.08亿吨增加至2021年的21.0亿吨,年均增长4.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2012年的4762.99万标准箱增加至2021年的7078.20万标准箱,年均增长4.5%。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造和完善,公路运营能力持续增强。公路通车里程从2012年的19.49万公里增加至2021年的22.30万公里,年均增长1.5%,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从2012年的5524公里增加至2021年的11042公里,年均增长8.0%。完成邮电业务总量从2012年的2172.5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4928.66亿元,年均增长9.5%。互联网的大力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网络用户数量大幅增长。互联网宽带用户数量从2012年的1900万户增加至2021年的4278万户,年均增长9.4%,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从2012年的9366万户增加至2021年的15070万户,年均增长5.4%。

03

内需市场持续扩大

外贸领域强势复苏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促进内外贸优势相互转化,加速推进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最终消费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定在五成左右。从总量看,2015年和2019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顺利突破3万亿元和4万亿元,分别为30326.76亿元和42951.75亿元,2021年为44187.71亿元。从增速看,2013—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1%,除2020年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年份增速稳定在8.0%—12.0%的区间,2021年,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带动消费较快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9%,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高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0%,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7%。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年均增长7.0%,其中,食品烟酒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年均分别增长9.7%、13.1%、17.7%、17.2%、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投资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精准聚焦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3—2021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2.3%;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2.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4.0%。分领域看,2013—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5.4%,高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从2012年的17.4%提升到2021年的33.1%;2013—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2.6%,高于同期投资0.6个百分点,在逆周期调节、拉动全省投资平稳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外贸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进出口总额连续36年位居全国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62123.46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82680.28亿元,年均增长3.2%,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8%,进口总额年均增长2.4%。广东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创新研发、创建自主品牌,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一般贸易得以迅速发展。2015—202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增加9956.94亿元,年均增长7.9%。2016年一般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加工贸易,202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约为加工贸易的1.9倍。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有所提升,2015—202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9%,其中集成电路年均增长10.5%。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水平进一步加强,2018—2021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从1450.88亿元增加至1840.22亿元,年均增长8.2%。新签利用外资协议从2012年的6263宗增加至2021年的16155宗,年均增长11.1%。

0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丰硕

创新发展集聚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大湾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三地合作逐步深入。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12.6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5.9万亿元,大湾区以全国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突破,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相继开通,大湾区城市间“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通更便捷,“深港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律师、医师等8个领域职业资格实现互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2021年,广东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002.18亿元,比2012年增加2766.03亿元,年均增长13.9%,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2.17%提升至2021年的3.22%;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从2012年的25.11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45.21万元,增长80.0%。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从2012年的246.7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955.73亿元,年均增长18.4%,占当年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12年的3.3%提升至2021年的5.5%。2021年,专利授权总量87.22万件,比2012年增长467.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29万件,比2012年增长364.5%。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4296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292.73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18.5%和1061.0%。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2年的6699家增加至2021年的超6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12年的4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7万亿元,年均增长9.0%。2021年末,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23家、6714家、82家和1434家,比2012年分别增加22家、1家、6098家、15家和843家。

05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可喜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发展。能源消耗量平稳增长,增速处于合理区间。2021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9279.60万吨标准煤,较2012年增加5156.62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1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7866.63亿千瓦时,较2012年增加3247.2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1%,其中,工业用电量4637.4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4.8%。

水资源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全省省级水质监控断面中,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1.2%,较2012年下降6.9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海水质量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78.4%,较2012年上升4.2个百分点,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比分别为3.0%、1.4%和5.4%,较2012年分别下降2.5个、0.5个和1.1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全省森林覆盖率58.74%,较2012年上升1.04个百分点。全省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较2012年增加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3.66万公顷,较2012年增长13.7%;国家级地质公园11个,较2012年增加3个。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15.0天,比2012年少29天;21个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年平均浓度分别为8微克/立方米、22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22微克/立方米、144微克/立方米、0.9毫克/立方米。

06

区域协调性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12年的0.64下降至2021年的0.53。珠三角核心区持续发挥全省发展的核心和主引擎作用,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7939.37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00585.25亿元,年均增长7.4%,其中广州、深圳的经济总量之和接近6万亿元,随着东莞新加入万亿元城市行列,已有4个城市的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强化,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8651.52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6502.09亿元,其中东翼、西翼年均分别增长7.2%、7.3%。北部生态发展区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实现绿色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696.9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7282.33亿元,年均增长6.6%。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268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66.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63%,较2012年提升7.23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3421元增加至2021年的44993元,2014—2021年年均名义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9537元增加至54854元,年均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068元增加至22306元,年均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2.67:1缩小至2021年的2.46:1。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3年的17421元增加至2021年的31589元,年均增长7.7%。全省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13年的31.81平方米增加至2021年的42.23平方米,年均增长3.6%,其中,2021年城镇为38.79平方米,年均增长1.5%,农村为50.14平方米,年均增长5.9%。物价保持在合理区间。2013年以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除2019年上涨3.4%外,其他年份均控制在3%以内,年均增长2.1%,其中,城市年均增长2.1%,农村增长2.0%。

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210.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6%。2021年末,全省分别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档案馆76 个、150个、339个和144个,较2012年末分别增加15个、13个、171个和1个。2021年,广东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748.76万人,较2012年增加104.82万人,年均增长1.7%;在校生从2012年的2186.82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2708.16万人,年均增长2.4%,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和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分别增加0.86万人和169.67万人,年均分别增长12.4%和4.7%。

社保、卫生和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21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5079.48万人,较2012年增加1045.40万人,年均增长2.6%。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较2012年分别增加1469.09万人、1105.80万人、1716万人和1492.69万人,年均分别增长2.9%、3.6%、7.1%和5.4%,参保人数和基金累计结余均居全国第一位。2021年末,广东各类卫生事业机构57954个,较2012年末增加11398个,其中,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为130个和151个,较2012年末分别增加4个和7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为32.07万人和40.20万人,较2012年末分别增加12.11万人和20.23万人,拥有医疗床位58.8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4.63万张。广东体育健儿在第32届奥运会、第14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年来,广东沉着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挑战,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成绩的背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征途在前,使命在肩,广东将继续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饱满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更加优异的答卷。

来源:广东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