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非|遗

亲爱的小伙伴们

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说话

你觉得它会说些什么呢?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

今天,就和小游一起

聆听汉中非遗的心声

汉中藤编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2)

“我”与汉中大山里的藤条是多年老友

它(藤条)生长在山野之间,看尽自然风光

“我”诞生于双手之间,感受着指尖温度

当它被采摘,在手艺人的手中飞舞

舞终,“我”便和它欣然相见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3)

“我”,就是汉中藤编

“我”所说的藤条

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

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

“我”制作流程繁杂、工艺精巧,品种多样

现已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4)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5)

绿色环保、雅致简朴

是“我”常能听到的赞美之词

但“我”最引以为傲的是编织的技艺

一道道繁杂的工艺

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

在“我”美丽的外表下

饱含着坚守和匠心

汉调桄桄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6)

每当进行展演时

舞台上的聚光灯汇聚在“我”身上

独特的曲调萦绕耳畔,回荡在堂内

“我”在万众瞩目中开嗓

灯光因“我”而绚烂

曲调因“我”而高昂

“我”就是这台上的主角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7)

“我”,就是汉调桄桄

别名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

由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

与汉中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

从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

2006年5月20日

“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8)

“我”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

又有陕南地方音乐的优雅柔和

在一次次的掌声雷动中

在一声声的呐喊叫好声中

“我”身着美丽的戏服

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华丽绽放

洋县悬台社火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9)

在人群中,“我”往往是站的最高的

入眼的景色也颇多

同时“我”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在精致的服饰和道具的装饰下

在人群的注视中、欢呼声中

每一次“我”都是隆重登场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0)

“我”,就是洋县悬台社火

具有五六层梁架,12米左右的高度

高悬、惊险、巧妙、奇绝

数十人手抬肩扛的多层悬台社火威武雄壮

彰显了深厚的凝聚力和协作团结的精神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1)

在人群的簇拥中

“我”享受着这如潮水般的欢呼

“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

奉献出一场场精彩巡展

宁强羌族刺绣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2)

“我”与女性朋友们最为亲近

若把“我”比作女孩

那“我”一定是人群中

最美丽、最瞩目的那个姑娘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3)

“我”,就是宁强羌族刺绣

宁强当地妇女善于运针走线、挑花刺绣

制作出的绣品色彩鲜艳、精美绝伦

“我”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

已成为内涵丰富、针法独到的民间工艺体系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4)

“我”不仅是针法与绣法的完美结合

“我”的脉络里更是倾注了心血与爱意

当线在手中缠绕、针在手里回环

绣娘们带着专注的眼神和精湛的手法

成就了“我”独特的美

“我”将继续前行,世代传承

镇巴民歌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5)

当大家看到“我”时

“我”也许是站在舞台上高歌

也许是在田间地头吟唱

“我”洒脱自然的性格深受大家喜爱

人们喜“我”的朴实,也爱“我”动听的旋律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6)

“我”,就是镇巴民歌

陕南地方音乐的杰出代表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7)

“我”历史悠久

是数千年来镇巴人民创作积累的财富

“我”风格多变,时而高亢有力、震撼人心

时而柔情似水、气质优雅

汉中人常用的工艺(这些出自汉中的)(18)

“我”承载着风俗礼仪

走过四季轮转、走过时间长河

一次又一次见证着人文历史的变迁

“我”想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一路高歌

每一项非遗都汇聚着时间的印记

拥有独属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与气息

怀揣热忱的走进、保护、传承它们

让汉中非遗项目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