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展非遗长卷,文说历史长河。松原是古夫余国肇基之处、辽帝捺钵之地、金国龙兴之城,在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迎接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群众艺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撷取我市国、省、市三级非遗项目在线上媒体平台亮相展示,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让群众感受文化魅力。

蒙古族长调、短调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所流传的民歌数量浩如烟海。其演唱形式根据音乐特点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并都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如今,在前郭尔罗斯地区,短调流传更为广泛,深受群众喜爱。长调主要在专业文艺团体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蒙古语称长调为“乌日汀·道”。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几千年发展和世代传承,已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长调产生于蒙古民族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转到以牧为主、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由以夺为主转到以养为主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我们追溯其历史,从《魏书高车传》 可以推断“乌日汀·道”最早由蒙古人的祖先创造。《横曲尘谈》中说:“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这是指具有丰富多彩的装饰技巧的拖腔体的蒙古族长调,很多学者的考证表明,蒙古族长调在金、元时期已经传入中原地区。我们通过查阅史书得知,蒙古族长调最早产生于高车人中的乞袁氏,迄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蒙古帝国及元朝鼎盛时期,蒙古族长调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并且在蒙元时期或前后影响到了很多其他民族、地区和国家。

最古老的蒙古族长调(松原非遗撷珍蒙古族长调)(1)

长调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以特有的语言述说着民族的历史,演绎着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因此,蒙古族长调民歌更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鲜明特征。

蒙古族长调民歌受不同地区习俗、语言、语音、方言的影响,在演唱技巧、意味等方面各具地方特色,甚至记录曲调的风格也有所不同。通常,蒙古族长调民歌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郭尔罗斯草原的长调民歌以抒情为主。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现在,人们将蒙古族长调“诺古拉”分为“好来诺古拉”(嗓子曲折音),“腭柔诺古拉” (下颌曲折音或重音),“膛耐诺古拉”(腭部曲折音)三大类。蒙古族长调的唱法、技巧、修饰手段很多,最具风格特色的演唱技巧是称为“诺古拉”的颤音,是长调的华彩部分,“诺古拉”意为“折”,即弯、曲的意思,诺古拉的唱法有许多种,既有柔美如丝般的折音,又有如颠起的马步一般爽脆的折音,这些微妙的变化和处理,在曲谱上很难体现出来。其中,“额格希格诺古拉”(优美曲折音)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最具代表性。

蒙古族长调

最古老的蒙古族长调(松原非遗撷珍蒙古族长调)(2)

长调还有:舒日古拉呼(假声唱)、柴如拉呼(真声唱)、图日力格(长调中女声伴唱法)、膛耐诺古拉(跨部曲折音)、胯柔诺古拉(劾部曲折音)等等。衬词主要有“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因此,蒙古族长调并不是没有章法可循的艺术,而是一种具有高超大型演唱技巧的传统艺术。

其艺术特征首先表现在旋律悠长、宽广,声调变化多样,音域宽广,创作形式自由,悠长宛转的旋律包含多种节奏性很强的变化。其次,长调歌词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对草原和骏马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季节变化、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还有婚礼歌、宴歌。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长调都表达了一种延伸的时空感,这种感觉源于广袤、开阔的大草原,因此,我们认为长调与草原浑然一体。最后,长调具有灵活多变、个性鲜明的特点。因为长调的演唱是自由的、即兴的,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演唱时却有不同的演绎。

自古以来,草原就是产生游牧文化现象的土壤。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守护者、继承者和发展者,更是创造者、承载者。蒙古族民歌中,与“长调”音乐特点相对应的是“短调”。

短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蒙古族先民走出森林到达蒙古高原后,在牧区和农区都产生了短调民歌,并以其轻快活泼、节奏鲜明的特点很快在民间流传。郭尔罗斯地区的民歌大多是短调民歌,现在流传的大量作品,多数产生于清代中晚期。特别是近百年来,成为蒙古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区重要的音乐体裁。

蒙古族短调——(摄影:罗立群)

最古老的蒙古族长调(松原非遗撷珍蒙古族长调)(3)

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都统称为短调民歌。短调民歌曲调短小、节奏较快。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除大量上下句乐段结构之外,也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乐句所构成的复杂曲式。歌词多为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蒙古族群众在演唱短调民歌时,时常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短调的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繁多的曲目。郭尔罗斯优秀的短调民歌有《波如来》《高小姐》《龙梅》《金珠尔》《官布哥哥》等。还有很多长篇叙事民歌,如著名的郭尔罗斯民歌《陶克陶胡》《陶宁和》等,这些民歌叙述了英雄们为了保护家乡的牧场、维护牧人的利益而勇敢抗争,与封建王公和反动军阀展开斗争的故事。

在郭尔罗斯民歌当中短调甚多。这是郭尔罗斯蒙古族从游牧到定居,从毡房到土木房,随着自然环境、人员结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所致。2009年10月,经过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核和媒体公示后,乌日娜、水格特、赛罕三人被确定为该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以别具一格的鲜明特征闻名于世,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蒙古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具鲜明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尤其是悠扬、舒展、辽阔的长调有力度、有层次、有秩序,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蒙古族民歌的长调、短调都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如今,蒙古族长调、短调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风格,风靡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被誉为蒙古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瑰宝”,成为世界音乐之林中的奇葩。

最古老的蒙古族长调(松原非遗撷珍蒙古族长调)(4)

郭尔罗斯蒙古族长调、短调,在整个郭尔罗斯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古老郭尔罗斯艺术和优秀民间文化的遗存,其重要价值首先是体现在民间文学价值方面。郭尔罗斯蒙古族长调、短调是生长于郭尔罗斯蒙古族地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每一首长调、短调都是一首诗,已融入了郭尔罗斯蒙古民族的历史斗争经历、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宗教信仰,并随着世人的传唱和艺人的加工、润饰和提高,成为了艺术精品。因为,郭尔罗斯蒙古族长调、短调,章法严谨,表现手法丰富。为抒发感情需要,善用比光、排比、复唱、衬托等。同时多以对仗的副段体出现,因此,在修辞手法和抒发感情方式上极富民族特点。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不仅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全统一,还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和神韵。发掘、抢救、保护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对于加强郭尔罗斯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蒙古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和传唱,长调、短调得到了世代传唱、流传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优秀的民间艺术也存在着一些濒危状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意识方面,蒙古族长调、短调民歌是极其宝贵而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至今还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保护机制,也没有系统地盘点过长调流派的“底数” ,应该尽快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研究和保护,改变口头传承的历史。

其次是理论创作方面,缺乏全面深入的民歌理论、演唱技巧和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探讨,从事长调艺术研究的理论人才更是一直空缺。

还有文化底蕴方面,演唱长调、短调的人越来越少,原生态的文化土壤在退化。传统民歌得以产生的根和土壤正在消失。

最后是创作源泉及传承方面,社会的变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给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民族文化带来严峻的考验。艺术来自于生活,反映于生活。不同的时代背景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我们要抢救性地挖掘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完整地保留好先人创造的文化,并不断创新、弘扬发展,是当前任重而道远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来源:松原市群众艺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