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本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1)

作为一篇语文课文,这篇文言文有两个自然段,刻画人物神态的语言准确生动。课文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状态,有助于烘托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文章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2)

然而,大家在赞扬牧童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牧童所说的是不是真的呢?

《斗牛图》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3)

《斗牛图》目前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双牛用水墨绘出,以浓墨绘蹄、角,点眼目、棕毛,传神生动地绘出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生意昂然,不愧为传世画牛佳作。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4)

然而有的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却谈因为《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而让《斗牛图》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确实谬矣!

戴嵩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5)

戴嵩是唐朝的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

戴嵩画牛就像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李可染画牛,黄胄画驴……

那么戴嵩怎么就在《斗牛图》,自己擅长的领域"翻车"了呢?

相传戴嵩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戴嵩擅长画牛,也肯定是细致观察过牛的,画饮水之牛都观察的如此细致入微,怎么会犯"斗牛掉尾"的错误呢?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6)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是记载于《东坡题跋·卷五》,为苏轼所做,就是六年级的这篇课文,

苏轼最后评论道:"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苏轼就牧童指出画中错误一事,想到古人格言"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说明关于耕织事,要询问直接劳作的农夫婢女,并认为这是不可更改之理。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7)

无独有偶,在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中,也记载了一则类似的故事: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苏轼去世17年后,曾敏行才出生。二人所记之事,都是围绕戴嵩的《斗牛图》,所记述的事情,也同样是围绕斗牛尾巴在哪,这同一个问题,只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都不同了。

那么戴嵩画《斗牛图》被牧童或者农人指出有错这件事有还是没有呢?有学者认为苏轼作《书戴嵩画牛》,文章最后以古语结束全篇,暗讥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这篇文章就是苏轼瞎编的一个故事,用来借事来讥讽当政者的。

牧童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8)

在文章中,牧童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细致观察生活的人。老师们在讲课时候,也是向同学们发出了学习牧童这种精神的倡议,然而大家就没有怀疑过牧童吗?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社会环境下,牧童可以只是放过一两头牛,也可能见过牛打架的情况,但是只见过一两头牛的几次打斗,就认为所有的牛打架都应该是"尾搐入两股之间",是不是有点"井口不过天那么大"的狂妄呢?

当然童言无忌,只是我们不应该被无忌的童言带到沟里去。对于童言也应该抱有怀疑的态度。

斗牛

戴嵩的《斗牛图》中画的是两头水牛,那么水牛打斗的时候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有图有真相,我们直接来看图: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9)

1979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从陈逸飞"奏乐图"说到"戴嵩画牛"》的文章。其中提到,有些图片显示,"激斗中的两头牛,尾巴非但没有夹着,更是高高扬起的", "所谓'牧童'之言,怕有文人杜撰,或观察不细,它是片面的,其'理论'根据也是荒谬的"。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10)

现今信息发达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易地搜索到斗牛的视频,而在视频中,牛斗时有的牛确实是将尾巴抽缩到两条后腿间,但是也有的牛尾巴是甩来甩去,还有的牛甚至将尾巴翘了起来,也就是说牛斗时,尾巴在哪里并不是所有的牛都一样,每个牛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写在最后

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书戴嵩画牛错的是牧童)(11)

课文只是课文,在上一个人教版教材中,二年级有一篇课文是《画家与牧童》,讲的是牧童当着戴嵩的面指出了戴嵩的"错误"。现在又成了牧童与杜处士之间的故事,语文课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作为老师,教学的时候,只传递宣传的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就好,当然有些真相,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