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

文/尹琳琳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文约5000字,预计10分钟的时间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2005年至今,尹琳琳从事书籍设计工作17年了。从最初的科技类图书,到大众阅读、童书,她坚持在书籍设计中加入编辑思维、销售思维,既最大化地呈现内容价值,又在工艺和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

清代山水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创造的意境取之于自然,笔墨之间因心造境,别构一种灵奇。

书籍设计师的工作是把书籍的内容物化为书籍的形态,用心创造,心境相依,字里行间饱浸了内容的精神和生命,是对内容的准确把握和恰如其分的艺术表达。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3)

尹琳琳

从设计科技书开始

我出生在北方小城,儿时每逢冬天,母亲会把我平日涂鸦的图画纸糊在房间窗子内层的大玻璃上,春节前后亲戚朋友们接踵而来,这就成了我小小的个人画展。小学三年级,我得了美术比赛的一等奖,老师带着我去省城哈尔滨领奖,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还因此当选学校的升旗手,这些是我为数不多的印象深刻的童年记忆。后来,我几乎没有犹豫地选择了艺术专业的学习。

2005年我入职化学工业出版社工作。化工社的出版方向是以科技类图书出版为主。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做封面设计,对口负责机械·电气出版分社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出版分社。

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开始就遇到两个难题:一是,学校以概念设计为主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陌生艰涩的科技书设计之间的差距。科技类书籍设计的创新存在一定难度,需要较强的逻辑理性,也需要长时间大量实践的积累,对书稿内容的不理解会使设计受到很大限制。不仅需要在设计时兼顾视觉表达的科学准确性,还要考量目标读者群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二是,设计工作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对于行业新人当然也遇到不少挫折,甚至有一本书设计20多稿方案的时候。

幸运的是,我在出版社经历了从封面设计到整体设计的转型。使我得以从科技书最基础的版面设计工作入手,面对繁杂的专业文本、符号,整体考虑如何合理的编排信息,更深入的挖掘内容,从而获得设计的启发。

之后,我也开始了解科技书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科技书的销售渠道、科技书专业素材的提取,并从其他设计及生活中寻求交叉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渐渐得到作者和编辑的信任,从工作中找到了乐趣。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4)

我设计的《丁二烯爆米花状聚合物手册》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很不接地气,我的设计是从理解书稿核心内容入手。丁二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的化学式是C4H6,其中包括4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分子结构式反式排列,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共轭重叠。我选用了分子结构式顺式排列的平面映射图形作为主图形,表现丁二烯的典型科学特性。

丁二烯分子结构中的两个双键,其化学性质非常活跃,在适宜条件下,爆米花状聚合物极易发生链式反应,易燃易爆炸。我通过发散的线形聚散表现活跃和不稳定的视觉感受,以此引发读者的想象。

转换不同的身份思考

2008年前后,适逢出版社的高速发展期,工作量激增。我陆续接触到各种类别图书的设计,包括各学科高等和职业教育专业教材的设计、大众阅读类图书的设计、童书的设计等。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近些年销售渠道的变化也要求书籍设计师要更好地平衡图书成本和设计效果的关系。在书籍设计中引入编辑思维、销售思维。从纸张材料选择、成本测算、印制难点中分析问题,更细致地了解印前的生产环节。

我设计的《冰洲上的游戏:段煦南极博物笔记》这本书,是一部充满生命情怀和探索精神的自然文学作品。作者对南极洲的景观、物种等做了科学的描述和人文解读。封面设计的外面用银色卡纸印刷黑白两色,逆向上光工艺,模拟出南极洲的荒凉孤寂、广袤辽阔,展现出一个冰封的世界。封面的内面印刷童话般的企鹅天堂图景。内外两面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实现了低成本高质感的平衡。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5)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6)

在工作中,我会跟印制的同事一起去印厂盯印;尝试着做文字编辑,加工一本书稿;也会参与策划好玩的图书,体验策划编辑和编写者的角色。

通过这些身份体验,让我对书籍设计师在整个图书出版流程中的角色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位于出版的中间环节,前端要和作者、编辑充分沟通,后端要对接印制物化,终端又要面对读者的检验。有的时候是建构者,有的时候是说服者,有的时候又是推进者。

我的体会是,一本书的产生到被阅读的全过程,设计师要完成多次身份的转换,需要不断地转换不同的身份思考。

书籍设计是苦旅

吕敬人老师说:“书籍设计是苦旅。”对此我深以为然,我的体会是,每做一本书都是一次旅程,它将人内心世界的某种想法转移到外部世界。“苦”一是痛苦,是向内的,向内挑战;这一点我想每一位创作者都有亲身体会。二是艰难,是向外的,向外探索。书籍设计是有命题的,设计表达是受限制的表达,这种探索就显得格外艰难。虽然苦,但“旅”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这是一种优雅的旅程,如同它最终呈现出来的书籍的优雅一样。

2018年,我设计的《材料图传——关于材料发展史的对话》获得了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展览科技类的金奖。设计上,我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成一题、一图、一议的呈现形式,通过这种信息编排方式,给读者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感。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7)

书籍设计师的功夫除了专业的学问和技术,还需要足够的文字修养和编辑能力,对于书籍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挖掘,能为设计创意提供更多的养分。2021年,我设计的《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是对书籍设计的可能性的一种尝试。

书籍设计的可能性包括很多,二维与三维甚至多维的可能性;材质的美感,材料语言使用的可能性;翻阅的感受,视觉实验的可能性;编辑设计,信息传递的可能性。这些涉及到专业知识的积累、理性的分析、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包括反复试错。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8)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9)

这是一本从汉字字形出发,研究其词义源流的书。汉字字形几经演变,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很多已经看不出造字时的原意了。设计是从书名开始的,我想把这种表面上是这个意思但实际上又藏着另外一种意思的感觉表达在设计上,“原来” 是这个意思,相对应的就是“后来”,从“原来”到“后来”,这是时间上的变化。如何在一个空间结构里表现时间的变化、时间的流转,这是我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空间的扭曲就像折纸游戏,确定了用空间折叠表现时间流转。

我设计了8组折叠页,分别排列8组汉字,8组汉字“显露”和“隐藏”相对应,“显露”的空间上排列100个简体汉字。这样第一眼看上去很现代、简约,就是“后来”,但当你翻开封面一道道隐藏的折页,100个烫金篆体汉字就渐次展露出来,就是“原来”,等到8道折页都翻开,100个金色汉字就反转了时间。我希望表现这种空间的戏剧化。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0)

封面纸张选用的长纤维生态纸,材料的选用主要考量纸张的韧性和拉力。内页选用机宣纸印刷,这种纸一面光滑,一面粗糙,每一张折页的外页用粗糙的一面印黑底金字,沉稳厚重古拙,折页的内页用平滑的一面印刷黑字,亮白、轻盈、现代。黑底外页和白底内页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阅读过程中,一开一合之间,仿佛在古今之间自由穿越。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1)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2)

内文设计延续了“原来”到“后来”的设计理念,用100张机宣纸关门折叠,通过长短页翻动的顺序和节奏,对文本先后读取顺序和阅读动线的设计调整。在书口折线处分8组做100个方块模切,标准字体字窗,可以开启互动,推开之后就是一个镶嵌汉字的金色方块,如果把所有小窗都推开,就在书口处形成了100个“路标”,通过小窗就能进入相应的汉字世界,既可以充当书签,又能在书口上形成编序,便于检索。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3)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4)

通过设计使信息清晰易读,形式与内容相适切,营造舒适有趣的阅读体验,从而使信息更容易被读者识读和记忆,是我设计过程中会思考的问题。

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一个人想要长时间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是非常困难的。“持续稳定”从来不是一个平庸的标准,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应变能力。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热情,是要通过后天的坚持来维持的。如果不坚持,这个热度很快就消散了。

2021年设计了《盲人与失聪者》,这是一本图文集,收录了作者童年到少年时期的诗歌、散文、摄影作品。设计上我希望每部分文本能够各具特色,比如“童趣鬼话”这部分内容是作者7岁左右写的一些光怪陆离的妖怪传说,我把作者同期创作的图画编排进这部分书页中,并且在图片的缝隙中加入了一些窥视的眼睛,增加趣味性。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5)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6)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7)

整体设计分为从外向内看和从内向外看两条线索。书籍的形态我采用天头不破背的方式来呈现,内文选用遮蔽度很好的再生纸印刷,形成内外两个空间。外面是白色,排印文字,文字一经读出,就成了流逝的时间的艺术;内里隐藏空间是黑色,排印图像,图像因为空间的变形有了立体感和不同的视觉效果。用文字包裹住图像,平静后面是暗涌的情愫。内外两层、两条线索像两个平行时空,不相互交叉,就不会相互干扰,但确是同时存在。失去一部分之后另一部分的表达就会更纯粹、更充分。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8)

短诗部分使用了模切工艺,看起来“伤痕累累”。使原本固化在页面内的文字,摆脱了主页面对它的束缚,变得自由灵动。作者在艺术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通过书页的剪开,得以释放。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19)

书籍设计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的工作,是一次次生成目标,一次次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书籍设计在后期的物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在反复的试错中会消磨掉设计师很多热情.理解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性地满足需要。这其中会有妥协、变通、让步,随心所欲从来跟创造无关。

步履不停

科学的发展是靠“猜想”推进的,设计同样需要有勇气去探索它的“可能性”,我觉得这像是“艺术猜想”,从积极的方面讲,它是发展的动因。“做书人的幸运是与智者相遇”,何其幸运,又何其惶恐。始终保有对设计的热情与活力,珍惜每一次相遇,坚持实践。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捷径。

《慧镜无尘:中国古代铜镜精品》这本书的设计,护封利用纸张肌理和激凸工艺,模拟青铜质感,内封用金色纸烫印哑光金色圆形图案,光亮可鉴,读者捧起书就可以看到镜面中鉴出的自己。镜面拓片与镜面实物图分开编排,用不同的纸张材质表现出不同的质感。按时间顺序和镜面尺寸大小,将书中收录的铜镜制作成信息图表,方便查阅。一面铜镜,照见人世间万物纷繁。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0)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1)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2)

《浮生六记》因为是一本纯文字书,在设计时我首先考虑到文本信息的读取设计。文字书阅读线索通常是单一线性的,总是直线推进,如何改变或打破这种单一性,是我设计这本书时考虑的问题。

常规的做法就是加入图片,相关的、无关的图总是会具像化或弱化想象空间。我希望通过书籍结构的搭建,实现从单线到复线的转变。可以平行,可以交叉,可以组合、穿插阅读。我的设计是从阅读出发,从文本推理开始的。

内容上,这是一本追怀往事的回忆录,是沈复写给亡妻芸娘的绝美情书。全书分为6卷,分别记叙人生的不同时期,对应6种别样的心情和处境。设计上,6卷分别独立成白色卷册;辅文五分成红色卷册。红白卷册组成一函。每一册可拆分开独立阅读,也可组合在一起。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3)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4)

书籍正翻,主文本6个卷册被依次安置在书函的不同折叠空间内;反翻,辅文卷册依次呈现,枝节丛生,各自精彩。书籍展开,首尾相连,像极了人生,从起点回到终点,像花一样绽放,也像花一样落下,文中注释的角码放大成大红圆点,一片片落红,既是风中之花,亦是情人之泪,与严谨的竖排版文字相错落,形成反差。书函由一张完整的大纸折叠而成,书籍形态上可以完全平展开,如同人生地图,既波澜壮阔,又一马平川。到最后归于一处,折入一张纸里,装进一本书中。读者身在书外,人在其中。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5)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6)

全书选用轻、薄、软、透的手工纸印刷,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与文化精神,被做进一本书的世界里。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7)

这本书的出版和制作过程挺艰难的,做书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妥协、权衡的过程,设计师最好是在选题策划阶段就全流程参与,并不是所有的设计创意都会被接受,但是如果设计师能够熟悉出版流程和印装工艺,就能够给出更可行的整体设计方案。

在字里行间行走是做书人的工作日常,沿途,一种是“可见”的风景,一种是“未见”的意境,前者是“象”,后者是“象外之象”。“可见”的“象”通过书籍内容的编辑、文本信息的编排、书籍形态的搭建、材料的运用以及视觉的体验等呈现。“未见”的“象外之象”,隐藏在字里与行间。从“未见”到“可见”,需要实践经验和反复练习。

尹琳琳

书籍设计师,副编审,化学工业出版社设计部主任,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学习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学专业,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书籍设计作品荣获英国D&AD黄铅笔奖,纽约ADC银立方奖,纽约ONESHOW优点奖,入选东京TDCAnnualawards,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金奖、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GDC平面设计在中国评委奖,2019、2020、2021中国最美的书,KTK靳埭强全球华人设计比赛银奖、铜奖,Award360°年度书籍设计奖,APD亚太设计年鉴提名奖。书籍设计作品参加国内外书籍设计展览。

“出版私房课·云课堂”2022年第3期“做社科书的眼光和手艺”欢迎回看!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8)

设计师必读的十六本书(连续3年斩获最美的书)(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