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定律大全(皮格马利翁效应)(1)

因疫情被困在家中,只能选择多看看书,看到一个有趣的概念,分享给大家——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其实是一个希腊神话中国王的名字,这个国王对凡间的女子都不感兴趣,却爱上了自己精心创造的少女雕像,没想到女神维纳斯被皮格马利翁的执着感动后,赋予了这座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美梦终于成真,娶了这位美女为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指代人们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一现象确实得到了心理实验的证实。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找到了一个学校来做调查,然后告诉老师,号称他们发现了其中的18名学生智商更高,其实这18名学生只是他们随便乱选的,谁知道后来这18名学生确实成绩上升了,而且越来越优秀。

这是因为老师们认为他们是天才,所以课堂上更加关照他们,释放了“你很优秀”的信息,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学生果然学习更加卖力。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就是,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对一些人赋予了强烈的期待,那这些人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有时人们也称它为期待效应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应呢,我们需要再用一个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来解释,那就是投射认同。它指的是,人们会无意识地诱导别人,让这个人产生一种特定的行为。

最早提出投射认同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克莱因,他认为,人们在婴儿时期形成了与母亲的互动方式,这个互动方式后来会逐渐固定下来,成年后把它带到了跟其他人的关系中。也就是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释放了一些情感信号,让别人产生了变化,诱导别人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反应,比如跟自己的感受一致,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人们实际上是在强迫别人,扮演自己舞台上需要的角色。

可能你会问,别人真就这么容易被我们改变吗?确实是,这是因为每个人天生就有表现多种特质的潜能,但人们后天的经历会固化其中的某些品质,然后抑制其他品质,但这些被抑制的品质并没有消失,其实它们一直潜伏在人的身体里。随着阅历的增长,当他遇到能够唤起这部分潜质的人以后,他就会重新构建自己,可能完全变了一个人也说不定,往往会成为你希望他扮演的角色。你能够创造他人,同样意味着你也在被别人创造着。你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跟你真实的自己也不会是完全契合的。

在心理学中还有个概念叫引拒值。它指的是一个人可以被创造的程度。

一个人后天会形成一些特质,与他人的相处中,人们根据你身上的这些特质会给你贴上标签,我们每个人都有标签,这些标签会强化人们对待你的方式,让你更容易被选中扮演固定的角色。用引拒值的概念解释就是,你对这个角色的引拒值很强。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存在对很多角色的引拒值。

所以,如果你想要长期保持一段关系的生命力,避免因为你的幻想和投射,造成对一个人的误解,你就必须加深对这个人的完整了解,真的倾听这个人的内心。

正是因为人们会创造幻想,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幻想他人的形象,所以当人们处于一段关系中,别人对我们的幻想作出反应,我们也成为别人的幻想,对他们的诱导作出反应。每个人就像剧场里的导演,以往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待,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剧本,人们把自己期待的角色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然后挑选合适的人出演自己剧中的角色,也接受别人的邀请扮演他们需要的角色。我们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自己,也创造彼此的关系。就像心理学中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什么,人们就会成为什么。如果你想要让关系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倾听对方的内心,避免误解,尝试更新剧本,不断调整双方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