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半句(此地无银三百两)(1)

今天,因为一个笨贼,笑了一天。

广东佛山禅城南庄的一个别墅区,一个笨贼完全无视视频监控这种高科技手段,大摇大摆偷了东西,还在朋友圈发励志感言:只要愿意做,天下无难事!

于是,顺利被抓。

《新华字典》里说:贼,指的是偷东西的人。盗,指的是偷窃的行为。

也就是说,一个有偷窃行为的人,就是一个贼。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半句(此地无银三百两)(2)

但在古文中,“偷儿”是小偷,也叫“窃”或者“盗”,不动武,不伤人。

“贼”是强盗,行为是“劫”、“略”、“抢”、“强”,不仅动武伤人,甚至还要命,小者三五成伙打家劫舍,大者呼啸山林攻城略地。

“盗”虽然有时能够同时指称小偷与强盗两种人,但主要是指强盗。而“盗贼”才会指称盗与贼两种人。

说起来,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偷儿”,应该就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鼓上蚤”时迁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半句(此地无银三百两)(3)

在到梁山落草为寇之前,他只能算作个“ 偷儿”。上了梁山打家劫舍,才真正成为了“贼”。

当然,我们也能看出来,以强盗为主的梁山泊,并不会因为时迁偷来了徐宁祖传的“雁翎圈金甲”,就会高看他一眼。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著名的“偷儿”,就是孟尝君。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半句(此地无银三百两)(4)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当时,秦昭王仰慕孟尝君的才能,派人请他到秦国做客。

初次见面,孟尝君就给秦王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

后来,秦王要杀孟尝君,孟尝君找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斡旋,燕妃要求得到一件和秦王一样的纯白狐裘。

为此,孟尝君的食客晚上入宫学狗叫把卫士引开,成功盗裘,救了孟尝君。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半句(此地无银三百两)(5)

从狱中逃出的孟尝君,到函谷关时遇上城门紧闭,要鸡鸣才能开门。

于是,他的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终于得以逃回齐国。

这个听起来就很神奇的“鸡鸣狗盗”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有技术含量的“贼偷”干的事情。在别人眼皮底下做贼,想想都难。

孟尝君跟刚开始我们说到的发朋友圈的笨贼,绝对不是一个级别。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半句(此地无银三百两)(6)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新闻里的笨贼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要说到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

我们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但极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隔壁王二不曾偷”,讲的也是一个亘古难见的笨贼的故事: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半句(此地无银三百两)(7)

从前,有个叫张三的人,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

于是,趁黑夜,张三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

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就在此处立了一个牌子,写上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

住在张三隔壁的王二,偷了张三埋在墙角的银子,又害怕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他。

他也在这个地方立了一块牌子,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半句(此地无银三百两)(8)

结果可想而知,比开头我们说到的那个贼好不到哪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