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还是躬耕于襄阳隆中,两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南阳网友认为诸葛亮直接都说是南阳,肯定没错,就是南阳。襄阳网友则认为,今南阳和古南阳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古南阳指南阳郡,包括今天湖北十堰市、襄阳市、随州市,还有河南许昌等地的部分区域加上今天的南阳市。这么大的区域在诸葛亮的时代都可以称为南阳,凭什么仅仅宛城(今南阳市)才能称南阳?其实,捋清了邓国,邓城,邓州,邓县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将这个地方设为邓县,治所在邓城(今襄阳樊城区邓城村附近)。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今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后秦昭襄王派大良造白起进攻楚国,克邓,设邓县,治所在邓城(今襄阳樊城邓城村)属南阳郡。汉代直至三国仍沿袭此设置。这里可以看出,不仅古邓国国都在邓城,且从楚灭邓置邓县始,邓县治所历经楚、秦、西汉、东汉、三国都在邓城,隶属南阳郡。到了两晋,才开始拆分邓县为邓县和邓城县,属襄阳郡。

南北朝、隋唐时,邓县几经更名(安养县,临汉县)至唐贞元(约800年)复置邓城县,治所邓城。五代十国至北宋仍沿袭唐制为邓城县。南宋绍兴五年废邓城县为邓城镇,划归襄阳,后不复为县。从楚国开始设置邓县到南宋绍兴五年这一漫长的时期都是以邓城(襄阳市樊城区邓城大道一带)。而这一个时期,邓州市区域都是以“穰”为名的。楚灭邓之后,在现在的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以“禾实丰登”之意设“穰邑”。这就是今邓州的前身。到了楚怀王时(前312年)韩国攻打楚国并夺取了穰邑。秦秦昭王时(前296年)秦国从韩国手里夺取穰邑。秦昭王时(前272年)置南阳郡(郡治宛城)。穰县属南阳郡。

到了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围张绣于穰。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河(今为小漕河)运粮,把穰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前线运粮草。

北魏时,孝文帝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荆州治所迁至穰。隋始于穰县(今邓州市)置邓州,穰县自此袭邓州之名。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以后,于开平三年(909年)五月,设“宣化军节度”治所设在穰县。后唐、后周“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和“武胜军”,节度使治所设在穰县。北宋初年,仍然设“武胜军”,治所在穰县,领穰、内乡和南阳三县。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对金称臣,将穰县割让给金国。

元朝初期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划归襄阳府。六年后(1279年),邓州属河又划归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宛城,邓州州治仍在穰县。下辖六县,有穰县、南阳县、内乡县、淅川县、西峡县、顺阳县等。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

明朝时邓州属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撤穰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8。十四年(1381年)五月,又撤销穰县设邓州,自此以后再没有设穰县,此时邓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朝基本沿袭明制,没有多少变动。

1913年,国民政府改邓州为邓县。1947年,解放军占领豫西南。12月,在湍河南部设立邓县。后又设邓北县、邓西县。后来两县合并为邓县,隶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直至撤县设市(县级),仍由南阳市代管。

综上所述,所谓邓国、邓州、邓县、邓城,实际上是三个区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

第一个区域,包含今天邓州市、新野县、南阳县、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在内的较大的区域。这个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区域。

第二个区域,基本上和现在的邓州市(原邓县,古称穰)重合。

第三个区域,以原邓国都城邓城为中心的区域。这个区域和现在的邓州有较多重叠的部分。所以,人们往往把这个区域的邓县和后来的以原穰县为中心的邓县搞混淆。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汉末至三国时,穰县和邓县是两个不同的区域。穰县基本和现在的邓州管辖范围差不多(是基本不是绝对的)。邓县是以邓城为中心的,县治邓城位于襄阳市樊城区西北6公里的罩口川、赵家桥、鏖战岗、余岗到团山铺一带,乃关羽水淹七军之古战场。这里离隆中仅仅几公里,所以,当时的襄阳以万山为界,西为南阳邓县境,东为襄阳境。故《三国志》引《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既然是邓县之隆中,而邓县又是南阳郡辖区,诸葛亮说“躬耕南阳”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并

不代表就是躬耕宛城(今南阳市)。

诸葛亮对邓县的评价 明明躬耕于隆中诸葛亮为何说躬耕南阳(1)

参考文献:习凿齿《襄阳记》

南北朝(刘宋时)盛弘之《荆州记》

唐《括地志》、《元和志》。

宋《太平寰宇记》

乾隆《襄阳府志》

同治《襄阳县志》·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邓县人民政府网

襄阳市人民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