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与基础写作的关系(谈学术论文写作)(1)

三、论文的绪论(问题的提出)

论文的正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绪论和本论是论文最关键的部分,其中本论是核心部分。下面首先谈谈绪论的写作方法。

学术论文写作与基础写作的关系(谈学术论文写作)(2)

绪论的字数虽然不多、篇幅不长,但是也非常重要。绪论也叫前沿、引言或导论,常见的表达是“问题的提出”。它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一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般而言,绪论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说明选题背景 (可以一两句话概括即可,作用是作为全文的“铺垫”、“导入语”,不至于突兀。正如很多很多的电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影片的时代背景,呈现方式为画外音或文字旁白,例如《锦衣卫》就是以背景语音的方式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作用在于一下子将观众/读者的思维引领到特定的时空范围,有利于观众/读者理解本电影/本文。)

学术论文写作与基础写作的关系(谈学术论文写作)(3)

2 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述及简评 (这是为了“问题的提出”而做准备。一般来说,这部分很重要,能够体现出本论文的创新之所在。实际上,论文一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开拓前进,这也体现了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也是学术规范所提倡的。一般专著,都有更多的研究综述。论文也应该有研究概述。)这部分的作用:是 引申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需要对已有研究进行评价(主要是陈述 已有研究的不足。因为有不足,才需要完善、需要继续探讨),如此,才能进一步凸显本文研究的价值和创新。(有的论文将文献综述单独作为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部分,更体现了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或重要地位。)

3 提出文章要研究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内容,是交代论文到底要研究什么?要解决什么?全文的靶子。如果没有这个内容,就让读者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了。)

4 阐述写作的目的或意义

5 对主题词进行诠释 (往往适用于首次提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或者存在歧义的关键词,所以需要解释一下。)

学术论文写作与基础写作的关系(谈学术论文写作)(4)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的绪论都包含这些内容,作者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选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一般来说,已有研究简评、提出论文要研究的问题以及写作的意义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此外,每一个部分的着笔长短也不是千篇一律,也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例1:《论行业垄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教育发展研究》2012.9)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十余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学者们从劳动力供求、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得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认为主因是大学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大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错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偏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就业指导、就业信息不对称等。无疑,以上观点各从某个侧面揭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但却忽视了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严重的行业垄断这一客观事实,分析尚不够全面"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国进民退”现象重新抬头,行业垄断再次加剧,那么,行业垄断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影响呢?本文试图从行业垄断这一视角,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学术论文写作与基础写作的关系(谈学术论文写作)(5)

例2:《城乡高考弃考现象比较研究: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一 问题的提出

高考弃考是指放弃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而实质是指放弃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有四种形式: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填报志愿、放弃大学报到(不包含复读)。近几年来,我国高考弃考现象呈现增多趋势。有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大约有80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随后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到2013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00万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这一说法表示支持,并指出在100万的弃考者中选择出国留学者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来年再考,而这80多万名学生中,农村孩子占了绝大多数。[1]也就是说,在众多的高考弃考者中,城市高中生弃考后多选择出国留学,而农村高中生弃考后则多选择外出打工。

高考弃考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姚锐认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快速成长领域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供不应求的紧张关系将长期存在,是高中毕业生选择留学的重要原因。[2]刘扬等通过对7个城市高中生自费出国留学意愿的抽样调查,认为国外不同的文化体验、新的知识与技能、不同教育方式以及就业等是出国留学的主要“拉动”因素,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教育方式以及入学机会等方面的不足是出国留学的主要“推动”因素。[3]邱幼云等在期望理论的视角下,认为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等降低了农村高中生参加高考的升学期望值,家庭困难以及就业难、就业歧视的双重压力降低了农村高中生参加高考的升学效价。[4]王正惠等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认为低就业、高落榜和高收费是农村学生难以承受之重,是其放弃高考的原因。[5]潘云华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高考理性弃考是基于成本与收益、供给与需求考虑的消费者理性行为,并且相对教育成本过高、高等教育质量不高和教育预期收益下降是理性弃考的主要原因。[6]

以上观点对高考弃考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然而已有研究要么仅分析城市高中生弃考留学现象,要么仅分析农村高中生弃考打工现象,却缺少对这两种现象的比较分析,即城乡高中生是基于何种原因分别做出了弃考留学和弃考打工的选择?这两种弃考形式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同时,已有研究较少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进行分析,缺乏一个逻辑严密、一以贯之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拟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法作为研究框架,对城乡高考弃考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以促使我们对高考弃考现象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从而寻找有效对策。

学术论文写作与基础写作的关系(谈学术论文写作)(6)

(未完待续)

(注:本文参考了桂建生的著作《教育科研论文撰写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