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1)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家暴男”让人恨之入骨;《天下无贼》中的娘娘腔火车打劫者令观众哭笑不得;《非诚勿扰》中的建国改名茉莉后妩媚流转;话剧《茶馆》中的松二爷,看得人泪湿衣襟……

这些灵动的、令观众“以幻为真”的角色都是冯远征出演的,作为最初的“人艺85班五虎将之一”,现在的“人艺演员队队长”,冯远征已然是中国表演界的中流砥柱,宜古宜今亦正亦邪,什么角色都可以胜任。

老戏骨冯远征本来是一名颇有天赋的跳伞运动员,谁知道从蓝天转战舞台后,却也参透了表演的奥秘,从此再无疆界可以限制他去诠释人生百态。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2)

四年跳伞经历帮助解放天性

冯远征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演员,现在遇到他的中学老师,聊起来都说不能想象冯远征会去当演员,因为他上学时属于不爱说话的孩子。

1976年中国体育开始复苏,运动队到冯远征的学校去挑人,同学们在学校的操场上做身体协调测验,有的人不想去就说自己转晕了或是跑不动,实诚的冯远征做得特别认真,结果就是,虽然瘦弱,但被认为协调性不错,被招去了练习跳伞,练着练着,冯远征就爱上了这项运动,甚至他在1981年都放弃了高考,“因为我自信参加完8月的比赛就能进专业队了,但是,比赛完教练说没有机会了,直到前几年我去参加航校校庆才知道其实当时我是进入了专业队名单的,不知道未被选上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原本成绩足够考上大学的冯远征,高中毕业后只能去拉链厂工作,当时厂里有个同事想学表演,就拉着他做伴,在学习朗诵声乐的过程中,冯远征喜欢上了表演。1984年冯远征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在考场上被张暖忻导演挑去演了《青春祭》,回来后却被告知因为形象不佳没能考上电影学院。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3)

第二年人艺招生,冯远征和后来同样是人艺85班五虎之一的高冬平先一起考了中戏,又去了考人艺,因为人艺是提前发录取通知书,两人就一起选择了人艺。

就这样, 冯远征成为北京人艺的演员,让他没想到的是四年的跳伞经历对他的表演帮助极大:因为跳伞对他而言一个解放天性的过程,跳伞必须调节自己的心理,在空中做出准确的判断,还会和队员一起打打闹闹,甚至在空中还会搞一些恶作剧,习惯了飘荡云天的冯远征早已经真正地打开自己。

而解放天性,显然是一个戏骨必备的素质。

没打过老婆,打过妇女热线

提冯远征的戏,就必须要提那部给很多人留下心理阴影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剧在2002年播出后火爆一时,冯远征也因此成名,当然以“恶名”为主,走在街上没少被骂,甚至不少朋友都怀疑,冯远征是不是有生活经验,否则怎么演得那么逼真?

被问多了,冯远征也是无奈,“我没打过老婆,只打过妇女热线。”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4)

2001年拍摄这部电视剧时远没有现在网络发达,冯远征就打妇女热线咨询打老婆的事,结果被人家语重心长地开导、教育,“给我讲案例,告诉我打老婆怎么不好。我才知道,原来中国有那么多家庭暴力。安嘉和是个博士,高级知识分子,我开始不相信高级知识分子会那样打老婆,后来通过案例我才相信,包括现在也是,大专以上学历实施暴力概率要高于普通人,因为压力太大了。”

其实,冯远征没有完整看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剧,因为他不愿意看,“有段时间法制节目只要做家庭暴力,就把我请去,放那几个片段让我看。我第一次看到片段的时候,眼泪都要出来了,我觉得这人太狠了,梅湘南太惨了。看多了我就分析自己的表演,我觉得当时的功课做得还是对的。”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5)

表演者怎么去寻找人物的种子?冯远征的办法是观察生活:

“演员怎样诠释自己的角色,和自身素质有关。我在家最爱看法制节目,里面很多案例,我经常跟我爱人说,你看,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我们演的话绝对不是这样。下次我要是演类似角色的话,我一定按这个方式去演绎,不再按照常规。所以一个演员必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去体验这些,才能够把生活演得更加鲜活。”

体验不到怎么办?需要悟性需要想象

冯远征认为表演与观众的沟通,其实是灵魂层面的,而不是肢体语言。有的演员演戏的时候,说的是台词,学会的是表象的东西,失去的是内在的表达。

一个演员在寻找自己的角色时,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悟性,需要理由。

《茶馆》里冯远征饰演松二爷,此前黄宗洛老师演的松二爷已成经典,就算是”照猫画虎“去学习,冯远征也还要给自己找些演松二爷的心理依据。

“比如,松二爷是蹭着地走,为什么呢?符合这个人物小心翼翼的特点。此外,我从生理上给他找了一个理由,他平足,他不能大步。

第二幕演他老了的时候,我十个脚趾都是蜷起来的。这是观众看不见的,我给人物从生理上找的一个铺垫。所以,人物的形态也好走路也好,都完全是靠我脚的控制。

这就是我在创作过程中的办法,不是所有东西都要体验才可以,有些东西你体验不到,怎么办?一个就是想象力,还有就是寻找,寻找能够感受到的东西。舞台上,演员如何把最好的表演传递给观众是最重要的,观众用心去感受我们的表演,之后再去思考,这才是对的。”

《天下无贼》《非诚勿扰》虽然只一场戏,却让观众记一辈子

冯远征在《非诚勿扰》里演的爱茉莉简直是绝了,化妆、服装、眉眼的流动,一颦一笑都成为经典,仅凭这一场戏,就将这个角色塑造得让人过目不忘。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6)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7)

据说当时这个角色找的是别人扮演,但是导演冯小刚还是决定,必须冯远征来,因为此前冯远征在《天下无贼》里演的说话有些娘娘腔的贼,翘着的兰花指,成为影片的一大笑点,有了这个角色的铺垫,冯远征再演爱茉莉就是轻车熟路。

说起《天下无贼》里的那个翘兰花指,冯远征曾经透露是受了范伟的影响,他和范伟去试戏时,冯小刚对他们说这段可能不一定会剪进片子里,虽然有可能是白演,冯远征和范伟还是认真演了起来,两人的台词一说完,群众演员都捧腹大笑,这一下,范伟的情绪上来了,真拍时,立刻多了结巴的“打打打劫的”,冯远征一看,这哪行,范伟演得这么好,自己怎么办?于是,就伸起了兰花指。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8)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9)

而《非诚勿扰》里的爱茉莉,对冯远征也没有太大难度,妆一化好,瞬间入戏,几个角色演下来,好多“非典型”的角色都要找冯远征演,但对于类似的角色,冯远征都推掉了,“不想重复”。

没错 ,冯远征是个不演重复角色的戏骨。

在冯远征看来,表演为什么叫做表演?表是什么?表达,表现,表面,它是外在,在表述,观众通过演员外在的东西,感受人物的内心,感受演员要表达的内容;演在后,演绎,是把内在的东西通过表象演化出来:

“演员演戏应该由内而外,把我知道的台词、剧本,人物内心的东西通过表象的东西传递给观众,观众才能读懂你要告诉的是什么。而观众看表演,是通过演员外化的,语言、形体、服装等,看到内容和内心的想法。所以,观众看戏是由外而内感受内容,而演员是由内而外。”

中国现在的表演教学处于“大哥大”时代

冯远征在教表演的时候常举一个例子,他说中国现在的表演,尤其是教学,是处于大哥大时代。

“大哥大,有天线、手机壳、各种按键,非常复杂,但功能单一;而平板手机只有机身、屏幕、摄像头,但是功能非常强大。我们现在的表演教学就处于大哥大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表演初期有很多练习,无实物动作练习,注意力集中练习,模仿动物练习,解放天性练习。这么多基本的练习,在一个演员训练时,一个练习可能要做半个月。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做完之后,再让他上台他不会了,因为老师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把零件组装起来,我们会做很多精美的零件,但组装不会。所以演员在上台之前,会想,我要放松,我要注意力集中,我要解放天性,结果却是戏不会演了。”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10)

很多演员在说自己多么敬业时,常说自己在准备前写了多少人物小传,冯远征直言不讳地说这容易把自己引入歧途:

“我自己在家读剧本,读完就为这个人设计了无数情节,但是,当我在排练厅排的时候,对戏的时候,我发现人物跟我在家闭门造车想的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对演员的错误要求就是写人物小传,这会给这个角色设置人生历程,而舞台上呈现的是即时的,排练就是寻找和修正,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写人物小传不仅没用,反而阻碍对角色的评判。所以,我现在基本不鼓励年轻演员写人物小传,我说你可以写,演出结束你再写,写人物总结。

比如安嘉和,我曾经拍到一段时突然明白安嘉和为什么打老婆,这个种子一直支撑我演完。之所以今天呈现得还算完美,这个种子非常重要。它不是我在一开始种下的,而是我在拍摄过程中悟到的。安嘉和为什么要打老婆?除了对梅湘南的爱以外,更重要的是恨,他不相信异性。这种不相信是从他小时候来的,他小时候最相信的异性是妈妈,但是当妈妈让他失望的时候,他还能爱得起来吗?

我就给安嘉和设定了,‘小时候父亲不在了,我和弟弟妈妈相依为命,我觉得世界上妈妈最爱我,我也最爱她,她的心中只有我和弟弟,但是一天放学早了突然回家,看到另一个男人和妈妈在一起,内心就觉得自己的爱被夺走了,觉得妈妈说的相依为命全都破碎了,从那时起开始不相信异性。’这颗种子很小,但足以支撑我完成这个角色。”

表演没有对和错,只有准确和不准确之分

冯远征还举例说他24岁时演一个40多岁的人,有段台词特别好,他看出了十种意思,但是怎么演导演都说不对。

后来,冯远征就去找班主任林连昆老师,“我说我看出了十种意思,但是我演不出十种意思怎么办,老师让我说说看,我就说了十种意思。老师说:“你说的都挺有道理的,但是你要让我演,我也演不出十种意思,你为什么要演十种意思呢?你能看出一千种意思,难道都演出来吗?你只演核心思想就行了。人物所有的行为逻辑和依据,前史,剧本里都有交代,你仔细看看别人的台词别人的戏,你就知道自己怎么演了。表演有各种方法,但观众看到的只有一种。”

冯远征的信息 戏骨冯远征(11)

所以,在冯远征看来,表演没有对和错,表演只有准确不准确之分:

“你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千万不要看别人都那样感受,你就也那样感受。所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用一个脑子对付一千或者一亿个观众时,我们根本对付不过来,我们只能认准心中的那个角色,最后得到大家的认同度如果高,就算是一个演得准确的演员。”

作为戏骨的冯远征,不但自己演得好,更难得的是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理论,听他一席话,再对照他的表演,仿佛就是在阅读一本鲜活的教科书,让人看出了太有“意思”。 (冯远征人物摄影为王晓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