毌丘是复姓吗 毌丘与丘(1)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水经注》点校本卷十六“穀水”下云:

穀水又东径魏将作大匠毋丘兴墓南,二碑存焉。俭父也。(318页)

以上引文中的“毋丘”二字,在《水经注》的各种点校整理本中出现了不同的形式,例如:

母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水经注校》)

毋邱《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水经注碑录》)

毌邱(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水经注疏》)

毌丘是复姓吗 毌丘与丘(2)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水经注疏》

为什么同样的两个字,会有四种不同的写法?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说来令人遗憾,这四种经过专家整理点校出版的《水经注》及其研究著作,对于以上两个字,竟然没有一家印对的。或前错,或后错,甚至前后皆错。看来,对此作一点简要的考订和辨证,也许并不是无益的。

首先说一下,这两个字的正确写法应当是“毌丘”。毌,音guàn(贯),不作“毋”(wú)或“母”(mǔ)。《水经注》中的“魏将作大匠”毌丘兴和他的儿子结丘俭,其名均始见于《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毌丘俭字仲恭,……父兴,黄初(魏文帝年号)中为武威太守,……入为将作大匠。(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第三册761页)

毌丘是复姓吗 毌丘与丘(3)

毌丘俭

从父子两人的姓名上可以看出,“毌丘”是个复姓。《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宣公与郑人会西城,伐卫,取毌丘。”唐司马贞索隐:“毌音贯,古国名,卫之邑。”则“毌丘”本来是个地名。后世的姓书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认为复姓“毌丘”是“以地为氏”得来的,并且举出汉毌丘长、三国魏毌丘俭、宋毌丘会等人名为例。看来这个复姓写作“毌丘”,读作guàn qiū,似乎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

然而问题却并未就此了结。由于历史上复姓毌丘的人很少(见于“二十四史”的只有十多人,比较有名而立传的仅毌丘俭一人),而且“毌”字除偶或见于人名、地名外,几乎不作他用,而与“毌”形状十分相近的“毋”字,却大量出现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据统计,仅《史记》一书就出现过353次)。唐代以前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图书的流通全凭手抄,冷僻少见的“毌”往往被写成人们习见常用的“毋”。以后有了印刷术,刻工们根据前代的抄本刻字,仍然难免以讹传讹。尽管有些错字经过饱学之士的校订得到了纠正,但纠不胜纠,一些误“毌”成“毋”的错字还是被沿袭了下来。天长日久,渐渐习非成是,至今已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除了前面所引《水经注》中两个误“毌”成“毋”的例子,这里再举两个:

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所辑李嗣真《书后品》和张怀瓘《书断》都谈到晋代索靖书写的毌丘兴碑,两处的“毌”字都错成了“毋”。(上册137、179页)

《后汉书·吴祐传》有安丘男子“毌丘长”,1915年王氏虚受堂木刻本《后汉书集解》所刊“毌”字不误,而196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后汉书》却将“毌”字错成了“毋”。(第八册2101页)

在今人整理刊印的古籍中,不仅“毌”会错成“毋”,反过来“毋”也会错成“毌”。如《后汉书·儒林传》:“沛人高相传《易》,授子康及兰陵毋将永。”唐李贤注:“毋将,姓也。毋,读曰无。”“毋将”也是复姓。从李贤的注音中可以判定,“毋”不是“毌”。然而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儒林传》却将“毋”错成了“毌”(第十一册3602页)。此外,同一个京兆尹“毋将隆”,标点本《汉书·百官公卿表》两次出现,“毋”字都不错(第三册846、848页),但在同书的《毋将隆传》中,却将“毋”字错成了“毌”(第十册3263页)。又如修订本《辞源》在“毌guàn”字条第二义中写道:“姓。本毌丘复姓,后分为毌姓、丘姓。《汉书》八八《高相传》(按:即《儒林传》)有毌将永。”(1988年版缩印本915页)不但将“毋”误成了“毌”,而且将复姓误成了单姓,那就更错了。

“毌”与“母”字形也很相近,但错成“母”的例子比较少见。

谈丘、邱二姓

在现代,“丘”和“邱”是两个不同的姓,如已故的广东省副省长有丘哲,志愿军战士有邱少云。这两个姓是不能相混的。

但是在古代,最早的姓氏书里却只有“丘”姓而没有“邱”姓。

毌丘是复姓吗 毌丘与丘(4)

丘、邱二字,《说文》中均已收录。“丘”的本义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自然形成的高土堆);“邱”的本义是“地名”,都没有“姓”这个意义。后来,“丘”被用于姓氏,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说:丘氏,“鲁左丘明之后。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汉末,丘俊持节江淮,属王莽篡位,遂留江左(此文原书已佚,见《广韵》卷二‘丘’字引)”。从此“丘”姓便延续下来,直至今天,而“邱”却到清初以前还没有用于姓氏。

毌丘是复姓吗 毌丘与丘(5)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清雍正三年(1725)。由于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名丘,为了表示对他的尊崇,雍正皇帝特地下了一道上谕,说:“孔子讳理应回避……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字,并加‘阝’,为‘邱’。”(据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三引叶名沣《桥西杂记》)这道圣旨一出,全国立即遵行。于是刻印的图书中凡遇“丘”字的均须避讳,绝大多数改为“邱”,少数改作缺笔的

毌丘是复姓吗 毌丘与丘(6)

或变形的“丠”。如三国魏的毌丘兴,元代的丘处机,明末清初的丘象升,其“丘”字都被刻成了“邱”。民间姓丘的人,在公开的书信来往中也只好将自己的姓改作“邱”,否则一经查获,必将受到严惩。久而久之,“丘”姓便逐渐销声匿迹,而“邱”姓则遍及各省,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

清朝灭亡以后,有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家族可能根据家谱或族谱重新恢复“丘”姓,但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不了解近二百年前这桩历史公案,也就将“邱”姓一直维持下去了。据袁义达、杜若甫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现在全国的邱姓人口大约为丘姓人口的七倍。这种状况,应该说是当年雍正皇帝的那道上谕造成的。

毌丘是复姓吗 毌丘与丘(7)

目前民间流行的《百家姓》版本很多,其中“钟徐丘骆”一句中的“丘”,大多被印成了“邱”。《百家姓》为北宋无名氏所撰,清代的康熙皇帝也有《御制百家姓》行世,当时还没有雍正上谕,根本不存在“邱”姓,所以应当回改作“丘”。

参考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水经注》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水经注疏》

中华书局《三国志》

《说文解字》

《茶香室续钞》

《中华姓氏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