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地方戏是黄梅戏,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豫剧竟然在安徽阜阳界首这个地方大火,豫剧名家荟萃,简单成了“戏窝”。

安徽有豫剧吗(安徽界首为什么成了豫剧的)(1)

界首是安徽阜阳市的一个县,在安徽省西北部,与河南省的沈丘、郸城两县交界。原来,很不起眼。可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不但云集了众多商铺,而且国民党党、政、警等机关在此驻扎。国民党军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后,因交通受阻,使界首未被日军侵占,因而也成为逃难者的较安全的地方,那时,界首人口达到20多万,俨然成了“小上海”。

达官贵人多人,看戏的也就多了,那么唱戏的也就多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交相辉映,而最受欢迎的是豫剧,最有名的演员是阎立品、马金凤、徐艳琴、毛兰花,她们都是二十多岁,人称“四大名旦”,人们都说“阎立品长得好(扮相俊美),马金凤唱得好(嗓音绝佳),徐艳琴舞得好(武功扎实),毛兰花哭得好(擅演悲剧)”。

安徽有豫剧吗(安徽界首为什么成了豫剧的)(2)

徐艳琴

徐艳琴来界首最早,她原名杨玉枝,河南夏邑人,被誉为“十二岁红”。1937年她和武生、杞县人徐文德结婚,改名徐艳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与丈夫到界首,首演打炮戏《守湖州》,一炮打响。商丘县人、剧作家张介陶观看演出后,激情四射,一口气创作了《滴血花》《陈圆圆》《一门忠烈》《胭脂》《青梅》《相府逾寇》《庚娘》等戏剧,由徐艳琴和徐文德联袂演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安徽有豫剧吗(安徽界首为什么成了豫剧的)(3)

毛兰花

毛兰花是长葛县老城镇大赵村人,本名毛正义,小名毛妮、然妞,是四十年代誉满艺坛的豫剧“十八兰”之首。抗战时期,当时在汤恩伯部队的康乐剧团的毛兰花来到界首,演出的剧目有《桃花庵》《抱琵琶》《破洪州》等,凄婉的豫西调经她一演绎,更具有了摧人肺腑的力量。

安徽有豫剧吗(安徽界首为什么成了豫剧的)(4)

阎立品是封丘县人,1943年,她来到了界首。原阳人、国民党河南省议员胡学礼也喜爱豫剧,在阎立品来界首之前,胡学礼常听毛兰花的戏,还给毛兰花改名为毛凤麟(取凤毛麟角之意)。阎立品来界首后,因为是豫北同乡,胡学礼对阎立品的戏感觉亲近,也很有特色,对她的人品也大加赞赏。胡学礼称赞阎立品是冰清玉洁的玉观音,还特地书写一副对联赠送她:“艳阳桃李之姿,风霜冰雪之操。”胡学礼特地改编了《冷雪雁》和《秦雪梅》让阎立品来演。阎立品扮相俊美,唱腔甜润,观众好评如潮,特别是《秦雪梅》吊孝一折,如泣如诉,声情并茂,戏院场场爆满。

马金凤到界首后,在第一舞台主演《秦雪梅吊孝》《洛阳桥》《卖衣收子》《卖油郎》等戏,引起极大轰动。小小的界首城有八个戏班子,马金凤的戏班子最受欢迎。不光是高官显贵爱看,码头工人也爱看她的戏,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有许多人每天把节省下来的窝头、饼子送给她吃。

安徽有豫剧吗(安徽界首为什么成了豫剧的)(5)

马金凤

马金凤来界首最晚,却后来居上,排在了几个名旦的第一名。但是她们之间并不相互攻击,而是互相帮衬,配戏时,推让主角,甘当配角。马金凤就常邀请阎立品到密县戏班一起演戏,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1950年12月,马金凤再次来到安徽界首,成立了“中原剧团”,并担任团长。她请来徐艳琴、徐凤云、徐美兰、王兰琴等名演员加盟,使中原剧团成为豫、鲁、皖、苏交界阵容最为整齐的豫剧团,马金凤也成为在这一地区影响最大的女演员。

界首是马金凤的成名之地,是她的第二故乡,因此马金凤对界首感情很深,1995年12月,马金凤第三次来到界首演出,并找到了她在抗战时在解放一大街居住的房屋。她高兴地说:“终于回到娘家了!”可见她对界首有着深厚的感情。

如今的界首,喜爱豫剧的还特别多,界首市豫剧团团长刘立河(原名张连忠)是河南郸城人,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刘忠河的亲传弟子,主要作品有《三打金枝》《小红袍》《回龙传》等。该团演出的《秦雪梅》《穆桂英挂帅》《王华买爹》与现代豫剧《八百孩子一个爹》等都大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