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红颜知己是谁(红楼一醉千古事)(1)

红楼一醉千古事

作者/徐祯霞

整理书架时,又看到了《红楼梦》,那是我工作后特意用自己的工资买来的一套两卷本的《红楼梦》。书积年日久,有些泛黄,但它的经典与在我的心中的分量却永不褪色。

自小到大,我以读书为最大的嗜好,一泡在书里,我就忘记吃饭,忘记干活,忘记睡觉,为此,我没少遭遇母亲的责骂。那时,家里的地多,人手少,家务和地里的活,我们不帮忙,就做不出来。因此,在学习之余,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帮手。我不是家里最大的孩子,也不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当然,就算那时最小的弟弟,也得一样,跟我们所有的人一起上山干活,下地锄草。平日打猪草、捡柴、担水、剁猪草、剁柴、扫地、烧饭、洗碗、刷锅,更是家常便饭。而我的读书,便常常会影响干活,也会导致大家的心里严重不平衡。为此,我被母亲斥责过,我的书也被母亲夺走过,但是母亲却从来没有撕过我的书,没有烧过我的书。如果母亲将我的书像晴雯撕扇子一样撕掉的话,估计后来我也就不读书了,可是母亲拿走我的书并没有撕,只是放在一个我找不到或者是够不着的地方,待农活忙完了,她又会找出来,还给我,并说:“以后看书要识相,大家都忙着,你一个人抱个书,你不干活,大家都有意见,也都不愿意干活,一个人影响一大家人,都不干活家里吃啥

喝啥!”

因此,我的读书时间便从白天转换到了晚上。母亲怕灯光幽暗,伤了我的眼,每次在我看书的时候,便将油灯拨得明明亮亮的,这个时候,我总会冲着母亲感激地一笑。我知道母亲不反对我读书,只是希望我在读书的时候能够分清场合,不要影响到别人干活的情绪。

央视播出的节目《我的艺术清单》中,李敬泽先生说,他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读《红楼梦》的,而我则比他晚读多年,我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接触到《红楼梦》的。当然,李敬泽先生作为一个父母双优的知识分子家庭子女,有这个优越条件,家中藏书丰厚,自小在书堆里滚大,而他最终也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而名世。而我则不同,我的每一本书都是从别处得来的,不是父亲帮我借的,便是我自己借的,清代文人袁枚有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我觉得说得非常经典。读书于我来说,确实如此,我每得书,便如获至宝。

那是在初二的暑假,在学校当老师的哥哥回家,带回了一套二卷本的《红楼梦》,当然,他借回家来是自己看的,而我,便像是发现了夜明珠,时刻被它所吸引,腿脚像不由自己使唤一样,常常不由自主地往哥哥的房子跑。因为在当时,我已经知道《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而且我还通过一些连环画看到了《红楼梦》中的一些故事和章节,比如说黛玉葬花呀,晴雯撕扇呀,宝钗扑蝶呀。而当我看到了真正完整版的《红楼梦》,那种惊喜和激动完全是无法想像,我两眼放光地盯着它,生怕它飞了或者是跑了似的,我盼着哥哥赶快读完,好让我看,因此,在当时这部书对我这样一个酷爱阅读的人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那是一本上下卷的《红楼梦》,哥哥看完一本,我赶快就借来,如饥似渴地看着,在当时,里面还有一些生僻字,但我已经能够根据上下文的关联猜出其中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便去问哥哥,哥哥总会予我耐心解答。哥哥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因此,在这个家里,哥哥对我这个爱读书的妹妹也颇是钟爱,我们因为这个共同的爱好而惺惺相惜,心灵互相贴近。

两卷本,我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看完,而这,多是在夜间读的。记得中间有一个雨天,我便如临大赦,终于可以全天候地看书啦,多好呀!我手捧着《红楼梦》,幸福得无言。母亲见我捧着书一个人坐在屋檐下痴痴地看,痴痴地笑,从我身边走过时,用手指头捣了一下我的额头,半怪半嗔地说了一句:“你个书呆子!”本身这一天我还要剁猪草的,但是因为我要看书,母亲便自己去剁了猪草,成全了我看书的时间,我又幸福又激动又对母亲感恩戴德。

走近《红楼梦》的世界,便如同走进了天上人间,万千气象。开篇之时,便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以假语村言引出这一宏大叙述,开头便妙,妙在“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仔细推敲,是不是很有意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而女娲炼石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阿拉伯数字36500除以365,是不是等于100年,而这100年,是不是相当于一个世纪,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家族的轮回。一个补天弃下的石头,因为不甘落寞,被两个途经的道人带到人间,在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之后,又归于青埂峰下,以自身记录了这一段红尘际遇,该书本名《石头记》,后又被人改名《红楼梦》,何为红楼?因为,此书中所叙女子颇多,闺阁红粉,尘缘一梦,因而又名《红楼梦》,而一部《红楼梦》痴了多少世间人,一部《红楼梦》醉了多少天下客?

我爱《红楼梦》,爱的是它的一个“真”字,真情与真味。我历来不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纯粹虚构的小说,它是有生活原形和人物原形的。若没有那样真实的生活经历,就是再有才华的人,再厉害的小说家,他也不能写得这么栩栩如生、包罗万象。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是全才,也没有人是全能,而能够浓缩万千气象在一书的人,必不是普通的人,他一定会是某一种生活的主人或是主角,因而才能写出让人感同身受而又如此令人荡气回肠的文学作品。而这部《红楼梦》,便是曹雪芹将自己的身家故事借一块石头的际遇和盘托出,它是曹雪芹的半生经历的写照,也是曹家家族兴衰的缩影,这块石头既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前身,又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喻,贾同“假”,贾宝玉,亦是“假宝玉”,而这个“假的宝玉”便是曹雪芹本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在家道中落之后,出家,而曹雪芹在家道中落之后,被迫离开南京,也就是当时的江宁,历经生活的种种艰辛与磨砺,后栖身北京西山脚下的黄叶村,从此著书立说,写就了这部名著。贾宝玉将其入世的际遇记在石头上,曹雪芹将其自己的一生记录在纸上,何其相似的人生,何其趋同的禀性?说白了,贾宝玉便是曹霑曹雪芹本人。一部小说,通过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故事,其实讲叙的是一个王朝的兴盛与没落,制度在塑造着人的同时,又在毁灭着人,它让腐朽延续,让美好凋零,到最后,一切土崩瓦解。

读过《红楼梦》的人估计都记得这样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在《红楼梦》开篇里的一首诗,这短短20个字里,道尽了世事的辛酸、人生的无常,其中亦包含着作者曹雪芹在经历人生的风雨和巨变之后的沧桑心境。

在这部书里,光人物就有1000多个,有名有姓的500多个,这些人物错综复杂,共同演绎着一个家族由兴盛到没落的百年家史。这些人物每一个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贾母的从容、王熙凤的辛辣、贾宝玉的顽劣、林黛玉的伶俐、薜宝钗的世故、晴雯的率真、香菱的悲情、探春的果敢、尤二姐的刚烈、刘姥姥的有趣等等,都予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红楼梦》卓越的地方,它成功地刻画了各个典型的人物,以优美而精致的文笔,多变的手法,让人物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重新活起来,通过自己的故事反映种种社会问题。在这部书里,不仅人物众多,而且涉及的领域又极为广泛,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都不为过,它涉及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服饰文化、诗词文化、医药文化、曲艺文化等等,可以说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一部《红楼梦》,便如通读了一部封建社会兴盛和没落的简史,让人百感交集,又感慨万千,不免伤春悲秋,从而回过头来,以一种警惕和反思的眼光回望历史。

该书通过一僧一道两人入世,将这块补天的弃石化为通灵宝玉,带入人间,让其在人世间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享尽人间荣华富贵,而又坠入儿女情长,到最后,一切如梦,万境归空,赤条条地来,又落了个赤条条地去,来去无牵挂,最后又回归于青埂峰上,仍旧以石而立,谱写出一曲人世的挽歌。正如跛足道人唱道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甄士隐作解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这一唱一解,便道出了《红楼梦》的至大境界和普世价值,一阙《石头记》,一枕《红楼梦》,何不是如此?

《红楼梦》的伟大便在于它通过人物的命运照见了世情,照见一个王朝的背影,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封建制度的必然,而这样的扼制人性的制度也必然会被淘汰,并土崩瓦解。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荣辱,照见了兴衰,也照见了一个王朝的顽疾与沉疴。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人物都是历史的影子,他们虽然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他们最终也会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而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反抗、晴雯的不屈,又让人看到了希望之光,正如鲁迅所说:“在一个铁屋子里,所有的人都睡着了,只有几个醒着的,那也是有希望打破这铁屋子的。”在那样的男权社会,贾宝玉敢于打破阶层和门第观念,以平等的姿态与丫鬟、戏子、下人,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等相处,这也体现了他追求众生平等的愿望和理想,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而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又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古老的婚姻传统,一个非林黛玉不娶,一个非贾宝玉不嫁,这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在现代社会,也是进步的,亦是被人们肯定和赞扬的美好爱情。而林黛玉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更是誓死抗争,宁愿质本洁来还洁去,也强于污淖陷渠沟,成为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她宁死也不肯委曲求全,苟活人间,这种反抗精神是非常不了起的。林黛玉系贾母的外孙女,本就寄人篱下,要论身份,似乎就矮人一等,但是她并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誓死也要守护这份爱情。

当然,在这部书里,我最爱的两个女性人物便是林黛玉和晴雯。这两个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完美女性的化身,一个为主,一个为奴,虽然身份和地位不等,如果抛开等级观念,两个人都一样的美好,如皎皎明月,如晨间旭日,以真善美的光芒照亮了世俗污浊的天空。

林黛玉本无大病,只是虚弱,或者,亦如我,天生瘦弱,体形单薄,而这,又并无大碍。而这世间,有杨玉环的体态丰盈、丰腴婀娜,亦有赵飞燕的身轻如燕、杨柳依依,而这两者,都不失为大美。而林黛玉的病主要来自于心病,她和宝玉心心相印,芳心暗许,在那样的封建制度下,却又深恐爱而不得,因爱生忧,因忧生病,终因爱成恶疾。世间最是相思苦,有多少人因相思成疾,有多少人因相思而魂断天涯,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杜丽娘与柳梦梅,等等,这些情男痴女,皆是因爱而生,他们都是才貌双全、品行出众的才子佳人,可是因为社会制度和世俗的逼迫,他们却无法有情人终成眷属,终成千古遗憾,只有杜丽娘死后重生,与柳梦梅终成佳偶,当然这带有神话色彩。在贾宝玉和宝钗结婚的那天晚上,黛玉知自己和宝玉的爱情无望,终成一场虚空,烧了宝玉赠她的锦帕和自己的全部诗稿,将人生的一切归零,在那样的一个失望绝顶、寒意萧萧的冰冷的夜晚,万念俱灰,以致神思衰竭,终于因“情”淘尽了她生命所有的精气与元气,在贾府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欢天喜地在为宝玉和宝钗在办喜事的那个晚上,魂断潇湘馆。一个才华盖世的女子,因爱,而化作了一缕香魂,走完了她悲悲凄凄的一生。每每看到这一幕,不管是书中,还是在越剧里,或者是黄梅戏、电视剧中,这个场景总让我潸然泪下,悲伤得泪水连连。这世间一个“情”字,痴了多少心,苦了多少人?让他们终其一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爱情的世界里,从来是爱之深,痛之切。而在封建社会,多数的婚姻却是有性无爱的,他们的结合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多少人不知爱为何物,不知爱的滋味;又多少人委曲求全,多少人被男权踩在脚底下,一世不得扬眉,成为婚姻生活下的性奴。

晴雯,因为家境贫寒,自小被卖入贾府。起初是贾母的丫鬟,后来稍大,因生得眉清目秀,十分俊俏,贾母心疼宝玉,便将晴雯这个伶俐标致的人儿许了宝玉做丫鬟,自此,晴雯开始了侍俸宝玉的日子。宝玉虽贵为富家公子,贪玩成性,却是一个性情中人,重情重义,视晴雯和一众丫鬟如自家姐妹,而晴雯亦是一个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人。一年冬天,宝玉要去给舅舅王子腾拜寿,贾母送了宝玉一件孔雀毛织就的大氅,又叫“雀金呢”,宝玉第一次穿出去玩时被手炉里崩出的火星烧了一个洞,而第二天要去给王子腾拜寿,不得不穿祖母赐就的这件衣服,这可急坏了所有的人,却无法找到能够修补这件衣服的匠人。晴雯当时病中,看了之后,认为可以用孔雀金钱织补,于是带着病身连夜为宝玉修补衣服,原本自己重病在身,还着急着宝玉,为宝玉解忧解难,可见她对宝玉的情深义重,殚尽虑竭。后因为下人拾得一个绣着春宫图的香囊而引起的搜箱事件,得罪了王夫人,晴雯被赶出贾府,自此气病交加,在旧病上又添新病新愁,以至卧床不起,最终一命呜呼,一个如花朵一般美丽的女子,就这样的香消玉殒了,让人不禁叹息万分。晴雯去世后,宝玉伤心不已,悲郁难抑,听丫鬟说晴雯化作了芙蓉花,特为晴雯写下了《芙蓉女儿诔》的诗文,以之祭典,他在诗文中写道:“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而就是这样一位冰清玉洁、才貌出众的女子,在那样的俗世中却无法容身,因为门第,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加之她的率真与不肯低眉奴颜,最后被赶出贾府,只落得个魂飞魄散。想想,不禁令人万分凄然!

一部《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的缩影,曹雪芹用他的笔宣告了他所处的那个朝代的死刑,它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朝代的病相,也让世人窥见了一个家族的病相。理国者,制度为本,民生为基;理家者,当居安思危,不可安富享荣。它可以说是一部予后人的警世之言、警世之书。他用他的理想之光,成就了《红楼梦》的美丽永恒,它让后人为之惊艳,为之慨叹,为之咀嚼,被中外文化学者历经几百年的研究与挖掘,并流传到许多的国家,成为一部经典文学巨著,亦成为一部旷世奇书。它以太虚幻境、假语村言和年代失考等以假乱真之像,不仅逃过了乾隆皇帝和和坤的稽查,而且还深得他们的赞誉,因而得以幸留,并广为流传。这是《红楼梦》的幸运,也是它的高绝之处,曹雪芹欲以此石补封建王朝的天,却终未如意,竟然以一书补了历史的天空。

在读着《红楼梦》的时候,又常常觉得《红楼梦》不仅有往世意义,而且亦有现世意义,它教世人如何为官?如何为人?特别是当我读到第五回时,宝玉于太虚幻境中,听到的那首《飞鸟各投林》这一个曲子:“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感触颇深,如果为官不清廉,贪赃妄法,到最终只能是家业凋零,忙碌一生终成空;富贵之家亦应仁义立世,万不可为富不仁,否则也终会钱财散尽;与人为善,会在危境中逃脱厄运;无情的,定会遭到现世的报应;害命的,须得拿命来偿还;欠人恩情的,也会以泪水相报。这里有宿命论,有宗教色彩,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便是为人立世的因果相承、互为因果的哲学辩证思想,因此,我们在读《红楼梦》,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令人心神激荡的爱情和历史故事,我们从中领会的更应该是教益和警醒,为官的应将官当好,为业的该将业兴好,为人的应将人做好,这应该是我们在现世和当代研读《红楼梦》的意义。它不仅有文学价值,有史学价值,更有警世价值。

红楼一醉千古事,万千情爱寄于石。一书得尽天下誉,旷古烁今照青史!

(原文刊发于2023年《阳光》杂志第5期“美文天地”头条。)

红楼梦里的红颜知己是谁(红楼一醉千古事)(2)

作家简介

徐祯霞,女,笔名秦扬、徐祯燮,陕西省柞水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鲁迅文学院29届高研班学员,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陕西省百优文化艺术人才,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项目作家。200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已有2000余篇作品刊发《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诗刊》《散文百家》《延河》《飞天》《美文》《四川文学》《天津文学》《山东文学》《山西文学》《边疆文学》《高中语文天地》《小品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学生文摘》《第二课堂》《思维与智慧》《百花园》《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及海外版等各类杂志,80余次获奖,公开发表作品500余万字,作品入选20多部散文诗歌小说选本,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试题和中小学生教辅读物,出版著作《烟雨中的美丽》《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月照长河》《梅花语》《山中日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