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归纳与综合分析(文言文精准分析概括文意)(1)

掌握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一、掌握简答题的审答规范

1.(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大兴三年,逖(指祖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②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将领们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解析 两国边境得到暂时安宁的原因有:“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将领们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祖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2.(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目的: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大臣如同影子,圭表一动影子就随之而动。

1.精准审题

在读题时一定要耐心地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概括角度和概括范围。如内容概括题,一般可从三个角度概括:一是针对具体事件概括,要求概括事件,或者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二是针对人物形象特点概括,要求概括人物德行等方面的特点,或者在某事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相关事件;三是针对“文化现象”的概括,要求概括“文化现象”的要点、特点,或产生的原因。有的概括题还带有表意深刻的词语,也必须理解准确。

概括范围有的题干已给定,或明确指出段落,或通过提问暗示段落;有的若未明确范围,则暗示着是“全文”。如“李大亮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角度为“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概括范围为全文。另外,一定要审清题目的答题要求,是“概括”,就不用分析;是“简析”,就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是“分析”,就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阐述。

2.精细读文

(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细抠深挖字里行间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只言片语,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

(2)借题读文。如果试卷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同考的形式,要充分利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开拓答题思路,有时还可直接引述选项中的文字作答。

3.精确作答

加工处理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排除不符合答题角度的内容,重复的内容进行删选处理,互补的内容要合并处理,组织语言作答时,要注意避免照抄原文、重复交叉、不合范畴、不合角度、不顾及表达指令等失误,可采取摘录法和句意提取法作答。

(1)摘录法:选摘原文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语句来作答。如果文中有的关键句、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或作转换性表述;如果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的重要句子还需翻译。

(2)句意(层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若无明显的中心句,就需要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句或这一层的内涵与本质,按关键点作答。

另外,要注意分点答题。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段落化”,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二、掌握主要题型的答题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

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

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健既溃散,皇考即据之。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屯下桃城,立柴营。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攻逼皇考。相拒四十余日。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贼不能当,乃焚营退。梁州平。诏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

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①考:特指已故的父亲。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③氐:当时的少数民族。

1.内容概括题

萧承之作为战将,军功显著。文中是通过哪些事表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元嘉七年,率数百人击退胡人进攻,保全了济南城。②在梁州刺史弃城逃走的情况下,萧承之率军多次战胜氐族军队,平定了梁州。

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

题干关键:从原文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例

解题关键:确定区域——划分层次

答题重点:对事的表述

(1)必须是“事”的表述,所谓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记叙类散文,可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2)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

2.原因分析概括题

(1)萧承之为什么能够成功守住济南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能够知己知彼;②懂得虚虚实实的军事思想;③胆大果敢。

(2)第二、三段分别写萧承之防守济南城与平定梁州,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防守济南城采用摆空城疑兵之计,因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②平定梁州时,采用轻装前行,英勇抗击,因为深入敌营,贵在神速。

(3)诏书评价萧承之为“忠果”,请结合第三段内容说说如此评价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奉命前进,冒险深入,抵抗时日长,艰苦战斗。②面对敌情,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

题干关键:概括分析原因

解题关键:厘清因果

答题重点:据文究因

(1)理清角度,概括原因。

(2)分清层次,准确转译。

(3)因果验证,调整表述。

3.人物特点概括题

(1)第二段“偃兵开城门”和第四段“皇考不附”分别反映了萧承之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有勇有谋 刚直不阿

(2)第二段是如何塑造萧承之的形象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萧承之有勇有谋;②通过属下的进谏与宋文帝的评价从侧面突出萧承之的军事才能。

这种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特征。对于这种题型,要特别注意三点:

(1)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特点,概括“精神特质”等,故先要吃透这一要求。

(2)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一个比较贴切的词语,并且这样的词语要在平时多积累。如求学方面:勤奋刻苦,严谨博学。治官方面:待民宽厚,不畏豪强。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

(3)“特点”丰富,多点概括。

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大体包括:

(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特征,如诚实、谦逊等。

(2)意志特征,如勇敢、果断等。

(3)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开朗等。

(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等。

4.理解、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

作者对传主萧承之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对此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称赞萧承之的才能与功绩;惋惜他不被重用。因作者与传主是父子关系,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必然的,能为国为百姓做出贡献,未必在意被授予重大官职。

在文言传记与纪事本末体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是以“论”“赞”形式直接表现,一种是寓于字里行间,不直接表现,以后者为主。对于后者,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以及关键词语的使用等发掘出来。同时,要结合背景及相关文字把握作者对传主及事件的观点态度是爱是憎是惜,其写作意图是歌颂还是批评,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参考译文

父亲名承之,字嗣伯。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才智勇力超乎常人。同族的丹阳尹萧摹之、北兖州刺史萧源之都很器重他。任建威府参军,善于安抚。

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胡人乘胜攻占青州所属各郡国,偏帅安平公乙旃眷进犯济南,父亲(萧承之)率数百人阻击,打退敌兵。胡人集结大批兵力,父亲(萧承之)命令按兵不动,打开城门。众人进谏说:“敌众我寡,为什么这样轻敌!”父亲(萧承之)说:“如今孤立无援地守卫这与外界隔绝(被围困)的城池,事情已经很危险紧急了,如果再表示软弱,一定被他们屠杀,只能够表现得强一些来等待他们了。”胡人怀疑有伏兵,就退却离开了。宋文帝认为父亲(萧承之)有保全济南城的功劳,亲笔写信给都督长沙王义欣说:“承之在管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现在拟让他做兖州刺史,檀征南具体安排。”父亲(萧承之)与檀道济平素没有什么交情,这事也就作罢了。

氐族统帅杨难当进犯汉川,梁州刺史甄法护弃城逃跑,父亲(萧承之)率兵轻装前进,在黄金山向氐族伪魏兴太守薛健进攻。薛健部队溃散之后,父亲(萧承之)就占领了黄金山。氐族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是占据州城,后听说父亲(萧承之)到了,退而据守小城,薛健后退到下桃城驻守,设立营寨。父亲(萧承之)率领军队与他们对垒,相距二里。薛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全力出战,父亲(萧承之)大败敌军,薛健等关闭营门自守不敢出战。杨难当又派步兵骑兵一万多人援助赵温,逼近父亲(萧承之)。父亲(萧承之)抵御敌人四十多天。贼兵都披着犀牛皮甲,刀箭无法伤身。父亲(萧承之)命令部队将槊截断成几尺长,用大斧捶其后身。贼兵难以抵挡,就焚烧营寨败退。梁州平定。皇帝下诏令说:“承之奉命做先锋,冒险深入,全军屡次战胜敌人,发扬了忠勇果敢的精神,可以封龙骧将军。”

宋文帝知道父亲平定氐族有功,青州刺史空缺,准备任命他去任职。彭城王义康执政,父亲(萧承之)不愿依附,于是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