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1)

梅兰芳时代的粉丝,比现在的粉丝还要疯

文/老张在路上

01

孟小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传奇。

1907年,孟小冬出生于上海,她的家庭是北平的一个梨园世家。孟小冬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

孟小冬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2)

1938年10月21日,孟小冬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

时间回到1925年,18岁的孟小冬初到北京。她的仪表端庄沉静,英华内敛,在台上却是光彩照人,演男子演得英气逼人,迅速成为北京城内的名角。

而梅兰芳则是当时最红的旦角,被称为“伶王”。

在合作中,梅兰芳与孟小冬暗生情意,很快成为一对人人艳羡的佳偶。1927年2月25日,梅兰芳与孟小冬正式结为夫妇。

梅兰芳此时,已有两房妻子。婚后,孟小冬只能算是梅兰芳的妾。因为福芝芳的强势,梅兰芳甚至不敢把孟小冬带回梅府,而是在外另买了一套四合院给孟小冬居住。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3)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缀玉轩情杀案”。

关于梅兰芳情杀案,坊间有两个不同版本,也有说这两个不同版本其实是同一个人。

其一:一个名叫李志刚的人爱慕孟小冬,听说被梅兰芳娶走之后,心中愤恨不平,他想报复一下。

一次梅兰芳去冯耿光家做客,李志刚趁着这个机会去拜访,声称自己的父亲是梅兰芳的老友,因为去世无钱入殓,想寻一个帮助,包括梅兰芳在场的所有人都慷慨解囊,并安排人送李志刚回去。

哪知李志刚半路用枪抵着司机的脑袋说:把车开回去,我要找梅老板借十万块。冯、梅两家一面好言相劝,一面打电话给警察局。

李志刚看到埋伏的警察,直接给了自己手里的人质一枪,警察也知道事情败露,当场击毙了李志刚。

另一个说法,影响更大。

梅兰芳和孟小冬正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此院名为“缀玉轩”。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这起血案的主角王惟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

王是北平城防司令的儿子,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王惟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

张汉举是当时北平一个很有名的混迹于娱乐圈的人,外号“夜壶张三”。王惟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手枪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

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便躲起来不见身影。

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王惟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枪就射向张汉举。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听到枪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惟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这次杀人事件,彻底震惊了梅兰芳。 他不知道孟小冬还有多少这样痴狂的戏迷,也无法估计今后还会出多少类似的事情,可他懂得自保。

从此,梅兰芳便安心在福芝芳的保护下生活,见孟小冬就越来越少了。为了保命,他还离开北平,在上海定居。

这桩情杀案,成了梅孟劳燕纷飞的源头之一。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4)

02

其实不单孟小冬的戏迷疯狂,在那个年代时在,梅兰芳的戏迷和崇拜者更多更疯狂,并且由此有了一大批“梅党”。

正如眼下李宇春的粉丝叫玉米,郭德纲粉丝叫纲丝,杨幂粉丝叫蜜蜂, 杨颖粉丝叫杨家将,赵丽颖粉丝叫萤火虫,范冰冰粉丝叫冰棒一样,“梅党”是对梅兰芳的智囊、赞助人以及铁杆拥趸的统称、俗称(那时还没有“粉丝”一说)。

“梅党”大体始成自清末民初,“四大名旦”名号出来之前就有了“梅党”,这个时间,正是梅兰芳十四岁至三十岁阶段,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民国十三年(1924)。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5)

(梅兰芳与梅党人士留影。右起:齐如山、许伯明、梅兰芳、李释勘、姚玉芙、姜妙香、舒石父等

“梅党”的形成,和旧时戏曲界盛行的“捧角儿”有关。

张文瑞在《旧京伶界漫谈》一书中,曾详细介绍过100年前京城梨园界如何捧角儿?张文先说“戏迷对角儿所迷的程度”:“好比抽大烟,外人对于烟瘾的魔力总是觉得匪夷所思。烟迷过烟瘾,戏迷是过耳瘾、心瘾。清光宣年间有人评说时下戏迷已然跃升为戏疯子。”

“戏迷迷角儿的最终表达就是捧角儿。他们捧角儿是真砍实凿不惜财力,且花样甚多。细分起来有前台捧、后台捧、文捧、武捧、艺术捧、经济捧等说法,其间又相互穿插,搭配混用。”

“比如前台文捧,是说迷党们搜肠刮肚,罗尽世间妙美之词,著文、作诗、集册、题匾。前台武捧,即成群结队预先包厢占座儿,角儿一出台,先齐声来个好儿。然后不管角儿是唱是念,必定一句一个好儿……角儿一下台,捧角儿者全体离席。在他们眼里只有心仪的角儿,若是多瞧了别人一眼,就好比烈女失身,罪莫大焉。他们起堂也是让戏园儿老板见识见识他们捧的这个角儿多么能叫座儿。”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6)

能够“捧角儿”的,没有几个平头百姓,多是一些文人仕宦贤达名流,其中志同道合者渐进形成圈子,由小及大而成“党”。

对于“捧角儿”的“迷党们”,谑称叫法流行一时。比如“痰迷”(捧谭鑫培者)、“黄病”(捧黄润甫者)、“瑶痴”(捧王瑶卿者)、“羊迷”(捧杨小楼者), “梅党”也属此类。

“梅党”大致有以下人物:冯耿光、李释勘、吴震修、齐如山、许伯明、舒石父、罗瘿公、姚茫父、樊樊山、易实甫、张季直、王闿运、陈三立、陈师曾、黄秋岳、郭民原、张孟嘉、言简斋、张庾楼等。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7)

03

“梅党”人物,每个人和梅兰芳都有自己的故事。笔者选取其中两个人和梅先生之间的故事,加以简单介绍。

先说说“梅党首脑”冯耿光。

坊间有些资料说冯耿光是冯国璋的儿子,“因此才当了银行家”,这当真是假得不能再假了。

冯国璋,冯国璋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人,袁世凯手下“北洋三杰”之一“狗”(“龙”是曾任北洋时期陆军总长王世珍。“虎”是曾任北洋时期总理、执政的段祺瑞)。曾先后任北洋时期的江苏都督、江苏督军、副总统、代理总统。

1910年,冯国璋为《冯氏家谱》重修作了序言,并规定今后冯氏家庭以“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十字为排辈次序。他的儿子是冯家遂、冯家迪、冯家遇、冯家迈、冯家周。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8)

(梅兰芳和冯耿光)

冯耿光,生于1882年。字幼伟,一说幼微,广东番禺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毕业生,与蔡松坡、蒋百里等为同学。归国后任禁卫军标统,宣统元年(1909)任军咨府厅长。民国后历任陆军部骑兵司长、总统府顾问、中国银行总裁。

冯耿光是电影《梅兰芳》中英达扮演的冯子光的原型。冯耿光世称冯六爷,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尤迷恋皮黄。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梅兰芳的爷爷是著名京剧旦角、同光十三绝之一、四大徽班之一喜班班主梅巧玲。

梅兰芳父亲梅竹芬是梅巧玲的二公子,出生于1872年。他先学的是老生,又改小生。最后改唱青衣、花旦,他的昆曲、皮黄都是向梅巧玲学的,凡是梅巧玲唱过的戏,他都会唱。而且唱得极似。他长相又酷似父亲,因而又名“梅肖芬”。

梅竹芬为人忠厚老实、性情温和,当时搭京城颇有名气的迟家的“福寿班”,班里只要有人闹脾气告假不唱,班主总是请他代唱,唱的又都是梅巧玲的唱工本戏,加上外串堂会戏与戏园营业戏的频繁演出,他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二十六岁时(1898年)患时疫医治无效,几天后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当时梅兰芳年仅4岁。

梅兰芳母亲名杨长玉,生于1876年,是著名武生杨隆寿的女儿。梅兰芳是她唯一的儿子。因大伯梅雨田只有女儿,故梅兰芳也是梅家唯一的男孩儿。当时正值八国联军战乱,各个戏班长期不能演出,家庭有出无入,坐吃山空,梅家也慢慢衰落下去。杨氏长期操劳家务,不幸于梅兰芳14岁时,因病去世。时为1908年。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9)

(四大名旦)

梅兰芳父母相继早丧后,就只有依靠祖母陈太夫人、伯父梅雨田的照顾了。这样,梅兰芳就进了朱小芬(梅巧玲弟子朱霭云之子、梅兰芳的姐夫)的“云和堂”。当时与梅一起学戏的有他姐夫的弟弟朱幼芬、表兄王蕙芳,梅王当时被人称为“兰蕙齐芳”。

梅兰芳先生就在此时遇上贵人。这贵人就是冯耿光。

冯耿光与梅家本是旧相识。当他初见梅兰芳的时候,知道了梅兰芳是梅巧玲的孙子,就出钱替梅兰芳和“云和堂”解约。

现在能看到的纪录梅先生早年经历的文字有以下两段:

穆辰公的写于1917年《伶史》:“诸名流以其为巧玲孙,特垂青焉,幼薇尤重兰芳。为营住宅,卜居于芦草园。幼薇性固豪,挥金如土。兰芳以初起,凡百设施,皆赖以维持。而幼薇亦以其贫,资其所用,略无吝。以故兰芳益德之。尝曰:‘他人爱我,而不知我,知我者,其冯侯乎?’”

日本人波多野乾一1926年著的《京剧二百年历史》:“诸氏谓兰芳为巧玲之孙,极力捧场。幼薇尤其尽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凡有利于兰芳者,挥金如土,不少吝惜……”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10)

(梅兰芳和冯耿光)

冯耿光自结识梅兰芳后,直接参与主持梅兰芳的诸多重大事项,而且付出了极大的人财物力。从朱小芬之“云和堂”解约,17岁张贴菊榜、名列第三名探花,与王明华成婚,向王瑶卿等老角儿学戏,向名家学习书画,结识名流,首次赴沪,排演新戏,首次赴日,自己挑班儿,当选“四大名旦”头名,赴美演出,访问苏联,定居上海等,这些事项均由冯耿光主持决策、给与襄助、提供资金。

冯耿光煤渣胡同及东四九条的宅院常让梅先生排戏及拍摄电影使用。梅兰芳对冯耿光格外信任和倚重,不论搭班唱戏还是生活用度结交朋友等,均听从冯六爷的意见。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我跟冯先生认识得最早,在我十四岁那年,就遇见了他。他是一个热诚爽朗的人,尤其对我的帮助,是尽了他最大的努力的。他不断教育我、督促我、鼓励我、支持我,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可以说是四十馀年如一日。所以我在一生的事业中,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这大概是认识我的朋友,大家都知道的。”

冯耿光从未自我炫耀和梅兰芳的关系,上世纪五六十年年代,他写回忆录,主要回忆在中国银行的经历,对于梅兰芳只字未题。

梅先生早逝。到1966年代,冯耿光也去世。冯耿光去世后,他夫人的生计、后事均由梅家操办。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11)

(梅兰芳和冯耿光)

04

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的原型是齐如山。

齐如山,原名宗康,字如山。1875年出生于河北高阳县。齐如山是世家子弟,自幼泛读经史,19岁进官办的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前后约5年。毕业后游学西欧,学习和考察了欧洲的戏剧。辛亥革命后回国,担任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

1913年,时年19岁,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出《汾河湾》,据说这是齐如山第一次观看梅的演出。关于这个桥段,电影《梅兰芳》所表现:当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传统演法,在一旁毫无表情地背对着薛仁贵坐在那里静静听其独唱。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12)

(齐如山和梅兰芳)

齐如山当时与梅兰芳并不相识,他用毛笔蝇头小楷写成长达三千言的一封信,寄给梅兰芳,信中以《汾河湾》为例,谈了表演与剧情如何结合的问题:“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

齐如山在信中对梅兰芳所演的柳迎春这个人物的身段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进行了新的舞台设计。

梅兰芳接到齐如山的来信,认为建议十分合情合理。10天后,梅兰芳再次表演《汾河湾》,推出的便是齐如山设计的新版本。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13)

(齐如山和梅兰芳)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总是写信提出意见或建议,前后竟写了100多封。然而两人却从未谋面。

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才由此订交。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一缕麻》(齐如山为梅编写的第一出时装现代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

1916年后,齐如山与李释戡等陆续为梅兰芳编写剧本多达40余种,如《牢狱鸳鸯》、《麻姑献寿》、《童女斩蛇》、《红线盗盒》、《天女散花》、《晴雯撕扇》、《木兰从军》、《上元夫人》、《廉锦枫》、《洛神》、《太真外传》、《俊袭人》、《凤还巢》、《春灯谜》、《双官诰》等剧。

1933年,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齐如山和梅兰芳长达20余年的合作就此结束。

梅兰芳迎接历史上最重的粉丝(梅兰芳时代的粉丝)(14)

(梅兰芳和齐白石,齐如山引荐)

1947年,齐如山在上海和梅兰芳见了最后一面,并曾长谈。这次会晤后齐如山即返回北平。不久齐如山又从北平去了香港,1949年取道香港到了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按传统以大礼参拜。

1962年,齐如山以87岁高龄病逝于台北。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