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正确说法(心的本质)(1)

心,什么是心,心在哪里?为什么要追随自己的心?

如果用笼统的概念来表述,心即思想,即认知,心,必然有主体,主体即是自我。

而思想与认知即是经验的集合,故经验的局限决定了思想与认知的局限,即自我的局限。

那么追随自己的心,并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想干什么即是欲望,而欲望必然脱离实际,冲突必然存在。

因为思想与认知的规定性,决定了其必然是局限的。故,在局限中,使用局限追求本真,局限中追寻欲望,必然还是局限。

心的方向,谁的方向?你的方向,自我的方向,即是欲望的方向。

欲望,有欲望就会有追求,而有追求必然有判断,有判断必然有选择,有选择必然有局限,因为一切的源点都来自那个心。

所以,我们妄图用自我产生的欲望即方向,自我在现实中又根据自我来追求欲望,一切皆脱离了实际,即有了认知本身就不是实际。

思考的同时,愚蠢产生。

而,我们能感知到我们的进步,其本质不是进步而是经验的破溃与迭代,即自我的经验在经验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推翻,不断的重构,让自我感知到经验的更新,我们称之为进步,但这并不是进步,因为无论怎么推翻,其必然还在自我经验范围之内,还是在思想之内。

我们所说的知行合一,知与行本身就是合一,为什么我们还在追寻?

因为我们的知,都不是真知,都是在封闭的思想通道中自我追寻自我所认为的客观化后获得的那种确定感,即我们认为我们知道。

但有知就有无知,知有自我的存在必然不是真知,而知与行也必然会产生割裂。

因为自我的存在,自我必然追寻A=A,亦必然在求真的过程中,使用自我来整顿本真,而整顿过程的依据,即是自我的视角,我们也称为经验,认知。

但,无论是什么经验,认知,其必然是归纳与总结的产物,即其可以脱离于实体而在沙盘中推理与运行,其是思想逻辑的游戏,但既然是归纳与总结,亦必然脱离现实,脱离实际。

自我为了整顿世界,亦必然进行二分,判断,选择。

痛苦不断。

我们又通过追寻内心而使自我逃避痛苦,认为追寻内心即是实现自我。

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自我根据自我的经验,实现自我的自我实现。而在实现的过程中的冲突,我们定义为问题,我们遇到问题又在解决那些问题。

但,解决问题本就是表象,因为导致问题的源头没有解决,问题必然一直存在。

而这一切,其与本真毫全无关系。

即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那个心,那个自我,那个认知,那个思想。

无心而为,即是那个本真。

#认知#​#心理学#​#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