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原名“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而得名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西蒲剧三大绝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山西蒲剧三大绝活(山西四大梆子之蒲剧)

山西蒲剧三大绝活

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原名“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而得名。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

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十八世纪)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蒲州梆子的渊源与形成,说法有二:一说胚胎于晋南和陕西东部民间的锣鼓杂戏(陕西称“跳戏”);一说为北曲遗响,同山、陕民歌小曲、典艺结合的“弦索调”,至明中叶受青阳腔(清戏)影响后演变而成。明末清初,蒲剧沿称“乱弹”。清孔尚任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在平阳所作《平阳竹枝词•乱弹词》可为佐证(见《长留集》)。当时的平阳乱弹演技已有相当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赏识。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赏识。

康熙(1662-1722)至乾隆时(1736-1795),北京观众也称蒲剧为“西调”、“西秦腔”、“勾腔”。咸丰、同治(1851-1874)后,又多以“山梆子”称之(见清吴长元《燕兰小谱》、近人王芷章《腔调考源》)。所谓“山陕梆子”,当时泛指山西晋南的蒲州梆子和陕西的同州梆子。两地仅一河之隔,语言相近,风俗习惯相同,又有大庆亲渡口毗连一体,艺人相互搭班演出,历来无艺界。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嘉庆年间(1796-1820)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艺名元元红,蒲州梆子艺人)和白长命(艺名盖陕西,工旦,同州梆子艺人)合演《鞭打芦花》。其后两个剧种开始逐渐分道发展。

清代末期至民国初年,是蒲州梆子又一个重要繁盛时期。尽管由它派生的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与京梆子(今河北梆子)早已独立成材,枝繁叶茂,它自己却仍然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在蒲州、平阳地区,梆子戏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精神食粮;赛神祭祀用优,喜、寿、庆典用优,官衙饮宴用优,集市贸易用优,连殡葬、服丧、祭祖也用优。这一时期,南路派因其比较典雅文静而渐遭冷落,西路派则以火爆刚烈而倍受宠爱,两派逐渐合而为一。乐队构成也有了两个重大变化:早期的主奏乐器二股弦被呼胡所取代,三股弦也让位于活泼脆亮的笛子。

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行艺艰难,“一拨儿去西安,一拨儿上北山,走不动的就地演”(民谚)。杨登云、孙广盛、彭福魁、王存才、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筱兰香、王秀兰等在西安国民党统治区组织了唐风社、虞风社、晋风社进入剧场演出;张金榜、宋友梅、曹福海、张庆奎、牛俊杰、郭德有等在吕梁山国民党统治区组成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宣传第一、二、五队,纳入阎锡山军政组织活动;一些艺人则在沦陷区挣扎糊口。此外,在太岳抗日根据地有解放剧社和太中蒲剧团,在革命圣地延安则有南区合作社蒲剧团。所有这些表演团体,除主要演出传统戏以外,大都兼演一些新编历史剧和配合时事的现代戏。例如革命根据地的蒲剧团便都排演过墨遗萍在延安创作的《正气图》、《胜败图》及马健翎编剧的《血泪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蒲州梆子重振雄风,不仅在晋南各县建立了三十多个专业剧团,五十的代初,太原市也成立了蒲剧学社并从西安接回了王秀兰等一批艺人组成大众蒲剧团,后移归晋南地区改建为晋南蒲剧院。河南省灵宝、卢氏、陕县、陕西省延安、子丹、安塞,甘肃省定西地区等也都有专业剧团。省内外剧团总数达四十多个,从业人员三千多名。

1950年以后,远适西安的名老艺人相继返回晋南,成为蒲州梆子的代表人物,特别是晋南蒲剧院涌现了阎逢春、张庆奎、王秀兰、杨虎山、筱月来等五大名演员,艺术方面有了超越前人的发展:王秀兰的《烤火》、《杀狗》、《表花》,阎逢春的《跑城》、《杀驿》,杨虎山的《吃草》,张庆奎的《观阵》,筱月来的《白龙关》,田郁文的《杀狗》、《送女》等等,都有人所不及的绝活儿,常使省内外观众叹为观止。唱腔则由于不少名家长期与西安乱弹接触甚至兼演之,使蒲剧唱腔有了一些秦腔韵味。

伴随五大名演员成长的是长期与他们合作、为他们服务的一批编、导、音、美创作人员,对蒲剧艺术的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几位艺术资料的建设者对蒲剧各种资料的积累与整理,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创作人员通力合作,先后整理改编了《薛刚反唐》、《意中缘》、《燕燕》、《窦娥冤》、(已摄成影片)、《三家店》、《麟骨床》、《赵氏孤儿》等传统剧目,创作了《白沟河》、《港口驿》等新编古代戏和《结亲记》、《蛟河浪》、《向阳坡》等现代戏,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六七十年代前后,杨虎山、筱月来、阎逢春、张庆奎相继谢世。王秀兰、田郁文硕果仅存,也都转入传艺授业,息影舞台。越过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断裂,一批新秀涌现出来,任跟心、武俊英、郭泽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武俊英在新绛蒲剧团,师从筱兰香(田郁文),工闺门旦,学中路梆子与豫剧之柔婉以唱蒲州梆子,一改传统肃杀直朴之风,启一代新声,受到普遍赞誉。

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蒲剧的表演,程式丰富,基础雄厚。风格上生、净宽大有力,粗犷豪放;旦行明快利落,朴实大方。其特点之一是各种行当都善用特技。

须生多用“四子”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四子”即胡子(髯口)、翅子(帽翅)、鞭子(马鞭)、梢子(甩发)。前辈艺人对这些特技的运用,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一整套特技运用的口诀。

胡子的运用有二十字口诀:“推、掠、掳、弹、捻、捋、吹、揉、挡、端、抹、摊、扬、盖、绕、耍、撂、甩、咬、翻。”

帽翅的运用有四句口诀:“左闪右不动,右闪左即停;上下交并用,前后旋绕行。”

鞭子的运用有二十四字口诀:“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掳、回、拉、绊、扑、立、拴、引、卧、扬、攀。”

小旦在表演上多用扇子、手帕、血彩、鞒功,以及“花梆子”小步功的训练和使用。扇子可变六、七十种样式,对表现人物感情颇有帮助。运用上有十六字口诀:“撒、合、弹、扇、抖、颤、抡、翻,抄、回、飞、转,辅、映、手、颠。”血彩常用以表现人物性格。“花梆子”小步功,早在康熙年间,平阳名角葵娃的“小步”就已驰名。

现代旦角演员孙广胜、筱兰香、王秀兰等,在花梆子小步基本功上,总结出一套训练方法:“小腿带大腿,疾行如游水,身稳裙不动,两脚向前滚。”小生多用翎子、帽子、梢子等特技刻画人物。此外,青衣、二花脸、丑角,也都有各自的特技。

蒲剧的脸谱,构图、色彩、线条简洁朴素,活泼明朗,富有装饰趣味,较恰当地表现了剧中人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有的还表现了其出身及重要经历。在用色上,多用红、黑、白(亦称“粉”)、绿、紫、灰、金等,一般规律为红忠、黑直、白奸,绿多用于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亦用于神、鬼、妖怪,金多用于神仙、妖。在白脸中又有水粉与油粉之分。

丑行的脸谱,大体可分为大三花脸、小三花脸、老三花脸三种,其区别主要按鼻上所画白色面积的大小,形状和底色的不同,以及眼、眉、嘴不同的勾画。用以分别表示正直憨厚、滑稽可爱和奸诈阴险。此外,生、旦中也有少数采用脸谱的。除脸谱外,生、旦的化装,小旦、正旦画眼描眉,施粉涂胭脂画口红,比较讲究。其他行当如小生、须生只用干黑画眼描眉,脸上、眉心稍擦干红,不施脂粉。建国后有很大改进,已较为细致讲究。

蒲剧的音乐唱腔属板腔体,腔高板急,慷慨激越。唱腔部分以板式变化为主,另有花腔和杂腔部分。花腔,有十三湾、花腔、二音腔、三倒腔等。这些花腔,除“十三湾”是专戏专用(如《明月珠》彩苹的唱腔)外其他都与慢板、二性腔溶为一体使用,为各种板式的扩展乐句或附加乐句,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腔式。在各种板腔之外,还有不少杂腔,均自其他剧种吸收来。有的单用唢呐伴奏,昆腔则专用笛子伴奏。

蒲剧唱腔为徵调式,采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起调高,音域宽。建国前通常用的是“二眼调”(相当于调)、“梅花调”(相当于C调)、现多用G调。因其音域宽广,旋律跳跃性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旋律跳跃幅度大。有时在一拍内就直接有十四度的跳越。故长於抒发激越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演唱时大小嗓兼用。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四股眼),一板一眼的二性,有板无眼的紧二性;有板无眼的流水与紧打慢唱的紧流水,以及介板、滚白、倒板等。一句唱腔,前半节用本音,中间用复音,末尾仍过渡到本音。因而给人以高亢激越之感。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以板胡(定弦la-mi)为主弦乐器,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有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

蒲剧锣鼓经,从名称上有六、七十套,但变化后实有一百余种。从速度上可分慢、中、快、散四种类型,用以配合动作,说唱填补,掌握节奏,渲染气氛。运用灵活,如人物紧急上场一般都用(豹子头),但在传统戏《会孟津》里,四个上场人物因身份、性格不同,所用的[豹子头],长短紧慢,套子结构都不一样。剧中人物在观看时,用[三翻鹞],但剧情不同,人物不同,它的节奏尺寸就不能雷同。[间板头],可长可短;[七锤子]能灵活缩短、伸展,或拦腰截断,甚至掐头留尾。

曲牌分唢呐曲牌、丝弦曲牌两种。唢呐曲牌西、南两路合起来有一百数十支,丝弦曲牌也不下七十多支。皇帝登殿,朝官坐堂,武将升帐、回营,军伍行进,文臣迎送,饮酒行令,接旨迎亲,灵堂祭奠,洞房花烛,打扫庭堂,拜佛救仙,开打舞剑,备马梳妆等,无一不用牌子曲来渲染。甚至许多伴唱也离不开曲牌来弥补。

伴奏乐器包括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呼胡笛子二股弦、二胡、三弦、大唢呐与小唢呐。武场主要乐器是鼓板、雌板、梆子、马锣、铙钹、小锣、铰子、堂鼓、战鼓、碰铃、云锣、道锣、木鱼、京锣。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7种基本板式,另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三百多支。蒲州梆子的声腔特征是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激越的情绪。蒲剧音乐长于表现激情。蒲剧唱腔由于当地人民生活习性和语言、音调关系,其旋律跳跃幅度大(通常有十一度乃至十四度猛跳),起调高(过去用“二眼调”,相当于bB调,直至“梅花调”相当C调。现在多用G或#G调),大小嗓兼用。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激跃凄楚的情绪。故蒲州梆子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在演唱过程中演员大小嗓兼用,往往出现十度以上或两个八度的跳跃,行腔高亢奔放,富于激情。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乐器采用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锣鼓经十分丰富。

蒲州梆子分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脚色行当,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最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刚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细腻,注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现人物,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极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蒲剧的角色有生、旦、净、丑四行。清末民初时,蒲剧的脚色行当为三大行、十三小行。三大行即生、旦、花脸;十三小行是:胡子生(须生)、老生、小生、二生(兼娃娃生)、老旦、正旦、小旦、二旦、丑旦、武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蒲剧脚色行当,根据演员的技艺高低及在群众中的影响程度,分为头套(亦称头路、头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类。头套演剧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应杂。

《蝴蝶杯》为例,田云山为头套胡子生应工,胡晏为二套应工,零碎则扮演家院田明。蒲州梆子称胡子生、正旦、小生、小旦为四柱。这些行当中的主要演员要求功底深厚,技艺全面,并各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和惊人绝技。清末民初,晋中地区的一些字号班(即由资金雄厚的商贾财东承办的戏班)行当齐全、阵容整齐。三大门、三小门的主要演员讲究要“双梁双柱”,加上完整的文武场面,华丽的服饰和配套的流程、把子、上下手、彩女,上演剧目十分丰富,文戏、武戏、大戏、小戏均能演出。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蒲剧艺人聚集在陕北延安南区合作社组成蒲剧班,曾演出《正气图》等。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的翼城解放剧团曾演出现代戏《赤叶河》等。在西安有晋风社、唐风社。此外,在晋南也有班社坚持演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剧得到迅速发展,晋南、豫西、陕北等地相继成立的蒲剧团共有40多个。

其中以山西晋南蒲剧院(今临汾地区蒲剧院和运城地区蒲剧团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员有王秀兰(小旦)、阎逢春(须生)、张庆奎(须生)、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主要乐师有车林娃(鼓板)、车太娃(板胡)等。又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工作者共同参加艺术创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周仁献嫂》、《贩马》、《杀驿》、《出棠邑》、《破洪州》、《少华山》、《麟骨床》,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上世纪三十年代,蒲剧舞台上的三个小旦的表演---王存才的“路数”,冯三狗的“乱弹”,孙广胜的“走”,都各称绝。特别是王存才在《挂画》中扮演的少女含嫣,更是唱做俱佳,技艺超群。因而时人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意即不当民国总统),“宁肯误了收秋打夏,不能误了存才挂画”之说,可见当时的蒲剧表演艺术确有极大的魅力。蒲剧艺术除具有各种梆子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表演艺术方面,不仅动作宽大有力,且惯用特技表现人物。

许多赞赏近代蒲剧及著名演员的谚语,至今也仍流传不衰:“宁误打夏收秋,不误广盛《藏舟》”;“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谚语里说的(孙)广盛,(王)存才,都是30年代红极一时的名旦。到了蒲剧艺术空前兴旺的20世纪50年代,不但整理改编出一大批传统剧目如《徐策跑城》、《麟骨床》等,更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五大蒲剧明星——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联袂出演的戏剧电影《窦娥冤》,遍映大江南北,倍享美誉。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蒲剧艺术还体现在演员们的特技功夫上。阎逢春当年独创的“翎子功”,已被许多剧种演员推广承袭;80年代一批青年蒲剧演员们,又以传神的表演和精彩的水袖、椅子“双绝”等功夫获得戏剧“梅花奖”。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这种局面需要尽快得到扭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蒲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