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年少继位,杀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开辟康雍乾盛世,可谓一代雄主而他能有如此成就,和他从小即博览群书,求知若渴很有关系曾经历时16年,每天跟随名臣鸿儒学习治国之道而对于浓缩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经验的历史典籍,康熙更是情有独钟除了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也曾对一部经典史书全文批注,留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这对于康熙治国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这部史籍便是《资治通鉴纲目》,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康熙大帝这本书怎么样?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康熙大帝这本书怎么样(康熙大帝全文批注过的一部史书)

康熙大帝这本书怎么样

康熙大帝年少继位,杀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开辟康雍乾盛世,可谓一代雄主。而他能有如此成就,和他从小即博览群书,求知若渴很有关系。曾经历时16年,每天跟随名臣鸿儒学习治国之道。而对于浓缩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经验的历史典籍,康熙更是情有独钟。除了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也曾对一部经典史书全文批注,留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这对于康熙治国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这部史籍便是《资治通鉴纲目》。

康熙对《资治通鉴纲目》的批注,从总结历史成败的经验教训出发,往往发人所未发。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曾点评康熙的这些批注:“我圣祖仁皇帝(即康熙),默契春秋谨严之旨,于事之可法可戒,或傅会失实不衷于理者,详加批论,凡百有余条。所以考古鉴今,析疑征信用垂奕祀者,洵非往代儒生,拘文牵义、蠡测管窥之流所能拟议矣。”

试举一例:

(南北朝时期,公元456年)二月,魏主立其子弘为太子。

魏主立子弘为皇太子,生三年矣。先使其母李贵人条记所付托兄弟,然后依故事赐死。

康熙御批:齐家乃平、治之原,太子为国家之本。选建储位,则其母必素被刑于之化者矣,借以养育青宫,禆益匪浅。稽诸往牒,如申生之母尚在,则骊姬之谮不行,晋国之家庭、骨肉岂至有惨祸耶?汉武帝欲立太子,乃先赐钩弋夫人死,特有惩于吕后之故,而耄年计拙,遂至因噎废食也。至北魏时,竞相沿为故事而踵行之,使其子以得立而丧母,将必有大不忍于其中者。嗣服继统之日,欲以孝治天下,能无隐恫哉?夫汉武固雄材大略之主也,而举动不常,流弊一至于此,惜哉!

不难看出,从一事延伸出治国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历史的纵深来分析,康熙真可谓眼光远超常人。而康熙为什么专门点评这部《资治通鉴纲目》呢?这又是怎样一部书?

《资治通鉴纲目》的产生,从名字看就知道,和另外一部重要史书《资治通鉴》大有关联。《资治通鉴》编成于北宋年间,当时司马光因深感千余年史书至多,却没有一部简明系统的通史,为帮助帝王更方便鉴古知今,从而编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编成,共294卷,约300万字,与原来的历代史书总计为3000万字相比,确实减少了十分之九。但是像这样的大书,要在短时间将其通读一遍还是非常困难的。另外,《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记事如流水账,往往无头无尾,没有历史基础的读者,真正要弄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困境,南宋大儒、被后世称为“孔子之后第二人”的大儒朱熹便产生了在此基础上编撰一部更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资治通鉴纲目》的想法。

历经二十余年的打磨,在弟子赵师渊等人的协助下,《资治通鉴纲目》得以成稿。而这全新的中国通史,起讫时间遵照《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史实,内容仅为《资治通鉴》的五分之一,纲举目张,好读好查,亦补充胡安国、欧阳修、范祖禹、杨时等诸多历史大家的史评,更明白清晰。其开创的独特编撰体例,亦风行一时,被后世不断模仿,被称为“纲目体”。因书名而成为一种编撰体例的命名,也是绝无仅有。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对纲目体甚为推重,“此法很容易,很自由,提纲处写断案,低一格作注解,在文章上不必多下功夫,实为简单省事的方法。做得好,可以把自己研究的结果畅所欲言,比前法( 指《通鉴》编年纪事法) 方便多了……这体的好处,文章干净,叙述自由,看读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