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搬迁记(华夏各地刘志全采风散记)(1)

走进成吉思汗陵

刘志全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亚欧大陆的许多国家,人们可以不知道唐宗宋祖,却不能不知道成吉思汗;可以不去明陵、清陵,却不能不去成吉思汗陵。

因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陵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尽管鄂尔多斯旅游环境还不是很好,但每年到鄂尔多斯高原成陵来拜谒成吉思汗的人却络绎不绝。

工作在卾尔多斯军分区,自然拜谒成陵很方便,陪同客人游览成陵的机会也很多。盛夏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走进了成陵,这次是陪同国防大学副校长候树栋一行。

步入成吉思汗陵园,很远就可以看到富有民族特色的牌坊,牌坊上有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五个金色大字。牌坊前的广场上,耸立着高大而威武的成吉思汗骑马铜像。我告诉候副校长说,这铜像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大庆时国家拨专款制作的。石座上的铜像是对成吉思汗纵马驰骋所向披靡,威振四方,震撼世界,戎马一生的缩写。

穿过白色牌坊,在苍松翠柏之间是一条通往成吉思汗陵宫的石阶路。引路的导游姑娘说:

“ 你们看这台阶都是九级组成,自下而上共有九十九级,知道为什么吗?”

人们摇摇头说:“不知道。”

导游姑娘说:“蒙古民族认为九是吉祥之数。当初成吉思汗向长生天弹洒九十九匹白色骒马的鲜乳,举行盛大祭奠而相传至今。这台阶就是依此习俗而建的,它是吉祥如意的步道哟!”

步上台阶的尽头,前后眺望,整个园陵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成陵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三座相互连接的蒙古包式陵殿巍然屹立,洁白的墙壁,朱红的门窗,金黄琉璃宝顶,浓郁的蒙古民族特色。在蓝天、白云、绿草地的衬托下,园陵更显得辉煌夺目。

陵殿分为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西过厅六个部分。进入正殿,迎面是一尊以汉白玉精美雕刻而成的成吉思汗坐像。雕像高五米,戴盔披甲,按剑端坐,神态威严,面容慈祥,栩栩如生,刻画出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坐像后面是辽阔的成吉思汗“四大汗国”疆域图。

在西过厅里,导游小姐在偌大的壁画面前,给客人们介绍了成吉思汗一生的主要活动。

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又名铁木真。传说出生时他左手握着一块晶莹发亮的血团,信仰萨拉教的蒙古族人认为,这是“大权在握”的象征,以后必成大业,做大汗。那时在蒙古高原上,部落林立,互不统属,相互残杀。铁木真在种种磨难中长大。乱世出英雄,疯狂的动乱岁月铸炼了铁木真钢铁般的性格,他决心统一蒙古各部。

铁木真首先投靠客列亦惕部的王罕,并联合扎答兰氏的扎木合,对蔑儿乞惕部进行了毁灭性的反击,进而广泛联络,利用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吸引了蒙古草原上各部,经过二十多年的征伐战争,建立了统一的大蒙古国,各部落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

从此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民族。成吉思汗领导全体蒙古民族按千户的组织形式编制,创造蒙古文字,颁布法律法令,进而聚集在了他的旗帜下。

统一后的蒙古军队,如虎添翼。1205年开始向南进军。1211年成吉思汗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跨过长城,先后攻克易州和居庸关,直入北京、河北、山东等地,被迫金朝迁都南下。在多次的征战中,灭了存在了近二百年之久的西夏王朝。1219年成吉思汗率二十万蒙古远征军进攻花刺子模,占领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击破了俄罗斯联军,长躯直入俄罗斯境内,直抵克里米亚半岛。

陪客人在正殿后面的寝宫,做完祭奠后我们来到了东过厅。这里的壁画反映的是成吉思汗与他的后继者们征战情况和元朝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成吉思汗病逝后,他的儿子窝阔台和孙子忽必烈继承了他的遗志,艰苦征战,经过不懈努力,于1276年灭了南宋,建立了大元朝。

成吉思汗真一代天骄!自唐末以来,华夏民族这块土地上,王侯称霸,诸国割据,战乱四起,纷争不断,是他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是他和他的继承者结束了三四百年的分裂局面,让我华夏民族又归于一体,是他和他的继承者奠定了远远盛于汉唐的辽阔版图,使封建社会的经济得以重新走向繁荣。

“这么辽阔的蒙古高原,为什么成吉思汗陵寝建在鄂尔多斯呢?”游客中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导游小姐告诉了我们一个美妙传奇的故事:

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兵征战西夏时,曾途经这块风水宝地,目睹这里水草丰美,心里特别高兴,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了,并吟了一首诗。兴奋之余,他对部下说:“我死后可葬此地。”

从陵殿出来,导游小姐引导我们到了成吉思汗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和陵寝建设的情况。成吉思汗过逝后一直安葬在鄂尔多斯高原可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九·一八事件后在日本军国主义“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口号下,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广大的蒙古草原,企图利用蒙古民族崇信成吉思汗的深沉感情,为其侵略行为服务。

在防范无力的情况下,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向蒙藏委员会和总裁、行政院提出移陵签请:为保护祖先,以安全起见,拟将成吉思汗灵柩迁移至后方,其地点暂定青海西北部。后来经过行政院长孔祥熙签发同意移出。

在那以后的一天,两百多名全副武装的国民革命军军人来到了伊金霍洛。守灵的达尔扈特人和周围闻讯赶来的蒙古族群众,把士兵团团围住,含着热泪说:

“为什么要把圣主的陵迁走?”

带队的军官向大家解释道:“国事艰难,东洋鬼子来犯,我们奉命暂时把成吉思汗灵柩迁走,保护起来。”

啊,成吉思汗,你英勇征战一生,打下了偌大的蒙古高原,打下了偌大的一片领土,奠定了统一华夏民族的基础,现在却放不下你那小小的灵柩。落后必然挨打,活着的人挨打,逝去的人也无藏身之地。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这是多么耻辱的时代!

这会儿,长眠在九泉之下的成吉思汗又能说什么呀!不愿离开鄂尔多斯高原的圣主,只好随他们去,暂时受受委屈,迁移就迁移吧,到后方去总比在这儿呆着要安全得多。

第二天早上,随着阵阵礼炮声啼哭声,随着满天飘扬的哈达、长年不灭的香烛和佛灯,灵柩开始上路了。

浩浩荡荡,一路灵车,一路祭祀。灵柩队伍途经延安,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王若飞等参加了祭奠仪式,毛泽东主席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向成吉思汗灵堂献了花圈。接着经过西安和甘肃的泾川、平凉,后又几经周折,灵柩最终到了青海的塔儿寺。

全国解放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54年成吉思汗灵柩从青海塔儿寺重新回到了鄂尔多斯故地。4月7日那天,鄂尔多斯高原风和日丽,二十多里路上,站满了迎接灵柩的人群。人们供奉食品,敬献哈达,提举佛灯,不断地泼洒鲜奶,在雷鸣般的掌声和疯狂的欢呼声中,簇拥着把灵车缓缓地迎进了伊金霍洛。

为了便于祭奠这位民族英雄,中央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造了成吉思汗陵园。之后又几经修缮、扩建,并把它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一个草原英雄、封建帝王,大兴土木,修造陵园,在共产党的历史上恐怕是唯一的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你可以在这块宝地上永久地安息了。

如今,在偌大的陵园内,长年香烛烟火缭绕,禄马旗飘扬,一派安静吉祥。

成吉思汗陵搬迁记(华夏各地刘志全采风散记)(2)

刘志全

【作者简介】刘志全,四川广元市人,1972年底入伍。写作是业余时间的爱好。曾出版15部军队建设、政治工作、纪实散文等作品。其中6部作品获国家、军队、省级图书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退休后,主要练习书法,学习诗词,以此养身陶情。

成吉思汗陵搬迁记(华夏各地刘志全采风散记)(3)

屈照林 题

成吉思汗陵搬迁记(华夏各地刘志全采风散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