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真实的狗王庙(圣城百鸟朝凤)(1)

提起圣城街道崔家村流传的“百鸟朝凤”,附近十里八村可谓家喻户晓。《百鸟朝凤》这支民间传统舞蹈融歌舞戏曲于一体,演出场面庞大,寓意深远,带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产生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地域特征独特,在崔家村世代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凤是凤凰的简称, 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 是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 头似锦鸡、 身如鸳鸯, 有大鹏的翅膀、 仙鹤的腿、 鹦鹉的嘴、 孔雀的尾。 居百鸟之首, 象征美好与和平。”崔家村百鸟朝凤第四代传承人崔仰贤介绍。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 特别喜欢戏曲、 歌舞, 几乎每天都要听歌看戏。

当时,朝廷设立专为皇帝演出的“升平署”,不能满足皇帝娱乐的愿望。咸丰十年,皇帝下旨, 号召各地的举人、秀才、 知识名流创作新的剧目, 从中选优进殿献演, 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文艺创作热潮。当时, 寿光县的崔氏家族第十四世祖崔永文邑庠生“ ( 庠” 是古代乡学之名)参加了文艺创作的行列, 他以“百鸟鸣奉之王” 为题, 寓 “百官叩拜天子” 之意, 借古曲 “百鸟朝凤” 之名,用当地 “民间歌舞” 之戏, 在家乡编创了以“百鸟朝凤”命名的大型文艺节目, 节目虽未选入宫内, 却在崔氏家族中生根发芽, 流传了百年之久。 从崔永文第一代到现在, 已经传承了五代。

80岁的崔仰贤,是百鸟朝凤第四代传承人,担任百鸟朝凤的导演、组织和传授等工作。 他从18岁开始表演百鸟朝凤中的 “彩云”。“1956年, 仰贤叔骑着高头大马到胡营村报信演出, 被婶子一眼相中, 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崔家村党支部书记崔锡仁笑称。 上世纪五十年代, 各村文艺演出匮乏, 百鸟朝凤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到附近村巡回演出, 观看者云集, 村里的好小伙也很受欢迎。 由于演员人数多达百余人, 现在除重要节日外很难组织。 记者在崔家村几位艺术骨干的陪同下, 观看了百鸟朝凤的服装、 道具和演出视频。

据同是第四代传承人的崔心广介绍,“百鸟朝凤” 讲述了一段 “鸳鸯嫁老雕” 的故事, 公鸳鸯死后, 母鸳鸯无依无靠, 媒婆斑鸠百般说合, 想将母鸳鸯与老雕说成一对。 母鸳鸯因“好女不嫁二夫” 而推辞数次, 无奈斑鸠嘴巧, 最终说成这段婚姻。 但母鸳鸯实在看不上老雕, 便故意为难, 三番两次说要吃鸡, 老雕下山偷鸡, 终被人类捕捉。“百鸟朝凤” 故事跌宕起伏, 其中有舞蹈, 有唱词, 还有小戏,很受群众欢迎。

据了解,百鸟朝凤的演出,分“串街”和“广场”两部分。“串街”,是在弥河岸边,河水清凌、 绿树成荫, 在阵阵激烈的锣鼓声中, 一队形象各异的群鸟, 在 “彩云” 和 “花仙子” 的簇拥中从远处走来。 群鸟展开双翅, 时而高飞、时而低俯。“彩云” 与 “花仙子” 列于群鸟之中, 时而漫游、 时而快跑、 时而直线、 时而交叉, 形成一幅鸟语花香的美景。

“广场”,是当到达演出的广场后, 全体演员跑 “龙摆尾”、“双斜街”、“拧麻花”、“梅花阵” 等, 然后由 “凤凰” 带领群鸟, 向远处飞去, 隐身于绿树丛林之中。 整个演出唱词简练、 曲词动听, 具有娱乐性、 民族地域性和民俗教育性。“百鸟朝凤”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个队形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如 “编辫子” 抒发内心的喜悦;“剪子股” 如同行云流水,恰似彩云追月;“夜叉探海” 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艰难、 不辞劳苦的质朴本色以及期盼 “粮满囤、 鱼满舱” 的愿望;“葫芦藤” 意味着富裕万贯、 长久美好的生活。

“舞蹈中所用道具全部由村民手工制成, 整场舞蹈演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 从我记事儿起, 已经演了七十多年了。” 据崔仰贤介绍, 百鸟朝凤的传承, 充满了坚守和不易。 据回忆, 上世纪三十年代, 日本占领寿光城后,鬼子用武器威胁村民, 把村民赶到寿城鬼子院, 荷枪实弹, 逼迫演出。 后来兵荒马乱中, 村民流离失所, 百鸟朝凤一度停演。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 第三代传承人崔贤堂、 第四代传承人张培义等靠着原始本将百鸟朝凤重新组织起来, 进行演出, 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演出较少, 直到 2008 年后,随着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实施, 百鸟朝凤再度登上舞台, 回到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中, 2011年,“百鸟朝凤” 成功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 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

寿光日报记者 宋晓青

责任编辑:刘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