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更热闹了:河水好像在奔腾;鸟儿在歌唱;池塘里的青蛙日夜呱呱叫;牛羊在草原上奔跑;道路两旁的槐树,枝叶浓绿,在风中翩翩起舞……”这是作家祝贺在他的一篇作品中对夏季的描写。

夏天的季节特征有什么(夏天严格意义上)(1)

夏天什么时候开始,这要从四季划分的标准说起。

四季的划分标准各异

四季的划分标准各异,大体上可以分为“天文划分”、“习惯划分”和“物候划分”3个标准。

夏天的季节特征有什么(夏天严格意义上)(2)

在天文学中,四个季节的划分是基于“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的边界。与许多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天文学以“四里”日为四季的开始。具体来说:从春天到夏天,是春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从冬天到明年,是冬天。在许多西方国家,二分法和夏至是季节性的界限:春分到夏至是春季,夏至是秋分,秋分到冬至,冬至到春分。

夏天的季节特征有什么(夏天严格意义上)(3)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春天从三月到五月,夏天从六月到八月,秋天从九月到十一月,冬天从十二月到次年二月。这种季节划分方法,综合考虑了温度因素,反映了冬寒夏热、春秋两季的冷暖。而且每个季节都是三个月,整齐划一,易记。但是,这种四季划分方法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过于注重“统一、易记”,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和物候场景。例如,根据这个标准,公历三月是春天。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3月份确实出现了早春景象;但以东北北部地区为例,漠河仍是“千里冰,千里雪飘”的寒冬景象;在海南岛,天气一直很热。这种四季划分的标准似乎不够科学。

1934年,我国著名气候学家张宝堃确立了根据物候现象划分四季的标准,即根据当地自然特征和物候景观的变化划分自然季节。自然季节划分的关键是确定温度指数,因为自然界的动植物对天气的变化最为敏感。例如候鸟的回飞,桃花、杏花的盛开和凋落,一些树叶的颜色变化都与温度密切相关。

夏天的季节特征有什么(夏天严格意义上)(4)

经过多年的物候观测研究,张宝堃先生确定了划分自然季节的“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两个指标:10℃和22℃。具体来说,一个地方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是春季的开始;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22℃以上的,是夏季的开始;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22℃以下的,是秋季的开始;当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时,就是冬季的开始。

由于四季划分的标准是非常科学的,所以在我国仍然适用。只有按照这一四季划分的标准,我国才有无冬而夏长的地方;有无夏而冬长的地方;也有春秋终年不“统一”的地方。

夏季的脚步从最南端开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因此,各地的夏季长短差别很大,夏季来临的时间也大不相同。按照张宝堃先生的标准,夏季从平均气温连续5天高于22℃开始,来自不同地理位置,即纬度,南海最南端的岛屿,全年都是夏季,没有春、秋、冬。

4月初,夏日的脚步开始穿越海南岛,来到雷州半岛最南端。

夏天的季节特征有什么(夏天严格意义上)(5)

5月初,夏季的脚步进入了东面25度的南岭地区。由于华北平原春季气候干燥,升温迅速,夏季将很快进入华北平原。根据中国气象科学院林志光研究员的统计,北京的夏季比湖南长沙和江西南昌的夏季只晚10天。

6月初,夏季的脚步已到达华北平原最北部,东北大部分地区也在6月陆续进入夏季。

再往北走,夏天的脚步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大小兴安山主峰和长白山附近地区属于“无夏区”。

夏天的季节特征有什么(夏天严格意义上)(6)

如上所述,夏天从最南端开始。事实上,在同一纬度上,东西方之间,夏季的到来也大不相同。西方的夏天比东方的早。东部沿海城市的夏天来得晚,因为春天很长。例如,青岛直到6月23日才进入夏季,大连直到7月11日才进入夏季,比青岛西部和北部的一些陆地城市晚了大约一个月。西部和东部的夏季炎热也大不相同。如7月,吐鲁番西部平均气温超过33℃,被称为夏季高温“全能冠军”;同纬度的吉林省四平市,7月平均气温低于23℃。事实证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非常干燥。由于没有水分蒸发,几乎所有的太阳热能都被用来改善土壤和大气的温度,因此气温急剧上升,使得夏季气温远高于东部夏雨区。

夏天的季节特征有什么(夏天严格意义上)(7)

此外,在许多山区,也会出现“山下已是夏季,山上刚刚入春”的“上下差异”。结果表明,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断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将下降6.5℃,这在气象学上被称为“垂直下降率”。由于“垂直递减率”,庐山的夏季比九江晚45天。在泰山、五台山、华山、峨眉,根本没有夏天。因此,夏季的雪可以在许多山上看到,而珠穆朗玛峰全年都被冰覆盖。

夏天的季节特征有什么(夏天严格意义上)(8)

盛夏炎暑好处多多

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是自然变化规律和生态平衡的标志。一旦变化规律被打破,生态失衡,就会带来灾难。俗话说“该冷则冷,该热则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夏季有着得天独厚的热力资源。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除沙漠干旱区外,同纬度地区夏季最暖的国家。与纬度平均气温相比,我国最北部地区7月平均气温高于4℃;华北平原平均气温高于2℃;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高于2℃;气温高于1℃。

夏季的炎热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以北纬50度为例。在世界同一纬度,只有在我国等大陆性气候特别明显的地区,夏季月平均气温超过20℃,才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在同样纬度的上海,海洋性气候尤为明显,因为夏季太凉爽,温度上不来,所以只能种植大麦、小麦和燕麦等喜温作物。

夏季热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大陆上产生的热低压能“吸引”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高压气流,即“夏季风”。这些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给正在生长的庄稼带来了充沛的雨水。雨热同季,水热结合,使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特别优越和丰富。

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当今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夏季高温并非一成不变。据林志光统计,长江“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7月份的平均气温,有的年份还没有上海高。因此,新的“火炉”不断涌现,包括南昌、济南、上海、广州、长沙、丽水、杭州、福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