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意义有了变化?

这一年的最后三十分钟,我半躺在床上,凝视着眼前黑暗的虚空,思绪有些凌乱。回忆着腊月二十八回老家以及几年来过年的经历。诧异之余脑海中不禁跳出一个可笑又可怕的问题:“过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到底还意味着什么呢?”

过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在谢年(一种祭祀活动,目的是祈求神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时,我切实感受到了某种压力,一种眼看传统逝去而又无能为力的无奈扑面而来。

二年级一篇关于过年的习作(优秀学生习作过年二三事)(1)

谢年时,奶奶操弄着祭祀用品,嘟囔着猪首要朝哪个方向、碗碟该怎么摆放,看得一旁的父母一头雾水。我凑过去,小声问道:“爸、妈,你们弄得清这套仪式不?”爸摇了摇头,毕竟他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那以后该怎么办呢?”“以后大概不会弄了。”我没心没肺地“噢”了声,心中实则复杂不堪。原本在农村的话,年味怎样来说都应该比城市更浓。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日,我们见识到了太多传统文化的没落,以至于眼和心都有些麻木。现代的唯物、科学、金钱至上原则早已将人的内心规矩化。于是人们将信仰投入运转的钢铁巨兽,将精神支柱托于账户上攀升的数字,将热忱交付于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生活。

即便如此,大年初一问起友人对于昨夜的感受,得知他的回答时,心中还是有些复杂的。“我没有守夜啊,因为向来没有那样的习惯。”“每一天不也是过年吗?过去的365天算一年。”我一时语塞,实在是想不出该怎么回应,可能他忙于学习,所以分外珍惜休息的时光吧。只是想起昨夜那股激动劲,再与他今日的冷淡一比,心中很不是个滋味。毕竟人和人的性格还是不同的吧?可能他便是上文提到的那种人,于是我对他的看法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因而不论思想是否前卫,信仰是否尚存,我都希望人们能时刻爱着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时刻不忘自我所传承的华夏灿烂文明。

(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张芳艳)

语文报高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