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龙胜9月9日讯(记者 黎鑫 通讯员 杨光足)梁秀媛是龙胜都坪村的脱贫户,中秋节来临之际,她正组织工人采摘、打包、分装猕猴桃。一眼望去,房间被猕猴桃给占满了,梁秀媛也乐开了怀。“我们这个猕猴桃是订单果,今年后援单位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帮我定了近1万斤的猕猴桃,赶着中秋节前发出去。”

沂蒙脱贫致富带头人韩丽彬(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1)

梁秀媛与工人在果地里采摘猕猴桃。广西新闻网记者 黎鑫 摄

沂蒙脱贫致富带头人韩丽彬(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2)

梁秀媛与工人一起采摘猕猴桃。广西新闻网记者 黎鑫 摄

2015年,梁秀媛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和丈夫黄家祥都是残疾人,母亲又是年老无劳力人群,儿子从学校毕业不久,一家人的开支生活仅靠丈夫外出打点零工。她自己常说“我没有什么文化,只能靠老公去打点零工,想种地,又不知道做什么。我这个家难得做得起来哦。”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没有发展的动力,成了她的难处。

2015年开始,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派驻第一书记到都坪村开展工作。驻村第一书记了解他家的具体情况后,经过多次走访,了解到梁秀媛家没有产业,只有一片地种菜,但也是自给自足,发展资金缺乏,也担心产业销路,家庭成员看病花费多成为了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7年县里已开始搞猕猴桃家庭农场基地试点,那个时候的梁秀媛听说村里要发展猕猴桃产业也很心动,但是考虑自己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也没有场地种,心痒痒但是迟迟不见动手。驻村第一书记了解后,找到他们说“梁大姐,你们两口子是愿意做事的人,要做就大胆做,没有地种,就承包,租地发展产业,没有技术,我请专家过来给大家培训,没有资金,就贷款。”通过不断鼓励,梁秀媛一家人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成了首批种植猕猴桃的农户,梁秀媛说:“我一定要摘掉贫困户帽子。”都坪村驻村第一书记郭奇芳说:“村里肯干事,愿意干事的人不少,但不知道干什么事。要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产业发展上想办法。”郭奇芳想产业是村里发展的压舱石,村里也非常适合发展猕猴桃。于是就跟县里争取,就把试点放在都坪村梁秀媛猕猴桃基地。

2019年,梁秀媛家种植的58亩猕猴桃开始挂果了,年底果子成熟了,怎么卖?又成了梁秀媛的一个头痛事。村里的第一书记郭奇芳了解情况后,马上向后援单位寻求帮助,后援单位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向都坪村采购了1万斤的猕猴桃,梁秀媛的果有了销路,发展产业更有劲儿了。至年底,梁秀媛种植的猕猴桃全部卖出,利润就有10来万。2019年,梁秀媛不仅脱贫致富,还成了村里面的致富带头人。

沂蒙脱贫致富带头人韩丽彬(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3)

第一书记郭奇芳(左)与梁秀媛一起打包猕猴桃。广西新闻网记者 黎鑫 摄

从2019年开始,后援单位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连续四年,每年都向都坪村采购1万斤的猕猴桃,今年梁秀媛家种植猕猴桃35亩,百香果10亩,罗汉果12亩。她说:“现在一年收入将近有20万元,这个家总算可以做起来了”。

沂蒙脱贫致富带头人韩丽彬(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4)

如今,梁秀媛的家庭农场已经初具规模,产业连年丰收。图为梁秀媛承包种植的猕猴桃果园。 通讯员 杨光足 供图

从2015年到2022年,8年间,梁秀媛的产业从零到有,从有到强。从以前的两个人干,到现在发展成七八个人的家庭农场,从以前的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现在的致富带头人。提到家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梁秀媛激动地说:“多亏了我们第一书记,要不然真的没有胆量发展产业,我们家能做起来,要感谢我们的第一书记带我走上了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