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说不出的爱(散文欣赏背影透明的爱)(1)

《 背 影 》

“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作者简介——

散文说不出的爱(散文欣赏背影透明的爱)(2)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这是朱自清先生前期散文的代表作。其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学的时候已经读过,现在再读,更有一番体悟;忍不住为作者精妙的文笔而拍案叫绝,更为文中所表达出的父子亲情而潸然泪下。

散文说不出的爱(散文欣赏背影透明的爱)(3)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乡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学,父子在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

关于《背影》,作者曾经这样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段话将《背影》的成文因由,叙述重点和行文风格和盘道出,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

散文说不出的爱(散文欣赏背影透明的爱)(4)

散文是讲究形象的,形象是情感的依托。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短短1500字,却将朱先生的父亲形象刻画的鲜活而真实并入木三分。朱先生描述的父爱真挚、深沉,感人至深,更让人看到了“天下父亲”的背影——那顶天立地的汉子,那铁骨柔情的男人,抑或粗犷中饱含细腻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