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

一、文字演变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2)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3)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4)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5)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6)

二、姓氏读音

拼音:chéng shèng

注音:ㄔㄥˊ ㄕㄥˋ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皿

简体部首:皿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7)

盛的部首笔画:5

总笔画:11

笔 顺:横撇折折撇捺竖折竖竖横

五笔86:DNNL

五笔98:DNLF

UniCode:U 76DB

四角号码:53102

仓颉:ISBT

GBK编码:CAA2

规范汉字编号:2247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8)

兴旺:兴盛。繁盛。旺盛。盛世。盛衰。茂盛。全盛时期。

炽烈:年轻气盛。盛怒。盛气凌人。

丰富,华美:盛产。盛宴。盛装。

热烈,规模大:盛大。盛况。盛典。盛举。

广泛,程度深:盛传(chuán)。盛行(xíng )。盛赞。盛名。盛夏。

深厚:盛意。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系出姬姓。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于郕(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建立郕国。公元前408年为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即盛氏。

源流二,出自以祖名为氏,以奭姓所改。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孙,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奭氏。其奭姓后人在西汉时避汉元帝刘奭的名讳,改称盛氏(古代盛、奭同音),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盛氏正宗。

源流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清满洲八旗盛佳氏后改盛氏。盛姓中融入其他民族的基因事件发生很晚,直到清朝初期,世代居辽宁的满洲八旗中的盛佳氏族集体改姓汉族盛姓。因此,东北地区的盛姓中有一部分来自满族。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9)

四、得姓始祖

盛氏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因避西汉元帝刘奭讳就改奭氏为盛氏。盛氏后人尊召公奭为盛姓始祖。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0)

五、人口分布

从西周到春秋,盛姓一族繁衍于今山东泰安一带。公元前686年,齐国灭郕,盛氏族人开始散布于山东、河南和四川一带。

秦汉之际,盛氏族人已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定居,并形成汝南和梁国两大郡望。东汉时期,盛氏活动范围已不仅限于河南、四川地区,当时中国南方的云南地方,也已经有盛氏踪迹。当时和司马相如有过一段趣话的盛览,即云南大理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姓族人一度在汝南、梁国繁衍兴盛。其后由于战乱的波及,盛氏族人被迫南迁至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至五代时期,盛氏族人中有南迁到福建泉州者。

北宋时期,盛度、盛申甫父子南应天府徙杭州余杭落籍。

明朝初期,盛氏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到了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和北京等地。

当代盛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湖南、浙江、江西、四川和云南等地。

宋朝时期,盛姓不足6万人口,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六十位之后。主要分布于浙江、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浙江是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盛姓人口的29%。

明朝时期,盛姓大约17万人,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18%,闯入明朝百家大姓,排在第九十七位。当时江苏、浙江、陕西为盛姓比较集中的地区,三省大约占盛姓总人口的79%。其次分布于河南、安徽、湖北、山东等。江苏为盛姓第一大省,大约占盛姓总人口的43%。中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盛姓分布区。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1)

当代盛姓的人口大约有86万多,为中国第一百七十五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054%。自宋至今,盛姓人口增加率呈现∧形的态势。盛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南,约占中国盛姓人口的15%。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是盛姓的主要分布区,这四省盛姓约占中国盛姓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上海、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吉林,这六省市盛姓又占约26%。中国基本形成了西起湖南、东达长江三角洲的一大块盛姓聚集区。

盛姓在浙沪、苏皖大部、江西北段、湖南东北、甘蒙西部、青海北部、黑吉东部,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1%,居住了大约44%的盛姓人群。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湖南北部和中东部、皖苏北部、湖北大部、陕西东南、黑吉中部、辽宁东部,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在0.1%一0.15%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8.8%,居住了大约22%的盛姓人群。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2)

六、家谱文献

上海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盛家勋等序,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十贤分祠铅印本

江苏勾吴盛氏宗谱,盛德裕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南京秣陵盛氏族谱一卷,盛时泰撰,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四卷,盛庆孚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敬春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六卷,盛景曾重修,蒋茂柚纂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11年)敬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十六卷,盛清学四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盛虎德主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思成堂铅印本二十册

江苏常州龙溪盛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盛文颐总修,盛勃颐主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江苏武进马庄盛氏宗谱六卷,盛奕熊主编,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萃渔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吴县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盛钟歧、盛兆麟等重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贤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金华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补考,附金华葛湖盛氏上世谱传,盛俊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

浙江兰溪广陵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盛氏宗谱十卷,馀云行重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石塘盛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富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六卷,盛世恩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序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浙江宫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八卷,赂载续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序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3)

安徽南陵漳溪盛氏宗谱三十六卷,盛廷祯盛铭勋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第存一~二卷、第三十五~三十六卷

山东临沂盛氏族谱,盛玉功等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一册

湖南长沙纠田盛氏五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盛小峰、盛凤笙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肃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

湖南湘潭中湘云湖盛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第卷首之二、卷末之四

湖南汉寿盛氏族谱,首一卷,盛元音纂,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广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盛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笃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四本一册

江都维扬盛氏续修族谱六卷,刘嵩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吴江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盛钟岐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吴中十贤祠刊印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金华碑塘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

南汇县一圃盛氏支谱四卷,盛世蕃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十贤分祠铅印本四册

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盛虎德主修,盛巽乾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盛雪棠等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

浦阳盛氏宗谱八卷,盛甫淮等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盛国琛等纂,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

浦阳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吴广心等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

浦阳盛氏忠孝两房家乘,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有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浦阳盛氏孝悌慈三房家乘二卷,盛纯荣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崇明盛氏世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无锡勾吴盛宗谱九卷,盛德裕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义乌华溪中心盛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二卷,盛奇福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卷首、卷末

慈溪、镇海慈镇盛氏七修宗谱十六卷,盛钟襄等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嘉兴闻湖盛氏家乘,盛沅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余杭闲林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敬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

兰溪东湖盛氏宗谱六卷,夏增荣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

兰溪石塘盛氏宗谱,盛端耕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十六卷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4)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汉置郡。治所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所辖相当于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

梁国:即梁郡。汉改砀郡为梁国。治所睢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所辖相当于今河南商丘、安徽砀山等地。

广陵郡:汉有广陵国,后改称郡,治广陵,故城在今江苏省江都东北。晋初徙治淮阴,在今江苏省淮阴东南。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5)

堂号

无怨堂:源出东汉的盛吉。盛吉官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大法官,每天夜里问案,让妻子拿蜡烛,自己拿着案卷办理。每判一个都要反复考虑,量刑上从宽。每判一个重刑,夫妻均流着泪反复考虑,最后决断,做了二十年的法官,人说他“有恩无怨”。

广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梁国堂:以望立堂。

蔡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八、字辈排行

广东,洪基隆永,守业维勤。

山东泰安,登继富兆宪庆繁祥令德维纯佑

山东临清康盛庄村,吉富保连章齐金

山东嘉祥,孝在(吉)允玉(太)宝(传)春振兆洪(红)光

山东微山,计预云太保作振兆洪光

山东临沂,清秀开维中

山东乐陵,茂自福学……

山东聊城,金世泽延长同承基业

山东泰安,连祥传宗圣

山东汶上,保邦存正新志安

山东平度,云树吉永……

山东青岛,起方显瑞祥维复

山东临清,宗子臣希善玉亭传昭瑞广澄振吉延

山东掖县,学业继深世乃荣昌纲德佩振可显永光

山东菏泽,绍效严遵守,余思念乃先。淳修庸自淑,衍毓继家传。义聚振四滨,德呈庆吉祥(16世至45世)

山东盛氏一支,春振兆红光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6)

安徽阜阳,文广金朝玉克

安徽金寨,一宗启大元,俊秀士承先,学可崇任(人)品,文齐(其)绍祖传,希光宜正(振)裕,秉式兆(肇)登(敦)全,远(衍)庆宏家国,为儒永(允)法前

安徽阜南,宝之春文道义传家本

安徽舒城,德正行方世书为泽

安徽涡阳、利辛、蒙城,振立成家化克绍庆永常(金广修大道德裕体平康)

安徽合肥,克己复礼志正型方诗书维泽邦家来光(来吉家祥)

安徽铜陵,一宗启景运,发秀庆兵新。英雄长其美,万代焕文明

安徽桐城,受福永子 大宗世思 应自有孔 孟毓恒同 华茂健隆 汝世可期 其宗必久 昌兴正学 企多英敏 谨守伦常 敬敦孝友 立志忠良

安徽合肥,文章华国太恩滋化业长家道和为贵万代有贤良

安徽太湖,富如松柏茂长青照月明

安徽太湖,青小爱正时再士咏世宜家声振梁国文治立纲维

辽宁宽甸,国作吉祥万世永昌

辽宁辽阳,学业继深世乃荣昌纲德佩振可显永光

辽宁大连,宗子臣希善玉亭传昭瑞广澄振吉延

湖北应山,世作宏文培景运心储原善兆家祥

湖北荆州,正大光明日月伟先祖定方可振伦常克勤兴家业永远保贤良

湖北沔阳,正大光明日月兴神祖定方可振伦常克勤兴家业永远保贤良

江苏泗阳,良才思章其传乃庆

江苏洪泽,德后仁文启

江苏盐城,洪如成杰庆

江苏宝应,成大学桂秀端芳

江苏赣榆,有容德乃大,积善美名扬。忠厚传家园,一代忠久长

云南盐津,世文登金榜富贵德久长朝廷锡洪武名成庆远扬

云南水富,显柄甲埕朝有龄文元光金启兴发万明照时伯远登维洪腾科思希效天玉国廷

河南濮阳,儒士从泽运

河南睢阳,太平公敬明良传家宝

河南虞城,福禄传家祥自治洪德广

河南永城,怀世德恒记振立成家化客邵庆永长

湖南衡阳,英勇华恩旺祐翰应则相世玉名时璧国永启祚长镇湘材焕均锡业烈培钜汉植动垂铭洋

湖南石门,文武连芳忠孝克绍先

四川仪陇,太平登伦纯祖武

黑龙江尚志,福德春(存)绵

福建沙县,朝占文昌增显荣宗

青海乐都,年永增国兆加祥其

贵州赫章,吉黔应思基 臣忠君义之 天朝国文德 永维纲 铭廷作典常 安邦定大鼎 正厚庆元良 润泽金时茂 宏恩济世昌 奇英如宝重 万代沐荣光

北京回龙观,文廷西海明

河北盛氏一支,世国广仲来

盛氏一支,逢锡在道泰永宏开忠正世守万代福

中华姓氏起源盛(盛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17)

九、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盛姓历代名人80名,占总名人数的0.18%,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零六位;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2%,排在并列第一百三十一位;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7%,排在并列第九十四位;盛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排在并列第八十八位。

盛吉,字君达,东汉会稽郡人。官廷尉,每至冬节,囚犯当断,妻夜秉烛,吉持册笔。夫妻相向垂泣而决断。视事二十年,天下称有恩无怨。

盛度,字公量。宋朝余杭人。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书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真宗称其博学。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善于作文,曾奉沼编续《通典》、《文苑英华》。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诸集》等书。以疾致仕,卒溢文肃。

盛懋,字子昭,元代后期著名画家,嘉兴武塘(今浙江省嘉兴)人,此地人杰地灵,振妙一时,当时吴镇的墨竹、岳彦高的草书、章文茂的文笔以及盛懋的山水,被人们誉为“武塘四绝”。传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图》、《秋江待渡图》、《松阴高士图》、《松石图》等。其父盛洪(字文裕)于宋元初为职业画家,其侄盛著在明初被召入内廷。

盛彦师,唐朝虞城人。少仕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平王世充,徐元朗反,诏为安抚大使,战败被执。园朗令作书招其弟举虞城叛,彦师不从,园朗壮而置之,后得还。以他罪诛。

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江苏常州人,1870年入李鸿章幕府,创造过中国历史上11个第一。曾出走日本,后病逝于上海。

盛延棋,字白沙,江苏省仪征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下关海军起义。民国5年5月,在沪谒孙中山。被以索晌为名闹事之鲁藉水兵伐击,蹈海殉义。年29岁,民国13年12月,大元师帅令追赠为海军中将。1985年江苏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