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他总是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

——马克思《资本论》


2006年,宁浩徘徊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站在三十岁的边缘,他拍过MV,一口气赚过几十万,又一口气赔了几十万,导过两部胎死腹中的电影,有点不想干了。

但是不断有投资方找他,希望他继续干下去。

“又要老子干,又不给老子钱。我对这个事情好像没那么有兴趣了。”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

找上门的投资人里,有刘德华。

宁浩也没当回事,因为刘德华答应给的钱最少。

但是,谈来谈去,刘德华一句话打动了宁浩:

“钱我给你,拍什么你自己定。”

刘德华的300万很快就到账。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

拿了钱,宁浩打了个电话给管虎,管虎拍拍身边小弟的肩膀,“哎,有个戏,方言的,酬劳一万,我推你过去。”

宁浩还给陶虹老师发了个邮件,询问有没有可能请陶老师客串一把。

陶虹和她老公共用一个邮箱,她老公横插一脚主动回复说:“本子这么好,不给钱我也去。”

至此,黄渤、徐峥、宁浩顺利会师。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3)

电影用44天拍成,片子剪完后,宁浩已经弹尽粮绝,他把自己的小身家也都搭了进去,

“我已经对得起刘德华了,拍完就转行算了。”

对于发行,他不抱任何期望。

谁知一天晚上,一个电话打进来:

“你好,我是中影韩三平,你的片子非常好,中影决定发行。”

刘德华受邀参加试映,看完之后老刘满面春风:

“就像你被父母安排去相亲,进去一看坐着的是全智贤。”

2006年《疯狂的石头》引爆全国,拿下2000多万票房,宁浩一夜成名,高架桥上还跑出了日后的国民影帝黄渤,百亿俱乐部导演徐峥。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4)

那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2.9亿,刘德华本人的《墨攻》票房6800万,国产商业电影在爆发前夜,文艺男青年们明白自己距离大导演还差几十个身位。

他们肯定想过自己也许能有名垂影史的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5)

讲道理,徐峥本是一枚妥妥的文艺男青年。

上大学时,头发还很浓密的徐峥一直沉浸在话剧的世界里。

他热爱先锋话剧,专注于艺术表达,只用两年就拿到了白玉兰奖,是上海文艺青年领军人物。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6)

当时徐峥演一场话剧,200块。

他有个叫做李冰冰的学妹,拍广告的报价已经是20万,徐峥可能不知道。

1998年,徐峥主导了一个实验话剧《拥挤》,观众买票来看发现就是徐峥一个人在台上坐了40分钟,气坏了,记者也联系徐峥要求采访他的心路历程。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7)

一开始徐峥满心才情,和看不懂的观众吵架,后来话剧团效益越来越差,徐峥快吃不上饭了,他这才发现,梦想是要扎根于物质基础的。

2000年,徐峥剃了头去演《春光灿烂猪八戒》,戏火了,媳妇也有了,头发却再也没有长回来。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8)

那一年,王宝强离开少林寺去当北漂群演。

他和其他5个人租住一个大院,一个月120块。

全部人共用一个传呼机,跑剧组没戏时就去工地当苦力,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他熬了两年。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9)

两年后,冯小刚找他拍《天下无贼》,问他:“有没有四个月档期?”

王宝强说:“别说四个月,一年都行。”

《天下无贼》上映后,导演康洪雷到处找人出演许三多。

徐帆联系康导,“您看看《天下无贼》里那个傻根的演员合不合适?”

剧本送到了王宝强手里,王宝强看了三天哭了三天。

康洪雷看着王宝强陷入沉思,“这就是许三多本人,甚至不用演。”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0)

在《士兵突击》剧组,王宝强和饰演成才的陈思诚相识,没错,多年后,他们将会发展出“唐探宇宙”,王宝强还会和徐峥黄渤入局“囧系列”,获取财富密码,每个人手上都摆弄着数十亿的项目,翻云覆雨。

这里只需要再拉上一条线…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1)

这条线要追溯到1996年。

1996年,张艺谋拍《有话好好说》遇到资金方面的困难。

彼时,市场对于演员的认可度高于导演,那个时候张艺谋和巩俐刚刚分手,他失去了金字招牌。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2)

当时,张艺谋和张伟平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看到张艺谋每天为了资金发愁,张伟平打算拔刀相助。

他原本是做地产生意的,有两个楼盘在筹备,发现哥们儿遇到了困难,张伟平给国师透底:

“实在不行我来投,不会袖手旁观的。”

张艺谋说,“真的?”

“真的,再过一个星期还是没钱,你来找我。”

一个星期后,张艺谋打电话给张伟平,“你说的那个事,还算数吗?”

《有话好好说》张伟平投了2800万。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3)

到了发行的时候,一个叫董平的人出现,他当时的发行公司在国内算是规模最大的,于是张伟平把片子国内外的发行权都卖给了董平,共计270万美金。

那年,《有话好好说》国内卖了3000多万,是年度票房冠军,董平却一直没付款。

张伟平不愿意为了钱和董平打官司,主要也是考虑张艺谋的声誉,这270万美金的亏他就自己咽下了。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4)

这也为之后“新画面”开张,二张合作埋下了雷,但是,我们主要讲这个没付款的董平。

他是何方神圣?

董平说:“其实我没什么背景。”

但是,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坊间传闻,王中军认识冯小刚,是董平牵线,董平买了《有话好好说》之后,又投了姜文的《鬼子来了》,姜文拍戏从来不讲究预算,随随便便就超支30%,把董平气的拍桌子:

“姜文对电影太在乎了。

越在乎就越讲究,越讲究就拍得越少拍得越慢,拍得越少就越惧怕市场,惧怕别人看不懂。

这就好比一个姑娘,上床上得太少,所以老是在颤抖。”

董平是老手。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5)

在姜文这里输掉的只好从别的地方补回来。

中国电影商业化这些年,排得上号的大片背后,几乎都有董平的身影。

《荆轲刺秦王》董平发行的,《卧虎藏龙》董平联合监制的,顾长卫拍《孔雀》的钱,董平投的。

他手眼通天,周星驰拍戏从来都很慢,董平竟然让他签下了“七年五部”的合约,把星爷逼得夜不能寐。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6)

王家卫,陈可辛都不是好对付的人,面对董平,他们都变得好相处了起来。

在圈内这些年,江湖上称董平“文化局第一壳王”。

董平1996年成立华亿影视,2000年和北大青鸟一起组北大华亿,2003年又变成保利华亿,2005年香港上市公司友利控股收购保利华亿50%股份。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7)

2008年,董平将自己的股份变现2.28亿,退出华亿。

这是第一壳。

2009年,董平将手头的影视业务转入一家叫做“上联水泥”的香港上市公司,之后将这家公司更名“文化中国”。

6年后,阿里以62亿的高价收购“文化中国”60%的股份,变身为“阿里影业”。

这是第二壳。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8)

说起来短短几句话,中间有多少盘根错节,你懂的。

而且,董平不做对赌。

那么,他是如何将这些关系网牢牢栓紧的?

咱们且看下去。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19)

宁浩,黄渤,徐峥,宝强,这几年里各有际遇。

徐峥遇上王宝强,是拍《人在囧途》,故事的背景是内地春运,导演叶伟民是香港人,他哪里懂春运的点在哪里!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0)

拍戏现场,经常看见徐峥在给演员讲戏。

戏拍完了,徐峥和王宝强想,我们为啥不能自己拍一部?《囧途2》?

还是苦于没资金。

关键时候是刘仪伟给徐峥指路,他去找了光线传媒的老大,徐峥几乎在王总面前演了整部电影,最后到手3000万投资。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1)

黄渤,徐峥,王宝强拉着人马就到了泰国,后来你也知道了,《泰囧》票房12亿。

《泰囧》上映那年,宁浩的《黄金大劫案》也上了,票房很不理想。

于是,宁浩又开始筹备《心花路放》。

《心花路放》两家出品方,一个宁浩的“坏猴子”,一个“黄渤工作室”。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2)

黄渤那两年其实很忙,《泰囧》他也投了钱,但是胆子小,投少了,徐峥更气,12亿票房,他只拿到导演红包4000万。

徐峥要拍《港囧》,这次用自己的公司“真乐道”投资,再也不为他人做嫁衣!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3)

在这个暗潮涌动的关头,董平出现了。

他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带着徐峥,宁浩认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的股份,成为三大股东,之后将其改名“欢喜传媒”。

第二:“文化中国”收购“北京逆光顺影”,黄渤有“逆光顺影”44%的股份,之后,阿里收购“文化中国”,黄渤就顺势成了阿里影业股东。

第三:徐峥的《港囧》利润在上映前就以1.5亿保底卖给了“欢喜传媒”,卖家是“真乐道”,买家是“欢喜传媒”。

看上去合理的操作,其实是徐峥左手倒右手。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4)

但这么一倒手,所谓利润变成了实际的数字,之后如果票房爆了,股价大涨股东还能再赚钱变成更大的数字。

就问你怕不怕!

那么,游戏玩的这么溜,欢喜传媒这些年为何巨亏20亿呢?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5)

“欢喜传媒”成立至今7年了。

中间疫情就有三年,这三年来,因为疫情世界发生了多少改变不需要小编再一一尽述。

而为了布这个欢喜局,董平铺了个大摊子。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6)

比如签约王家卫,要求是拍一部一共18集的网剧,合同规定王家卫的义务是“至少导演一集”。

为了这一集,欢喜给王家卫上亿股权,并且承诺会为这个网剧投资至少3.6亿。

欢喜传媒旗下,有王家卫,陈可辛,张一白,张艺谋,宁浩,徐峥六张王牌。

可是这几位爷,这两年都没拿出什么货来。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7)

再加上董平的赚钱方式——要把一个IP吃透。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港囧》,《囧妈》,观众已经是看见囧字就有点怕了。

再加上这两年艰难的生活,面对黑色幽默,有点笑不出来了。

就像徐磊导演说的那段话:

“在这个局面下抱怨电影行业受到的冲击,有点像祥林嫂,徒劳而招人厌烦。

而电影本身的处境则越来越像孔乙己——它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是没有它,人们也便这样过。”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8)

电影曾经很重要,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能够接受电影的一切冒险较量,浮夸嘲讽,可是,当生活面临更大的挑战时,看电影,显得不合时宜了起来。

再加上娱乐圈明星的频频爆雷,屈指一算,王家卫拍一集电视剧就可以拿一亿!

一个年薪15万的普通人赚一亿要600年…

徐峥导演电影的受众心理学解读(欢喜传媒崛起之前)(29)

我自己的人生还不够囧吗?我还看啥囧系列?

没有了观众买单,资本运作也就失去了土壤。

玩惯了资本的操盘手们,突然就发现,东西砸在自己手里了,于是,亏损了,实名举报了,各种幺蛾子就来了。

江山各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或许也没别的,只是单纯的,时代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