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写三国志是真的吗(陈寿的三国志千古流传)(1)

陈寿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对于那些励志行万里路的人来说,从来不会中途放弃,停下自己的脚步。陈寿的这句话,鼓舞了很多人。

而这句话,也是陈寿一生的写照。作为西晋有名的史学家,陈寿自幼聪明好学,从小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是阅读了《尚书》、《春秋》,后来又认真研究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班固的《汉书》。此时的他,已有自己的打算,也要写一本史书。

行万里路的志向,无比远大,但是这条路的艰辛,只有陈寿自己知道。陈寿出生于三国时的蜀国,此时刘禅已继位十一年。陈寿的父亲,曾和马谡一起镇守街亭,街亭失守后,他的父亲也受到惩罚,被剃发,驱逐出军营。历史上的髡刑,虽然不伤及性命,但是因为侮辱性强,对受刑人的心理是很大的一种打击。

陈寿写三国志是真的吗(陈寿的三国志千古流传)(2)

因此,陈寿的父亲受此侮辱后,对于自己的儿子严格要求,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儿子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出一番成就。公元280年,东吴灭亡,晋朝成立,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

此时,四十八岁的陈寿,专心写作《三国志》。难能可贵的是,陈寿在书中,对于自己的父亲,没有提及,却对惩罚父亲的诸葛亮,赞扬有加。他的父亲,戎马一生,却并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人们能记住的,也只是,他是陈寿的父亲。不过,这对于他的父亲来说,应该是最大的欣慰了。古往今来,哪一位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比自己优秀呢?

据说,陈寿十八岁时,师从谯周,认真研究史学著作,他刻苦读书的故事,至今仍是南充街头巷尾的谈资。有了多年的知识积累,陈寿写作起来,顺畅了许多。经过十年的辛苦努力,陈寿终于写出了完成了《三国志》的写作。

陈寿写三国志是真的吗(陈寿的三国志千古流传)(3)

这部《三国志》,千古流传,成为不朽的经典名著。根据统计的结果,《三国志》共有历史人物传记440多篇,书中涉及的四百多人,陈寿逐一查阅历史资料,反复核对,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世人瞩目。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有65卷,36.7万字。每一个字,都是陈寿的心血化成。自汉末至晋朝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在书中得以再现,书中详尽地概括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还原了历史全貌,成为后世考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陈寿身为晋臣,以魏为正统,无可厚非。他为曹操撰写了本纪,其详细内容在《魏书》中记载得很详细。对于蜀国君主刘备,陈寿撰写了《先主传》,对于吴国君主孙权,则撰写了《吴主传》。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史书,在封建时代成为为皇上服务的工具,在所难免。史书为皇权服务,《三国志》只是其中之一。

陈寿写三国志是真的吗(陈寿的三国志千古流传)(4)

不过,虽然陈寿在名义上以魏为正统,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三国志》书中,魏、蜀、吴三国,各自独立,自成一书。书中,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据实记录。由此可见,在陈寿看来,魏、蜀、吴三国,地位是相同的,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而且,刘备的《先主传》,以及孙权的《吴主传》,只是名称与曹操的本纪名称不同而已,其年经国纬,与本纪毫无差异。这也是陈寿的聪明之处,不得已而为之,却是最好的方式,由此可见他的远见卓识,令人叹服。

陈寿出生时,正是三国鼎立之时,因此书中所记载的事情,多为他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都是比较真实的历史资料。但是,因为如此,很多事情的真相,并未被发现,很多真实的背景,也未被发掘出来,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是非褒贬,也会存在有失公允的问题。

陈寿写三国志是真的吗(陈寿的三国志千古流传)(5)

但是,陈寿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这部《三国志》的写作中,得以体现。魏、蜀、吴三书,绝少重复,记事的内容翔实,脉络清晰明了,叙事简略,绝无赘述。由于蜀国没有史官,为陈寿搜集蜀汉的历史资料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成书后,《蜀书》仅有十五卷,而且其中的重要人物事迹,也很简略。

这正是陈寿的严谨之处,没有确切的证据,他宁肯舍弃不写。当然,也有可能出于政治原因,不得已才放弃。

《魏书》和《吴书》,因为两国都有史官,而且有事先写好的史书可以参考,所以内容要比《蜀书》翔实,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远超《蜀书》的十五卷。只不过,《魏书》中,陈寿删去了司马懿的一些经历,那些不光彩的事,不得已舍弃,也是无奈之举。

陈寿写三国志是真的吗(陈寿的三国志千古流传)(6)

陈寿写成《三国志》后,在当时便获得广泛好评,被大家认可。在他去世后,尚书郎范頵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陈寿在历史资料的采用、取舍方面,非常严谨。这一点,也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后来,史学界将陈寿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放在一起,称为前四史,被认为是纪传体史学的名著。

由此可见,陈寿的《三国志》,对史学研究的贡献非同小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