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祖先的来源(方氏溯源)(1)

2019年11月23日杭州市萧山方氏宗谱八修圆谱庆典会议合影,左起:方鸿鼎、方恒超、方才

原载于2013-02-17千岛湖新闻网

【作者简介】方鸿鼎,淳安县左口乡岭下村(今瑶村)人。中学毕业于淳安中学,1960年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分配在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文革时回乡教书,先后在淳安县临歧中学任教,八十年代初调入淳安中学,几年后调入筹建中的淳安县技工学校,并一直担任教导主任至退休。

老先生科班出身,治学严谨。对淳安的方志,地方志,姓氏研究很有造诣。参加淳安县志,淳安地方志,淳安历史文化丛书等各种地方史书的编写,是淳安县为数不多的地方史权威之一。

方氏祖先的来源(方氏溯源)(2)

方姓是淳安的大姓。黄帝当年封给方氏老祖宗方雷的封地叫方山,方山在今天中国大地的何处?海内外方氏的后裔有两种说法。为什么一个古地名,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却有不同的说法呢?原因有二,一是改朝换代,境土屡分,地名骤易,千回百改。另一个原因是方氏枝叶繁衍,自唐代开始,从浙江淳安出发,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辗转迁徙,为不忘方氏老祖宗方雷的初封之地——方山,往往把新迁的定居之地命名为方山。造成全国各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地名称作方山的县、乡、镇和村落。再加上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山名也叫方山。地名方山和山名方山混在一起,加上年深月久,时迁事移,这就给考证古方山的真正地理位置带来了众多困难。

要解决方氏的初封之地——方山究竟在何处的问题,首先还得解决研究古地理的方法问题。弄清楚几个有关的概念。如“方”的概念;古“河南”辞的含意;河南郡、河南道、河南行省的地域范围。地望(即郡望)的概念,方氏为什么称河南郡等问题,这些问题和概念弄清之后,再来研究、考证古方山在什么地方,就比较容易。

首先搞清楚“方”和地名方山、山名方山的概念。

“方”,是商代、周初对中原边境以外的部族的称呼;方“同”“邦”,先秦时期指一个邦国,秦汉时则指一个行政区或指一个地区。当时对边境以外地区称四方、多方;对居于四方、多方的部族称为某方,如鬼方、羌方、人方等。如今江苏杨州以东沿海地带当时称人方、或方邑即邦国。

方山,有地名方山和山名方山之别,两者不可混同起来。地名方山大都与方氏家族聚居或曾经居住过有关。山名方山大都以山的形状命名。山名方山在全国颇多,古今中外闻名的河南嵩山,古代也称方山。今江苏省六合县有山名方山,南京江宁县也有山称为方山的,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秀成就在此方山上被湘军头目曾国潘的弟弟曾国荃抓捕。浙江省山名称方山的,就有五处之多。今河南省禹州既有一个地名叫方山镇的,也有一座山名叫作方山的。黄帝封给方雷的方山,应该是地名方山,而且是一个较大的地域,至小是县级以上的地名。因为方雷是黄帝时代的左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其次,要弄清汉置河南郡的地理沿革和管辖范围。

众所周知,郡县制是从秦统一中国之后才开始建立的,它是封建王朝的地方级的行政区域管理机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有的朝代称为郡,有的朝代改称州,有的朝代叫府。郡、州、府的名称不同,区域划分或大或小也不同,但它的管辖范围都相当于今天的地区市级行政。所以汉置的河南郡,不等于唐朝的河南道,也不等于元朝的河南行省,更不等于宋代、明清、民国和今天的河南省。

《方氏宗谱》中的河南郡,是汉置河南郡,它的地理位置仅指今河南省的洛阳地区,它是方氏的郡望(地望)。它是方氏祖先在汉代以前(包括西汉),为官采食之地,也是方氏曾经长期的住居之地,但不是方氏最初的得姓受封之地。河南郡的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面的洛阳故域。淳安《河南方氏统宗谱》在其《里居志》中详细地记载了汉置河南郡的沿革:“河南,古豫州之域,又名郏鄏,周名洛,为王城,秦曰三川,汉曰河南。自魏改司马州以后洛州、而东京、而豫州、而东都、而西京、而金昌,沿革不同。有明复为河南府,今仍之。余方氏之先,自殷周以讫两汉之季,皆世居其地”。由此可见,淳安《河南方氏统宗谱》对汉置河南郡的地理位置和沿革,记叙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

第三,地望(郡望)是什么?方氏为什么称河南郡?

在秦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重血统,用来“明婚姻”。“氏”重地域,用来“别贵贱”,同氏不同姓可以通婚,同姓不同氏,不可以通婚。四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就懂得了同姓是绝对不能通婚的道理。秦统一中国之后,开始社会、文化改革,进行了“书同文,车同轨”,并统一了度量衡。秦始皇对姓、氏进行了改革,制定姓氏合流,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姓、氏都用来别婚姻、表血统,那么用什么来别贵贱呢?此时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地望”,用地望来表身份、明贵贱。祖上在何处为官或因功在何处采食?这种为官的地方和采食的地方,就是用来表明身份、贵贱的地望,或称郡望。

方雷七十二世孙方毅在盘庚时任河南牧;八十九世孙方叔辅周宣王复兴而食邑于洛;一百零四世孙方尝,从汉高祖定天下,以军功食邑洛阳;一百零九世孙方望,担任过河南太守等,方氏几代祖先在河南为官或采食于河南,所以方氏把河南作为自己的郡望(地望)。

在方氏宗谱中所谓“河南”,除特指河南郡外,有的地方指的是黄河以南之意。如“ 由大司马长史出守河南(河南郡),退居于家,平帝元始五年,王莽篡逆,复起不就,挚家自河南(今陕西河套地区)平陵(陕西黄陵县)方山避居江左歙之东乡”。这同司马迁在《史记》的记叙中一样,有时所谓“河南”,指的是汉置河南郡,有时所谓“河南”,指的是大河以南的河套地区。

在弄清上述的有关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探讨、考证古方山这个地名,到底在今天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什么地方,就容易多了。

目前,关于方氏起源地方山在何处,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在今江苏省古扬州方山县;另一种认为古方山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方山。常言道,口说无凭,要有字据。请看方氏浙江省淳安县的《河南方氏统宗谱》上,是怎么记载方山的地理位置的。

唐贞观六年(623年),国家敕修的《河南方氏宗谱》,朝奉郎行秘书正字汪行忠为方氏的谱序中载曰:“自方雷子方明袭爵之后,世居古扬州邗沟之东,至盘庚时,有方毅者,为何南牧,其后遂家于河南。”

《河南方氏综宗谱.里居志》写着:“方山,古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越,后属楚之棠邑,秦属鄣郡,汉属丹阳。东吴而后,沿革不一,至后周(557―581年)置六合县,其名始定。故方山者,在六合邗沟之东安昌乡安吉里。自明以来,隶应天府,余方氏厥初受姓,始祖实封于此而家焉。”

《河南龙享方氏宗谱》事迹条中载曰:“雷,榆罔帝长子也,与轩辕及弟实合兵灭蛮尤于阪泉,及轩辕即位,以雷为左相,因功封于方山,即今方州六合县六百里为方姓。”此处所谓的“今”是指唐代的贞观年间,即公元627―649年间。接着,还具体写出了方氏在方山住居的时间:“方氏当处虞夏之世尚居方山,殷周之后亦处河南,自东汉以来遂世家于青溪即今之淳安也。”

《河南桃源方氏宗谱》载曰:“方氏世居扬州六合县,地名方山,后代仕官食采多在河南,至汉避地江左,居县东二十余里,地名漕湖。”综合上述几部淳安方氏宗谱的记载,古方山县应是在今江苏省古扬州邗沟之东一带。

或有人认为,单凭方氏家谱的记载是不可靠的,不可信的。我却认为浙江淳安县的方氏家谱中记载的文字是可信、可靠的。

家谱是什么?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就是家史、族史、宗族之史。

古人又云:“史记国家兴亡,谱叙姓氏由来。家之有乘,如国之有史,史则揭目提纲,维取其大,乘则从源及委,必晰其微。是以征信于前后者,又较详焉。著家乘,考实录,爱梓为谱,盖言其普通而无遗也”。

辑家谱的宗旨是什么:真实记载一个姓氏的起源、繁衍、迁徙和发展过程。辑谱就是写家史、族史、宗族史,写历史不是写小说,可以虚构。

辑谱的目的是什么?是“固氏族之根,浚氏族之源;明祖宗之所始,考子孙之所出;扬先祖之光,继祖宗之德。”如果一个家族的后裔在辑谱中史料不实,那辑什么谱?不仅丢了祖宗的脸,还倒了自己的霉!

自春秋战国有姓氏家牒以来,国家选举(选官察举),必稽谱牒,故从秦汉至唐代,国家设有谱牒局,从事姓氏辑谱工作。但从赵宋王朝之后,国家惟凭才学取士,不矜门胄。于是在欧、苏名家的带动之下,私修家谱兴起,国家再也不管修撰姓氏家谱之事,但国家还要负责不定期地对民间私修家谱进行抽样调查,还专门设有辨别家谱真伪官员,防止民间弄虚作假,所谓“毋容匪类买谱,接枝粘叶,如犯者削谱”,这种制度一直延至民国。所以在家谱中,错误可能有,但没有人敢弄虚作假。

方氏祖先的来源(方氏溯源)(3)

浙江淳安《河南方氏宗谱》非同一般的其它方氏家谱,它集古老、传承、贯通、一脉于一体,从春秋战国直至当今,一脉相承。贯通始终,从未间断。

方氏家谱,自春秋战国时开始,就撰有家牒。在宋代以前,两次参与官修,一次是西晋太康元年(287),淳安人方藏,时任关内候、骠骑将军、新安太守,他将方琼在秦朝时撰写的方氏家牒带上(方琼,秦孝王时为司农上卿,即今农业部长),参加了西晋《诏定氏族志・方氏家谱》的修撰工作。第二次是唐贞观六年(623),淳安人国子博士方位(一说“谓”)、朝散郎内史方儒、校书郎方世荣等带着晋《诏定氏族志.方氏家谱》参与了唐《敕修定氏族志・方氏统宗谱》的撰修工作。

赵宋王朝以后,国家政策放宽,在接受国家监督的情况下,私家可以辑谱。这样,方氏家族制定了“子孙三世不修谱,则不慈不孝、不信”的硬规矩。到了明代,淳安方氏后裔又提出“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的原则。在清代末年的战乱中还提倡“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要修谱”的口号。可见方氏后裔拳拳于谱事者代有传人。

淳安方氏后裔,为了传承家谱,不仅坚持世世代代修家谱,而且重视藏谱,甚至把家谱看成是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北宋末年,淳安方腊起义被北宋王朝镇压以后,要灭方腊九族,朝延下令将淳安方氏宗谱一律上交,听候处理,大量的方氏宗谱被官方焚毁,“而还原者百无一二”。然而,方氏后裔不乏冒死藏若家谱之宗亲。一九五九年,因新安江水电站水库建成畜水,淳安县29万居民迁移他乡,其中方氏约八万余人迁于他乡。

当时交通不便,车辆船只又少,移民者不准随带农具和大件的家具,只准随带衣物和少量生活日用品,其中许多方氏家庭宁愿丢下生活日用品,也要把方氏家谱带着走。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中,以“破四旧,立四新”为名,淳安乡村烧谱成风。但方氏家族中有许许多多人冒死将家谱藏起来,有的将家谱藏在柴炭中,有的将家谱藏在猪圈里,有的将家谱藏在山洞中。目前在淳安民间尚留下近百部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方氏宗谱。这是淳安人民用生命保存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方氏辑谱的三个原则是:一,溯流而穷源,尚同而辩疑,承前而启后。二,立言贵简要而不冗;叙事贵质朴而不浮;考核必详而无忘;稽查必确实而无错。三,凡远代尊诸旧本,近世酌诸见闻;记事必提其要,篡言必其疑。可见淳安方氏家谱的记载史实的可靠信、真实性。

方氏本为帝皇之贵胄,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名公钜卿,代不乏人,每朝每代在中央和地方为官者比比皆是,何况还出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等。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在告老还乡之后,还亲自参与方氏宗谱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方氏家族不仅是一个爱国家重国史、爱家族重家史的家族,而且是一个有高层文化的家族。

方氏家族中的先哲、贤达们都是十分“留心典籍,著意篇章”的,从秦代的方琼到西晋的方藏,从唐代的方位、方儒、方世荣,到宋代的方仲谋、方拱、方逢辰;从元代的文学家方回到明清的大学者方孝儒、教育家方柔如等,都亲自参与过《河南方氏宗谱》的编撰工作。如先人谱中有误处,就会根据情况,或退出异议,或加以纠正,或进行勘误。

如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歙人)在《真应庙记》中,对唐朝张文成写的《后汉开国公方储碑记》一文中提出善意的批评,认为文中不应该有“怪诞附会神化之说”。

还有一位李孝光的先哲,对《后汉开国公方储碑记》一文中对我江南鼻祖方纮的四十二代孙方璇在《方氏宗谱》序言中写道:“家犹藏故唐诗遗牒,言圣公前为洛阳令,数乘白鹤而省母”的说法提出尖锐批评:“盖近于神怪,然舜、文王、孙子未尝无死,不害为大圣,而为储公愿之乎?”认为把自己的祖先圣人说成神化不死者,这是欺人、欺己。

这说明我们的先贤、先哲们对方氏宗谱中的有异议之处,就会提出自已不同的观点,甚至批评意见,进行修改勘误。

可以想象,如果对有关方氏受姓地的具体地理位置有异义,方氏的先贤、先哲们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提出来讨论,或进行勘误。但他们对方氏家谱中有关方氏起源地方山的具体地理位置在扬州邗江之东一说,从来没有人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综上所述,淳安《河南方氏宗谱》“大宗小宗次其伦,生配卒葬纪其事,道德功名表其行,近居远居志其地”,近两千年来经几十代人不断续修,是一部源流清晰、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的谱中珍品;她的系统性、连贯性、纪实性、严肃性、权威性很强,准确度、可信度很高,堪称家谱精品。她是全球方氏的无价之宝。

方氏起源方山(古杨州方山县)、迹肇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甲兴青溪(今浙江淳安县),自东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至今极盛。方氏真正繁衍发展,立于中国大姓之林,从淳安始,这是海内外方氏后裔都一致公认的不争事实。

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说:“天下之方皆出于歙之东乡,今析之为严之淳安。”淳安是全球方氏的第二故乡,当今海内方氏后裔的源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淳安《河南方氏综宗谱》中说:“方山者,在六合县邗沟之东。”引文中的方山,指的是古扬州方山县。

查《隋书地理志》得知:方山县,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盖齐周(557-581)时所置,在六合县方山之下,隋开皇四年(584)改尉氏曰六合,省方山县入焉。这就是说隋唐以后的江苏六合县,是由尉氏县和方山县合并而成的。

再查民国六年(1917)版《辞源》方山条得知:江苏六合县东,有方山,齐周时置方山县,隋立方山府于此。

上述记载,有力地佐证了浙江淳安《河南方氏统宗谱》记载方氏起源于古扬州方山县的正确性。

淳安《河南方氏统宗谱》中,有唐李孝光写的《汉洛阳令太常卿黟侯赠尚书令方圣公传》,在谈到方氏的起源时说:“其先自黄帝时食采于方,子孙以氏”。

唐监察御史张鷟,字文成,撰写的《后汉开国公方储碑记》中曰:“公远祖房实,为黄帝右相,封于房陵;始祖方雷,为黄帝左相,食于方邑”。

上述文中提到的“方”和“方邑”也指的是江苏省古扬州方山县。并提示:古方山县就是远古三代(夏、商、周)时期所指的“方”和 “人方”的所在地。三代时对边境以外地区称四方或多方。对居于四方、多方的部族,称为某方,如鬼方、无方、人方等。方,同邦、同国。

古诗云:“年深成古迹,名重入州图”。关于古杨州方山县,不仅淳安《河南方氏统宗谱》上有多处记载,在《辞海》、《辞源》、《隋书地理志》、《中国地名志》、《环宇记》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可见方氏的起源地古扬州方山县是一个年深名重的地方。

方氏当处虞夏之世尚居杨州方山县,长达一千余年;方氏从殷周之后亦处河南(洛阳),在河南洛阳又居了一千余年;到西汉时迁至陕西省黄陵县,短短三代,于公元五年迁居于今浙江省淳安县。

方氏后裔十分珍爱颂扬自己的发祥地——方山,每迁徙到一个新地方,都将自己的住居命名“方山”,方氏后裔迁到哪里,哪儿就有方山这个地名出现。方山成了方氏后裔聚居的标志,如陕西省平陵县(今黄陵县)有方山、河南省禹县有方山、辽宁省有方山等等。但方氏迁来浙江淳安时,却一改常态,不把方山这个地名带来淳安第一个新村,而是巧用了“漕湖”作为方氏新居地的村名。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其父方望是西汉王朝中的太傅,因反对王莽篡政,已被王莽杀害;方紘是西汉王朝的司马长史,也反对王莽乱政,被王莽追杀,他带着一家大小,逃到江左这个万山环绕的淳安县,是为了政治避难。因此,就没有将“方山”这个祖地名直接用出来作为在淳安的新地名,而是巧妙地用方山外围的大地名“漕湖”来代替“方山”以免为王莽追杀留下蛛丝马迹。可见我们方氏的先哲们其用心是何等地良苦!

“漕湖”,就是“邗沟”、“邗江”、“漕河”,是暗指在扬州邗沟之东的古方山县。方紘把浙江淳安这个新住居的村,命为“漕湖”,把其村后的山命名为漕山,把村前的田坂命名为漕坂。这件事的本身,就足以证明,方氏的的确确起源今江苏省扬州古方山县。

世事沧桑,往事越千年。今浙江淳安县农村中的方言土话,同今江苏杨州六合县一带农村中的方言土话还非常相似相近;中国四大小说名著,《水浒传》中的许多语言,既是淳安民间土话,也是江苏扬州一带的民间土话,这与方氏迁来淳安有关吗?还是巧合?其待有志之士去研究考证。

最后,澄清一种错误的说法。有人说,方氏起源江苏扬州六合县之说,是从明代永乐年间主修国史的陈诚为《河南方氏宗谱》写序中才出现的。这不对,本文已在前阐述清,但关于陈诚其人,此处作个介绍。陈诚,洪武进士,字子实,江西吉水人,出使过安南(今越南),又出使过哈里(今阿富汗),还出使过乌兹别克等中亚十七国,他旅行中留意观察诸国的山川、城郭、风俗、特产,撰有《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有《陈竹山文集》等,一个国史主修,决不会无根据地给一个姓氏家谱乱写序。在封建社会里,参与国史修撰者是要经过多次严格筛选才确定的,何况是主修(主编)呢?任主修者,都是当时朝廷的重臣或著名权威学者。

本文转载于淳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管、杭州千岛湖方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江南方氏》杂志2019年第2期。

方氏祖先的来源(方氏溯源)(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