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

这句2000多年前的古文,即使不翻译,也似乎可以看懂。

古代字的一字多关

古人话不多,但是一句话里面的内容含量却往往很大。

一方面,周朝后期的文字表意功能的准确性相对于甲骨文虽有进步,但也不如后世将字义越发精准的表达。甲骨文的字,强调古代数理文化中的象数理的象;而金文开始强调字的理。

另一方面,古人受到数理大一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一字双关、多关的情况存在,一字同时阴阳表达的情况存在,这也是甲骨文文字能够发展出很多分别的字义的原因。

一字多关:例如道字,要想具体解释清楚,说也说不清楚,一解释就是片面性的。唯独这个唏嘘缥缈的道字,说的不清楚才是清楚的。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什么(为何孔子说知者乐水)(1)

甲骨文的道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什么(为何孔子说知者乐水)(2)

行的甲骨文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什么(为何孔子说知者乐水)(3)

止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道,是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准备选方向。

而这个十字路口的象,在甲骨文中是行字。后世的五行的行,实际也有道的意思。

道在甲骨文中,是要走还没走,思考怎么走的意思。至金文,将思考强化,将人变为首,同时下面加上了一个止的符号,这个止是脚趾的趾的简化,代表走的意思(阴阳一体的表达)。后来止变为手(爪,抓住),在十字路口抓住一种思路。这些意思加在一起,就是老子说的道,是一种想法。

古代的道有道路、思想的引导、学说、玄学的道、道家等等意思。老子以前的道,通常是道路或者思想的引导的意思,重点在首。至百家争鸣,道字被衍生出各种表达的字义。

孔子也说道,《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是孔子的信仰,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他的道是儒家思想。

由于百家争鸣的学说都是基于伏羲阴阳数理文化的发展,因此当时的各种学说,观点尽管不同,但是象数理中的象、数的基础部分,却是相同的。老子说阴阳,孔子言周易,说的一样是阴阳。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什么(为何孔子说知者乐水)(4)

古代字的阴阳一体

一个字同时阴阳表达,这在古代很常见。就如刚才说的甲骨文的止,居然有走的意思。

再例如武字,现在动词意思是动武,但是古代造字本意却有止戈不动武的意思,这是一种理的表达,或者说哲学思想的表达。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什么(为何孔子说知者乐水)(5)

武的甲骨文

《孙子兵法--谋攻》就有“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武这个字的哲学。

古代的鼎是怎么来的?将当时主要的武器戈熔化,铸鼎。

甲骨文的柔字,来源于矛。你说是硬还是不硬?

古代这样的文字情况,老子的《道德经》描述的已经够清楚了。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什么(为何孔子说知者乐水)(6)

从古代的数理文化而言,一个字的字义本身多少会包含其反义词的一些意思。这是古代数理文化在字中的体现,汉字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哲学思想。而随着文字的发展,为了准确表达,通常只取其一个侧面字义的表达了。也就是为了表述字义更加清楚,后世无奈在淡化字的理的部分。

孔子的《中庸》的数理文化思维实际就是在寻找这种阴阳一体之间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作为哲学思想,是恰如其分的发展。但是,作为文字的表意的功能的准确性,我们只能取其一端了。

中国古代的山、水

中国古代的山、水,从未在数理文化的语意上真正的分开,是一个完整的阴阳系统。

这才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一个书画品种--山水画。画的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花鸟虫鱼,但重点表达的是意境和胸怀。人在这种画里面,反倒是次要的配角,这与古人敬重天地的哲学思想相关。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什么(为何孔子说知者乐水)(7)

我们看古代的山水画,几座山,山腰上是留白,飞瀑也是留白,山脚下也是留白,可是你分明就知道,哪里有云,哪里有水,哪里是飞瀑。这种留白,就是古代阴阳一体文化的一种体现。

也就是山本身有水意;水本身是山根。

现代我们通常分别研究山与水,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各自准确表达。但是对于古代的数理文化,我们需要兼容的、阴阳一体的考虑古人的山与水。

古人从未独立地、片面地表达山与水。

山,没有水,缺动感,山不转水转。相对观察,就可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船上的李白,看到的是动感的山。

水没有山,少胸怀。水之形、善变、易变,动感实足。把水琢磨清楚,学学现代的流体动力学,看预测结果有多大肯定性。但是做人却是需要相对的静态--信。“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学水会有智慧,通达变;学山有诚信,以不变应万变。

这也是《周易》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阴阳一体、动静结合、智慧与诚信一体的做人精髓。

这是古人的山、水要表达的哲学思想。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什么(为何孔子说知者乐水)(8)

孔子见老子

这段史实依然还有争议,但是这个故事表达的内容,却是基于伏羲阴阳一体的数理文化产生的两种思想的交锋与融合的表达。

孔子懂水吗?懂!孔子增《十翼》、修《易传》,足见孔子知易数之变。但是孔子追求山一样的人文比喻特性,追求的是不变,这个特性被表达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老子懂山吗?懂!但他考虑的是基于阴阳一体的水滴石穿、水之静、动、水之柔(矛)的变,考虑的是术、谋、得(德)失,考虑的重点是思危、思变、思动的谋划。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什么(为何孔子说知者乐水)(9)

孔子这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如果意译,实际是对老子思想对于家国天下而言的质疑。变与不变都是哲学的主题,但是用处不同。

《周易》的主题中有谋变的过程,但是强调的仁德却是不变的。这也是《易经》的易的变与不变的阴阳一体。

智慧的人,喜欢研究象水一样的变;而仁德的人,喜欢研究象山一样的不变。智者表现为思想上的易变的应对;仁者表现为思想上的不易变的坚持。智慧的人由于知变所以能自得其乐,而仁德的人由于坚持一些不该变的所以更加永恒。

至于什么是动、什么是静;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什么意象是山,什么意象是水;这些哲学主题,古人结合阴阳一体的数理文化思想,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变与不变中徘徊,这才有了现代的传统文化的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