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可持续增长率(专访张文魁如何理解)(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 (受访者供图/图)

2022年10月16日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郑重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还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报告提出的有关具体内容来看,在二十大之后,我国将着力推进新的发展和改革议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迈进。”张文魁说。

张文魁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从报告有关内容来看,二十大之后,新的发展和改革议程是什么?就此话题,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张文魁。

何为“高质量发展”?

南方周末:二十大报告中,让您印象深刻的表述有哪些?

张文魁:二十大报告对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表述。

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南方周末:这段阐述中有哪些内容特别值得关注?

张文魁: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深意。

首先,它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扩大,特别是内需扩大有机结合起来。我个人理解,就是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循环要进一步打通,使得循环真正畅通起来。

这非常有针对性,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扩大内需的问题并未完全得到很好的解决,国内循环的畅通程度不尽符合预期。此前几年的部署也在落地见效,但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内消费所贡献的经济增速仍有待提高,目前经济增长对投资、对出口的依赖还比较重。特别是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如何保持在一个较好水平,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因此,二十大报告所讲的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应该成为下一步发展议程的一个重要议题。

此外,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提并论,非常引人注目,也值得十分重视。

我个人认为,中央以科学、完整、辩证的方法看待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和努力实现。实际上,报告也非常明确地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是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方面。

中央第一次把“量的合理增长”写到党代会报告,意味着我们必须稳住经济增长速度,使速度和质量相互促进。未来几年至十几年,如何化解各种下行压力、稳住经济增速,特别是如何释放民间活力、挖掘增长潜力,将是一个重要任务。

二十大报告还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事项。

面对各种冲击和风险,如何实现韧性发展,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韧性发展的一个方面。即使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展现出必要的韧性,但也要看到,一些新的冲击和风险正在生成,譬如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以各种方式方法吸引和强化其本土产业链供应链,一些经济体之间还在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协调工作。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也不完全是一个本土化的问题,并不是说本土化、自主化、可控化程度越高越好,还涉及全球市场交易、全球分工协作、全球经济治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又与我们对安全的认知、对安全水平的设定有关。总而言之,这将涉及大量的具体工作。

制度型开放将“稳步扩大”

南方周末: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何理解这个词?

张文魁: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个非常学术性的专业术语,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连续两次写进报告,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等闲视之。而且二十大强调“着力”,不要小看。

全要素生产率,指生产单位(主要为企业)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许多研究都表明,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竞争公平性的提高、垄断性力量的消除、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民间活力和创新力的释放,是中短期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极为重要的途径。而以更加根本性的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生态,这也要借助于改革和开放来达成。

二十大报告不但重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也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下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公平竞争方针政策,会是一项长期性议程,特别是在国家日益重视发展安全,而国有企业又被赋予维护安全职责的情况下,有许多具体事务需要更细化的政策。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对外开放这一话题的阐述?

张文魁:改革与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二十大报告重申,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二十大报告指出,制度型开放将“稳步扩大”。

在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扩大制度型开放,表现出一种勇气。而在未来的具体工作中,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等制度,也会一步步推进,并会与有关国家出现交集,这方面的开放议程如何稳步开展下去,将需要大量的谈判、协调工作。

我国已经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应该会有助于这些谈判、协调工作。二十大在提到国内大循环的同时,还提出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而加入有关协定,加强与有关经济体的协调和合作,有助于提高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助于实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在未来的开放议程中,制度型开放还涉及规制的开放与协调问题。二十大报告把规制与规则、管理、标准的开放并列在一起。规制主要涉及重要产业层面、行业性市场层面,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创新乃至具体产品层面,而不是总量管理层面。

在这方面,不同经济体之间,特别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更容易产生摩擦。特别是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和一些重要的数字行业,还可能涉及我国很关心的网络主权、数据安全等问题。如果规制方面的谈判、协调陷入障碍之中,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当然,规则的开放,则是更深层次的开放。因此,二十大指出的开放方向,需要落实到实际的工作议程中去。

南方周末记者 谢艳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