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简介

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

商朝,又称殷、殷商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西周,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

【链接】三皇五帝

1.“三皇”之名不见于经,组成亦有不同说法,但《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引》、《白虎通义》、《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说。“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但由最多人民接受并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人们多公认“三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太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对于五帝,一般也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知识点总结】

1.先秦:秦王朝建立之前的时期,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2.三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过渡句】在先秦这段时间里,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春秋战国了。因为在那时,中国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著名的思想家,他们说的话至今都使我们受益匪浅。那么,这先秦诸子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二、先秦诸子简介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链接】六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链接】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孔子首创。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2】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3】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4】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

【链接】 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是道教形成的基础。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为汉初统治者所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学传入中国后,佛教徒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总结】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尊为“亚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道家学派创始人。

4.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5.儒家学派,道家学派。

【过渡句】先秦时期有那么多思想博大精深的思想家,那他们都发出过怎样精辟的声音呢?我们先从孔子说起。

三、倾听“先秦的声音”精讲

【一】孔子的声音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注释

信:信用。

其:代词,他。

可:可以、行。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

【链接】信

“信”是一种态度。守天道是天经地义的,应该信守,守信在古代非常重要,所谓“无信不立”。

“信”是一种践行行为。说出去的话,就一定要守信,古人常提倡“多做少说”,道理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都是无法收回的,因此要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说到就要做到。有一个成语叫“食言而肥”,说的是春秋鲁国有一位大臣叫孟叔伯,惯于食言,总是说到办不到,在鲁哀公举办的一次宴会上,他想让大臣郑重出丑,就说:“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肥呀!”,没想到郑重回答:“食言而肥”,意思是说,我老不遵守“信”,总是食言,故而越来越胖了。

“信”是一种人际关系。人们常用“一诺千金”来衡量“信”的价值,意思是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自己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一定不能出尔反尔。

“信”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实现“信“呢?

小朋友们从小就要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不说谎话,对人要诚实,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做到。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三: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师:效法。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善:好的,优点。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他的优点我要向他学习,他的缺点我也要对照自己来改正。

【链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因为孔子非常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所以成为了一个大学问家。

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虚心地向周围的同学学习,每一位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成为你的小老师。

【二】孟子的声音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释:

第一个“老”:是动词赡养、孝敬。

第二个和第三个“老”:老人,长辈。

第一个“幼”:是动词抚养、教育。

第二个和第三个“幼”:子女、小辈。

·译文

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也应该记得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时也应该记得关心别人的孩子。

【链接】大义父亲胡文传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我们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那么在“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一位叫胡文传的父亲就是一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典范。

有一天,刚从外地打工回家的胡文传,想好好犒劳一下刚参加完考试的儿子胡明,就带着儿子去抓螃蟹。回到家里,见儿子的小脑袋上溅了不少泥巴,就叫孩子去塘边洗洗,没过多久,他忽然听到外面传来:“有小孩掉水里了。”胡文传立刻赶到塘边,见几个孩子正在水中挣扎。他跳进水里,奋力向儿子游去,突然几只小手抓住了他,那是另外几个落水的孩子。他向儿子喊道:“儿子坚持一会儿!马上就去救你!”说完扎进水中,抓住四个孩子向岸边游去。再回头救儿子的时候,水面上已经没有了儿子的踪影。当儿子终于被找到的时候,儿子已经停止了呼吸。胡文传大义救别人孩子的故事感动了全国人民,给大家树下了道德的标杆。

小朋友们在平时都要学会乐于助人,不能自私自利。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注释

人:别人。

恒:经常。

敬:尊敬。

·译文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链接】三顾茅庐

孟子的话告诉我们生活中,只有爱别人、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三国时期有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可以印证这个道理。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诸葛亮后来也感念刘备的尊重,非常敬重刘备,助他完成天下大业。

【3】老子的声音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注释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倚:依靠。

伏:隐藏。

·译文

福可以变成祸,祸也可以变成福。

【链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子告诉我们,有时候福可以转化成祸,祸也可能转化为福。在《淮南子》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个祸患呢?”家里多了匹良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这个老人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参战,靠近边塞的人绝大部分都因战争而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这也正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的意义所在。

【有奖竞猜】

根据原文填空:

丢失马匹——( )——( )——不参军,保全生命

祸 —— 福 —— 祸 ——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

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

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

累:堆迭,积聚。

·译文:

粗大的树木,是从细小的幼苗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从每一堆泥土开始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链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们却不能赞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大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小事做起的。

【4】庄子的声音

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注释:

怒:奋力,奋力举起。

当:同“挡”。

车辙:车轮碾出来的痕迹,此借指车轮。

是:自以为是。

·译文

你知道螳螂吗?它舞起那两把大刀般的胳膊,竟然想要挡住巨大的车轮!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太渺小,还以为自己很厉害呢。

【链接】螳臂当车

《庄子·人间世》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另外,《庄子·天地》也有“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辙,则必不胜任矣”这样的话。原话这个的“螳臂”,都并无贬义,后来则一般都把它比作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图抗拒某种强大力量的人。成语“螳臂当车”,正是从《庄子》的这个“不胜任”的原意转化而来的。

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hé),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其太子蒯瞆(kuǎi guì)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瞆是个有凶德的人,到卫国后,就先去拜访卫国贤者蘧(qú)伯玉,请教如何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说,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有好处,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并进一步说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注释: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

隙:也作郤( xì):同“隙”,指缝隙。

·译文:

人在天地之间度过一生,就像飞奔的白马跃过一条小细缝,一眨眼就过去了。

【链接】白驹过隙

白驹过隙,来源于《庄子·知北游》。文中描述了孔子有一次专程去向老子请教什么是“至道”,老子要孔子斋戒沐浴,说道:“人的寿命是极为短暂的,好像白马驰过狭窄的空隙,一闪即逝。死是人从有形转化为无形,道即精神可以永远留在人世之间。”

白驹过隙,指时间流逝的快的惊人,可以理解为庄子认为人生短暂,但也有人认为,庄子于静坐中得道,看到了普通人一生的短暂,而发出感叹。

【知识点总结】

1.信、其、可、师、焉、善等字词的意思。

2.三顾茅庐、螳臂当车、白驹过隙等成语的意思。

3.诸子声音的意思。

【过渡句】先秦诸子智慧的声音能给人们很多启示,先秦乐器的声音能给人们悦耳的享受。钢琴、二胡都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乐器,那两千多年前的人们用什么来演奏音乐呢?

四、先秦乐器知多少

【1】竽

有一种先秦乐器叫作“竽”,把它横着放时,形状特别像一支大手抢。可在吹竽人的嘴里,它却活像一个大大的烟斗。竽由二十三根又细又长的管子组成,这些管子都是由木头制成的。管子的下方都有按音孔,人们要想吹出不同节奏的曲子,除了肺活量要大点儿外,还要准确按压不同的音孔。据说,竽的声音清脆明亮,像鸟儿在鸣叫一般。

【2】缶

还有一种先秦的打击乐器叫作“缶(fǒu)”,其实它就是一个长相奇特的大鼓,形状很像古代超大型的酒杯,肚子大,口小,上面还有个盖。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上千人同时击缶,欢迎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

【链接】击缶典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个著名的外交典故,是蔺相如反击秦王羞辱赵国的有力举措,因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低俗下流,故以死相拼,逼秦王击缶而反击羞辱之,捍卫了赵国尊严。

译文: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链接】缶的古文字形

先秦的乐器各式各样,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古老乐器呢?

【知识点总结】

1.先秦乐器竽、缶。

2.击缶典故。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先秦时期的文化、诸子的思想、先秦乐器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博大精深的先秦文化来说,这只是它的冰山一角。小朋友们回去以后一定要记得复习今天学过的知识,同时期待下一次课的学习吧!

先秦有什么(先秦简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