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最短都是四句。虽然古时候的诗歌简洁,但也是凑足了四句。例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虽然每一句才两个字,但好歹也凑成了四句,是一首完整的古诗。

在项羽刘邦所处的那个时代,诗歌的内容虽然丰富了很多,但通常也是保持在四句左右。例如,项羽就曾写下一首《垓下歌》,同样也是四句。

大风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创作的(刘邦的大风歌只写了三句)(1)

​图片来源于网络:项羽的《垓下歌》

其实,这是一个规矩,就是句式必须保持在四句或以上,这样才算是内容的完整。因此,后人深入概括了四句诗歌的“起、承、转、合”,这四部分缺一不可。

后来句式虽慢慢增加,但是仍按照这四部分来展开。不过,刘邦算一个另类。因为他曾写下一首只有三句的诗歌,也就是《大风歌》。那为什么刘邦只写到第三句就不写了呢?难道是因为才能已经到了极限?

大风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创作的(刘邦的大风歌只写了三句)(2)

图片来源于网络:刘邦的《大风歌》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邦的这首三句《大风歌》。第一句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大意就是形容当时的天下形势。那时正值秦末之际,天下动荡不堪。因秦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引起了天下人不满。

在陈胜吴广率先举起反旗之后,各路起义军纷纷响应。而六国旧诸侯的后人,看着当前形势,也是十分兴奋,想把握机会趁机复国。由此,天下局势进一步混乱。

所以,刘邦第一句的内容想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一句,也相当于诗歌四部分的第一个部分,“起”。

大风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创作的(刘邦的大风歌只写了三句)(3)

图片:陈胜吴广率先举起反旗剧照

而刘邦《大风歌》的第二句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刘邦辛苦打下江山的过程。

虽然刘邦最终结束了混乱的割据形势,完成了一统。但这个过程却是很波折的,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狼狈”二字来形容。特别是与项羽争霸时,多次被击败,落荒而逃。

不过最终刘邦胜了,成王败寇,刘邦作为胜利者,自然应该感到骄傲,衣锦还乡。在那个时代,礼教的价值观才刚刚起步,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就是“衣锦还乡”。

所以,刘邦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自当是荣归故乡。第二句就相当于诗歌四部分中的第二部分:“承”。

大风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创作的(刘邦的大风歌只写了三句)(4)

图片:刘邦荣归故乡剧照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士”,这一句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天下虽然已归我手,但是并未太平,仍需猛士为我镇守。

当年,项羽也曾把江山掌握在手里,但项羽太过自大,最终引起了各诸侯的反叛。如今,刘邦虽已打下江山。当然,他也不如项羽骄傲,但是他的本事不足以与项羽相比,所以他担心手底下那帮功臣也会造反。

于是,在这种心态下,刘邦掀起了一轮“血腥”的风波,以各种借口除掉曾经为他打下江山的功臣。例如,像韩信、英布这样的功臣都被杀了。

大风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创作的(刘邦的大风歌只写了三句)(5)

图片:韩信即将被杀剧照

虽然把潜在的反叛因素给除掉了,但是刘邦心中仍然无法平静下来。他杀的是功臣,同样也是满身本领的人。现在,谁来为他开疆守土?靠着“樊哙、曹参”这帮发小肯定是行不通的。

事实证明,没有了韩信等大将,刘邦的江山很难守住。在和匈奴的战役中,刘邦等人被围困于白登山,足足七天七夜。不过,上天眷顾刘邦,最终让他逃过了一劫。

所以,刘邦的心中仍然充满担忧。而这第三句,就相当于诗歌四要素中的第三部分,“转”。

大风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创作的(刘邦的大风歌只写了三句)(6)

图片:刘邦与他的发小们剧照

按理说,“转”之后就到了“合”,也就是总结。从前三句来看,刘邦的第四句也是显得尤为重要的。刘邦虽然打下了江山,但是能不能延续下去,还是一回事。

只有顺利的将江山传给自己的子孙,那么这才能算是诗歌中的第四部分“合”。

当时,刘邦除了担忧无人为他守疆土,还有一个很忧心的问题。就是刘邦对于太子刘盈并不满意,有心想要换太子,让刘如意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大风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创作的(刘邦的大风歌只写了三句)(7)

图片:刘邦最喜爱的戚夫人和刘如意剧照

但是,换太子乃一国之大事,背后牵扯了太多人的利益,凭借刘邦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朝中吕后势力很强盛,而且许多老臣都愿意站在吕后这边,坚定的支持太子刘盈。

此外,刘邦喜爱的刘如意年纪太小,而戚夫人在朝中也没什么势力可言。这样一对比,孰优孰劣就完全看出来了。所以,刘邦才很为难,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决定,心中一直在徘徊犹豫。

一旦继承人选择不当,那么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很可能就毁于一旦了。

大风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创作的(刘邦的大风歌只写了三句)(8)

图片:在朝中势力强盛的吕后剧照

比起“无人守疆土”,刘邦更担心的是选继承人的事情。当然,在古人的传统思想中,“家丑不可外扬”,更何况这是皇室之家,若此事传了出去,那么天下百姓还不得四处说闲话,那么帝王的颜面何在?

所以,刘邦不敢写成这第四句,也就是作为“合”的那一部分。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的迷信思想都很准,而大家也认为帝王都是天选之子,是上天认可了的。所以,刘邦的江山不管传给刘盈还是刘如意,都是能够传下去的。

看起来,这件事也没什么讨论的意义,既然没什么讨论意义,那么写出这第四部分又有何用呢?反而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思来想去恐怕只有一句,“惟愿江山兮万年长”,也就是保佑汉王朝能够延续千万年。这样的愿望是不痛不痒的,如果许愿就能成为现实,那么人人就许愿不做事了。

大风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创作的(刘邦的大风歌只写了三句)(9)

图片:刘邦与刘如意剧照

所以,不管刘邦怎么绞尽脑汁,第四句都是不痛不痒。与其写出平庸的第四句,倒不如直接不写了,也算是自己的另一种创新,“三句诗”,或许还会成为一段佳话。

所以,最终刘邦就只写了三句,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到了尽头,而是写出来没有太多意义。《大风歌》“起、承、转”都有了,唯独缺少了“合”。各位,你们认为这是遗憾吗?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