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

光明日报上海8月6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在戏曲界,她是“永远的林妹妹”。她因饰演越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而家喻户晓,一曲“黛玉葬花”经久不衰。即便已是90多岁高龄,每每被认出,都免不了被唤得一声“林妹妹”。

她一生塑造200多个性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被誉为“性格演员”;她不仅是越剧“王派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也是一位党龄超过一甲子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8月6日凌晨,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这位“永远的林妹妹”以95岁高龄,告别了观众和她一生挚爱的越剧艺术。“台上演戏复杂一点,台下做人简单一点”,是她的人生信条。

浙江水上森林全景(竹林里的空气能变钱)(1)

王文娟生活照。资料图片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她就是林黛玉

1926年12月,王文娟出生于浙江嵊县,从小就是个戏迷。13岁到上海,追随表姐越剧小生竺素娥学艺,初习小生,两年后改学旦角,16岁起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1947年,她与陆锦花组建少壮剧团,1948年,加入徐玉兰挑头的玉兰剧团,开启越剧史上徐、王终生合作的艺术佳话。她创立的越剧“王派艺术”委婉典雅、秀美深沉,行腔细腻、朴实淳厚,注重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度刻画,为越剧表演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质。

在她的演绎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追鱼》中的鲤鱼精、《孟丽君》中的孟丽君、《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展现在越剧舞台上,丰富了中国戏曲的人物长廊。有人问她,如何把人物演活,她回答:无非是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

对待角色,哪怕一句唱腔、一个动作,她总是精益求精,反复琢磨。在几十年的越剧艺术生涯中,王文娟不断创造、不断突破,在传统戏曲表演基础上,成功吸收话剧、电影表演的技巧,突显新越剧“心理写实”的艺术特点。尤其是1962年的越剧电影《红楼梦》,风靡大江南北。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眉目传情、动人心弦。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王文娟就是林黛玉。

“在表演上,我的最大体会就是,要讲究表演的格调,处处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演戏不能太满,太满时要学会精练,空白多时则要学会填满,要懂得疏与密的关系。”

忆起演黛玉葬花,她说:“当时黛玉吃了闭门羹,我上台演出的时候,道具特别多,有花锄、花篮和扫花的花帚。这些工具还都要发挥作用,我只能花锄背着,上面挑花篮,手里再拿把扫帚,先扫花,再装进花篮,再用花锄挖土,再埋……后来看剧照,我吓了一跳,哪里是黛玉?完全就是个园林工人去扫地。”

结果,花帚坚决被去掉了,又设计了一系列舞蹈动作,特别美。但动作太跳也不好,于是又去掉了。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水袖和花锄组成的简单几个动作,却缠绵悱恻。“动作和唱腔都要以人物心情为目的,否则再美也多余。”王文娟说。

浙江水上森林全景(竹林里的空气能变钱)(2)

越剧电影《红楼梦·葬花》剧照。资料图片

她身上的韧劲,是“林妹妹”没有的

王文娟身上又有一股韧劲,是黛玉没有的。很多时候,她是“林妹妹”,又不是“林妹妹”。

打小,王文娟就吃得了苦。学戏时睡在后台的地板上,早上出门买好大饼油条,白天化装演出一整天都不出来。别人怕她吃不消,她倒说:“蛮好蛮好,简简单单。”戏班歇夏,上海的学生可以回家,王文娟就在台上从早唱到晚,把所有会的戏都演个遍。累了睡一会,睡醒了又重头来过。

1952年,王文娟参加了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953年,她和姐妹们响应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为战士们演出。

“这段经历对我来讲终生难忘,让我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王文娟说,从那以后,学戏演戏的动机不再是单纯为了给“小家”赚钱,而是为人民大众这个“大家”服务。

1962年,王文娟和电影演员孙道临几经波折,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对艺术夫妻从此相濡以沫,相守一生。两人曾有过一次正式合作,是1996年拍戏曲电视剧《孟丽君》,孙道临担任总导演,并参与剧本改编。那时,两人都已是古稀之年。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王文娟还是管理院团的“一把好手”。20世纪80年代,她和徐玉兰一起自建了改革性剧团——红楼剧团,自负盈亏、艺术独立、人事权独立。她一直积极投身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

“很多人心里苦闷,渴望改革,但又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害怕失去安稳——但哪里有舒舒服服的改革呢?只要自身努力进取,决策能够尊重艺术,尊重市场,耐心培育市场,越剧依然会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她说,“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走在一条平稳大道上,但走到后面,没路了;有时候呢,以为自己走的是荒芜小路,走到后来却踏上了康庄大道。”

2008年,王文娟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面对荣誉,王文娟说:“戏曲是传承的艺术,是一代代人经过传承积累下来的。像《梁祝》《盘夫索夫》《碧玉簪》等经典越剧剧目,都是经过我们的先辈、师长不断磨炼才保存下来的。我年纪大了,趁身体还能折腾,把艺术记录下来,让后辈借鉴。”

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哪怕已年逾九旬,只要身体允许,她依然坚持和学生们在一起。不管是对专业演员,还是业余学生,她都要求很严,一丝不苟。她曾告诉青年演员:“我的命根子就是戏。”她还常讲:“要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学习传统,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勇气去突破传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文娟向党组织捐出1万元,并郑重写下一行字:“致敬我们的白衣战士”,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鼓气加油。

王文娟曾成功塑造《忠魂曲》中的杨开慧,2021年住院期间,她还坚持创作了越歌《蝶恋花·答李淑一》,献礼建党百年。

如她所言:“如果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面临选择时,始终遵循内心的声音。”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7日 04版)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毛应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

竹林里的空气能变钱?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统里村村民杨忠勇就是见证者和受益者:“做梦也不会想到,竹林里的空气能质押贷款37万元。”

中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资源量和种类均居世界首位。安吉县以立竹量、商品竹年产量、竹业年产值、竹制品年出口额、竹业经济综合实力五个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竹乡”。

早在2010年,安吉就与专业学术机构合作进行竹林碳汇研究,建设了高度40米的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塔内辐射传感器、光三维超声风速仪、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等科学探测仪器,能全自动、全天候采集竹林不同冠层的二氧化碳浓度等竹林生态系统的翔实数据,经过十多年的科技攻关,形成了《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研究成果。

安吉农商银行是“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示范点”,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在安吉县率先落地见效,依据上述研究成果,敢闯敢试第一个“吃螃蟹”:对报福镇统里村杨忠勇承包经营的3块毛竹林共1030亩面积进行计算,平均每亩毛竹林每年碳减排量为0.39吨,承包经营有效期内能减排二氧化碳7045吨,参考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得出了3块林地评估价值为37.19万元的结论,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质押登记和公示。7月30日,全国首笔竹林碳汇质押37万元贷款顺利投放。

拿到贷款后,杨忠勇起早摸黑,请施工队抢修刚被台风毁坏的承包竹林林道。

竹林里的空气都能变钱,报福镇200余家农家乐(民宿)业主协商一致,让“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本着“谁污染谁治理、多污染多治理”的原则,出台《报福镇农家乐(民宿)生态保护基金管理办法》,依据公安系统登记的入住人数统计,按照2元/人次的标准向业主收取保护基金用于全镇公共领域环境保护,石岭村汀溪山居的民宿老板江明就缴纳了7月份606元的生态保护基金:“好环境让我们能在家门口做生意,我们当然有义务回馈生态,一起把大家的生态保护好。”

“竹子是可持续发展难得的植物资源,更是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湖州师范学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景新认为,首笔竹林碳汇质押贷款的发放,其创新实践,使竹林经营者把提质增汇与增收相结合,促进了竹林生态价值货币化以及竹林碳汇产业的形成。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8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