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例子(专题梳理05一文搞定)(1)

专题时间到!今天小笃为大家梳理“使用与满足”理论专题,其他专题梳理请查看“专题梳理”合集。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例子(专题梳理05一文搞定)(2)

一:理论提出

1962 年,伊莱休·卡茨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的基本假设: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及心理属性决定了他们以何种方式使用大众媒体。他强调,核心问题并非是大众媒体对人们产生了什么影响,而是人们如何使用大众媒体。

具体来讲,使用与满足的基本含义是:个体和群体(基于社会和心理根源而生发)的需求,催生了他们对大众媒体或其他来源的期待,进而引发不同模式的媒介接触(或其他活动参与),最终带来需求的满足和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果。

其关键词包括:需求(受众基于社会和心理因素而产生的需求)、媒介接触(为了实现这些需求而进行媒介的选择与接触)、满足(需求得到满足或其他结果)。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例子(专题梳理05一文搞定)(3)

(伊莱休·卡茨生于1926年,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

二:历史溯源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以启蒙、教育和修养为目的的“好节目”听众不多,反而是“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肥皂剧和猜谜游戏等娱乐节目的收听率高得出奇,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由此开始了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的研究。

1

广播媒介的研究

最早相关的研究是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赫卓格对广播节目《专家知识竞赛》的研究,他对11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访谈。通过研究发现,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

1、竞争心理需求:通过抢先猜测答案使自己与出场嘉宾或收听伙伴处于竞赛状态,享受由此带来的竞争乐趣;

2、获得新知的需求:从节目中得到新的知识,以充实自己;

3、自我评价的需求:通过猜测答案来判断自己的知识程度,确认自己的能力。

后来赫卓格又对广播肥皂剧的听众做了调查,发现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动机收听肥皂剧。由此得出,听众的动机具有多样性,一种节目形式具有多种功能,有些甚至是一般人料想不到的功能。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例子(专题梳理05一文搞定)(4)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三大全国性商业广播电视网之一)

2

印刷媒介的研究

贝雷尔森在1940年的《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文章中指出,人们对书籍的使用受到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比如“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等等。1945年他在《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这篇论文中归纳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主要利用形态:

1、获取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3、休憩的手段;4、 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 社交的手段;6、 读报本身的目的化——每天读报已经成为习惯。

3

电视媒介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麦奎尔等人于1969年开始的对于电视节目的调查。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例子(专题梳理05一文搞定)(5)

与早期研究不同,这项研究从概念操作、受众样本抽选和数据分析,都采用了一套严格的程序。调查范围包括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这次调查抽出了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2、人际关系效用:包括“拟态”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

3、自我确认效:通过比较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4、环境监测效用: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三种媒介的研究发现,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信息需求等。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该研究从受众角度出发,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1

具有重要意义

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主动”选择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强效果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2

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 脱离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 指出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此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例子(专题梳理05一文搞定)(6)

四:现代学者的新思考

2007年,斯塔福德等人在研究中提到互联网给人带来了三个维度的满足:他们媒介使用过程体验带来的满足、媒体内容带来的满足以及社会性的满足。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性满足是更为重要的。

Papacharissi和Rubin在2000年发表文章《Predictors of Internet use》中结合已经存在的对人际交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满足测量探究人们为什么会使用互联网。他们发现用户使用互联网来自以下几个目的:人际交往需求、消遣时间需求、信息获取需求、便捷需求以及娱乐需求。

南大胡翼青教授在《论网际空间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中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受众使用网络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获取有用的信息,二是宣泄自己的情绪,三是进行情感的交流,四是参与娱乐或打发时间。他认为,网络的出现是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验证也是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媒介使用效果。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例子(专题梳理05一文搞定)(7)

(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五:网传条件下的理论新发展

1

媒介接触方式的改变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与媒介的接触方式有限,但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接触媒介的方式已经从“接受媒介”到“控制媒介”,即人们与媒介的接触变成一种对媒介的控制行为。控制是新媒体对受众权力的解放,受众使用新媒体得到的控制力可以分为对时间、空间的控制和对话语权的控制。

2

互动对“使用与满足”实现过程的修正

传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与满足要经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子过程,即信息→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这意味着受众从产生需求到需求被满足之间必须经历这一线性的媒介接触过程,但是互动打破了这种简单的线性模式,而将“使用与满足”的过程拓展成“信息→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媒体→传播者”的链环式。

3

技术因子激活,满足受众需求

技术赋权背景下,网络空间的互动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更好的呈现出一个公共话语空间,网络受众的自主性变强,新媒体为了追求更多的受众,提供定向化、个性化的服务,更加迎合受众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例子(专题梳理05一文搞定)(8)

参考文献

[1]罗春.网络传播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再认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09):123-126 137.

[2]胡翼青,张婧妍.功能主义传播观批判:再论使用满足理论[J].新闻大学,2016(01):44-50 86 147

[3]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最新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关论文,加笃学小助手微信(dxxcky1)回复“使用与满足”即可获取!

如果你觉得这个栏目还不错,麻烦动动小手点个在看给我们一些肯定啊,或者在评论区留下你想看到的专题,我们无条件满足你!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例子(专题梳理05一文搞定)(9)

图源 | 作者提供&网络

编辑 | 一十六画生

责编 | 白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