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中华文明上千年,在整个地上文明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文学层面上,华夏所留存下来的瑰宝是任何其他地区都无法比拟的。比如唐诗宋词、再比如文言文白话文等等,每时每刻都散发着引人瞩目的光芒。在品史君看来,书就是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点都不假

余秋雨采访(余秋雨曾红极一时)(1)

如今的人们除了谈论写作手法之外,说得最多的应该就是文学家了。在散文方面,余秋雨绝对是一等一的存在。九十年代初,《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很快在国内引起了热议。白先勇、金庸、贾平凹等名家,相继给了余秋雨散文极高的评价,文学地位也瞬间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上充满了对余秋雨的质疑,甚至还有谩骂。不仅如此,一针见血的评论人梁宏达还公开表示:余秋雨本人极度虚伪。这也不禁让品史君疑惑:梁宏达老师指的虚伪是什么?是他的个人生活问题还是没有文人的骨气?余秋雨老师难道就此跌落神坛?

余秋雨采访(余秋雨曾红极一时)(2)

散文大家余秋雨

对于“余秋雨”这个名字,诸位都不陌生。但绝大多数人也都仅仅停留在听说过,对这个人并不了解。作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界的贡献不可估量。因为战乱等客观环境的束缚,散文长期处于消沉的状态,因为他的努力,在九十年代散文才可以重新“复活”。

余秋雨采访(余秋雨曾红极一时)(3)

对于余秋雨的文学作品,品史君一直有这样一种观念:突然的内容绝对不是空洞的存在,也不会说像某些文学家一样,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去对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他会通过捕捉历史人物的细节,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等等。当然这也仅仅是品史君的个人见解。

因为红得大紫,余秋雨被邀请担任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特殊的身份并没有让余秋雨停下前进的脚步,反而将戏剧冲突引入散文创作中,令散文具有与小说相同的跌宕起伏。从此,散文也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反复创新之下,散文创作也形成了新模式,自己也走上神坛

余秋雨采访(余秋雨曾红极一时)(4)

丑闻事件的频发

虽然余秋雨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很高,但自己也是人,先后多次卷入了纷争中,首当其冲的就是2008年的“诈捐门”。当时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许多大咖也纷纷献上了爱心,余秋雨也不例外。在社交媒体上声称:自己向灾区捐款二十万元,可很快引起了一位编辑的质疑

余秋雨采访(余秋雨曾红极一时)(5)

在这位编辑的种种证据下,网友们对余秋雨开始了声讨,很快后者也做出了回应:本人没走其他渠道,捐建了三座图书馆。这不就是在间接宣布没有捐款吗?难道仅仅是为了博得网友们的感谢?易中天更是对其进行了炮轰:“把老百姓当傻瓜,自己才是天下第一大傻瓜”。

在文学方面有这样一个潜规则:不可以为自己歌功颂德,可余秋雨不仅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且还在玩虚假,这般小人的“行径”,很快引起了整个“文人圈”的反感。如此坏的名声传了出去,自然也只能走下“神坛”。但一切并没有就此结束,梁宏达也对其进行了公开指责。

余秋雨采访(余秋雨曾红极一时)(6)

梁宏达对其指责

就梁宏达个人看来,一个长期研究历史文化的人,竟然可以以文人自居,这是何等的行为?一方面在这歌颂历史上的高尚文人,另一方面又在这做出这般无耻之举,必然是虚伪的存在。这样的说法也不无道理,一场闹剧也就此“翻车”,余秋雨才是观众面前的那个“小丑”。

如果真要品史君来说的话,我认为这恰恰是余秋雨的“战略思维”。因为这一“诈捐门”和网友们的质疑,余秋雨真的“翻车”了吗?据有关数据统计,他的文学作品和视频公开课还在互联网上大卖。许多人也都有一个观点:虽然个人道德有问题,但并不影响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余秋雨采访(余秋雨曾红极一时)(7)

那这些负面的新闻,岂不是在给余秋雨增加这样的“存在感”?同时这些新闻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淡出当红媒体的视线。我们话说回来,各种封神之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对余秋雨本人来讲,是好是坏?是你又会如何去做?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