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空虚时代欢闹俗世)(1)

作者对“空虚”概念的理解,真的大大超乎我的想象。

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在他的这本《空虚时代》中谈及了自己对“空虚”的认识,包括“诱惑”“冷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主题。

对于这些往常看来负面的概念,吉尔·利波维茨基并没有一味地否定,而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给读者论述其中的逻辑。

就像空虚这种社会性的状态,是一种被动且主动的选择。

被动性来自于生产力革新带来的各式诱惑。正如互联网之于资讯,其爆炸性的增长对人的冲击是巨大的。正是因为信息的不断更迭,旧的内容很快被新事物所取代,所以人变得很难长久维系一段情感,这种状态就导向了冷漠。

主动性是由于社会思潮从集体主义转变为个人主义。一部分源于自我保护,将自己置身强烈情感之外的“独立性”,免遭失望、威胁等影响。另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承认“活着是为了他人”,而是追求个人发展、职业成就感或者更加洒脱放松的生活。

从社会整体的正面发展来看。

人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诱惑专注于营造一个选择尺度宽泛的世界……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诸多元素随意加以组合。”个人主义盛行的空虚社会,对每一个人都更加宽容,也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

个人意识的觉醒也在要求着制度的革新,更加在意社会在养老、医疗、教育等的制度改进,促进女性话语权的提升和鼓励同性恋解放运动。在这种尊重个性差异的背景下,语言也被要求美化,比如将“耳聋”换成“失聪”,将“堕胎”换成“自愿中断妊娠”。

现代艺术也一改先锋派艺术家们革命气息浓厚的批判精神,开创的民主主义个人艺术风潮使得艺术、时尚以及广告更加自然朴实。“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便是一种尝试,尝试以平淡无奇为卖点”,不会再为了追求创新而创新。

……

从社会整体的负面发展来看。

自恋主义会引起怀疑和焦虑情绪,再加上媒体对名人的渲染,于是挫折感在社会上大面积蔓延,甚或引起对名人的诋毁。“个性化进程让人无法长时间容忍如此露骨的不平等以及如此明显的距离感”在这种情况下,嫉妒与贬低他人都可以解释为一种自恋行为。

传统的诱惑在个性化的掩护下高歌猛进,享乐主义摧毁了很多社会价值,比如节约、勤勉、奉献。转而是一切可以“幽默化”,过去认为高尚的价值观会被拿来嘲弄,最严肃规矩的人也会试图用喜剧的语调,最典型的就是国外政治的娱乐化,治理国家变成了一场场闹剧。

社会的个性化进程也在加剧着无章法的暴力行为的蔓延。不平等被扩大,而年轻人也变得越发冷酷无情,为了实现个人独立,不惜使用暴力手段。另一方面,自杀也如颓废和疲倦一般常见,这也是自恋主义之下的产物,因为不能肯定自己而意志消沉。

……

如果非要谈空虚,那么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整个空虚时代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后现代的虚无完全由冷淡而起”,在将一切置身事外的态度下,人生也渐渐变得荒诞而麻木。

上帝死了,但是全世界都不在乎。“我”死了,也与全世界无关。

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空虚时代欢闹俗世)(2)

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空虚时代欢闹俗世)(3)

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空虚时代欢闹俗世)(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