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经典语录有很多,那句“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较为脍炙人口。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发生的语境是:孟子从齐宣王近臣庄暴那里偶然得知齐宣王喜欢音乐,就在拜见齐宣王时提到这个爱好,并以此比喻在治国理政时实施仁政,就相当于听音乐时“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孟子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1)

顾名思义,“独乐乐”是孤芳自赏,而“与众乐乐”背后则是一种分享精神。“独乐乐”为什么不如“与众乐乐”?难道只因为“与众乐乐”可以高调地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审美,从而收获别人崇拜的目光?虚荣的人也许只能意会到这个点,但务实的人看到的不仅限于此。

一个人独自享乐纵然快乐,但如果别人能分享你的乐趣,这份快乐不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延展,这份乐趣得以感染到别人,如此别人才会来拥护你的快乐,继而将其发扬光大。

孟子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

换言之,他人会不会支持你的快乐,取决于你能否将“独乐乐”变成“众乐乐”。比如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百姓觉得小了;而齐宣王的园林只有四十里见方,百姓却嫌太大了。百姓之所以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因为周文王的园林可以和百姓共享,而齐宣王的园林却将百姓拒之门外。

此外快乐还会由于分享而增加了它的可持续性以及可实现性,因为我们通过“分享”某种事物与他人建立联系后,你的快乐就跟别人有关了,别人才会帮助你促成这份共享的快乐,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孟子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3)

比如孟子举例说:周文王征集百姓去修建充满奇珍异兽的灵台,但百姓却很少抱怨这样辛苦的劳作,反而像子女为父母心甘情愿去做事那样尽心尽力地去干活。百姓之所以如此自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灵台建成后并非为天子一人独享,而是周文王与民同乐的胜地。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快乐只是孤芳自赏,那么他想持续实现快乐的愿望很可能得不到周围环境的支持。

孟子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4)

所以孟子听到齐宣王喜爱钱财和美色这样看似趣味不高的兴趣爱好时,非但不劝阻反而加以肯定,并鼓励齐宣王能将这个爱好发扬光大,即“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

因为钱财、美色本来就是一个人生存的正常需求,历代昏君被批评荒淫无度不是因为钱财、美色本身有罪,只是因为它们只能被极少数的人独享,而今如果让百姓也能感受其中的乐趣后,如此自然不会有人再非议君王玩物丧志,反而起到“与民同乐”之国泰民安的效果。

孟子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5)

此外,孟子还劝诸侯国君施“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等具体仁政措施,也是为了让百姓感受到来自国土家园的恩惠和快乐,这样百姓才会在和平时期自愿为国出力,即使面对当时像秦楚那样兵力强大的诸侯国,也敢拿着木棍拼死守卫国土,即“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综上,从表面上看,“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只是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实质上这句话从个体层面上反映了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的格局,更是群体生活中为实现个人目标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贯穿于孟子提倡的仁政始终。

作者: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