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廉克飞


星爷的电影只要提起"金牌龙套",我相信,每个粉丝心目中一定浮现出下面几个人:胡子拉碴的如花李健仁、猩红大嘴的石榴姐苑琼丹、豹头环眼的豹子头徐锦江、婆婆妈妈的唐僧罗家英………这些人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大放异彩,可以说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不仅是星爷一己之力,如果没有了这些出彩的"龙套演员",星爷的电影或许没有这么光彩夺目,所以他们被称为"金牌龙套"。

其实在在我们小学和初中课本里面文也隐藏了许多了"龙套演员",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龙套的"前世今生",他们像雾像雨又像风,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揭开这些"龙套演员"谜一般的身份。

元二:一生情,一杯酒

教科书上面的名人的真面目(必背课文里名人身边的配角们真实身份是什么)(1)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篇,收录到初中课本上了,其实从幼儿园的小孩就开始背诵了。元二,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称谓,可是他原名究竟是什么,我相信可能没人知道,"二"在这里显然是兄弟排行,他其实名字叫做元常,是王维的一个好朋友,至于为什么去安西,安西其实就是现在的新疆。一个人孤零零地去这么偏远的地方,后世流传两种说法:

一、是去服劳役。可能因为犯罪了被发配到新疆去,至于犯的什么罪这就不得而知了。

二、元二是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不知道为什么,后世流传的记载里竟然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身份:一个是罪犯,一个是官员。而且很可惜的是,元二这个人的再也无其他来史料来佐证。但是我根据诗歌本身内容和意境揣测,我倾向于元二是去赴任。原因很简单,只因为题目中的一个"使"字,"使"应该是出使、出任之意。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虽然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是此诗大约写在安史之乱之后,作者不能不考虑战争暴乱对元二的影响,此去边疆生死未卜,不知何时相见,且朋友此去孑然一身、形影相吊,什么都别说了,朋友还是尽了杯中酒吧。

周华健的歌曲《朋友》里面这几句歌词或许是对此做的最好诠释: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

还有痛

还要走

还有我


汪伦:你这个大骗子!

教科书上面的名人的真面目(必背课文里名人身边的配角们真实身份是什么)(2)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首《赠汪伦》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千古流传,虽然李白将汪伦情谊比作桃花潭水一般深,但俩人相交之初,汪伦确是实实在在的骗了李白一把。

唐朝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旅居安徽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消息让当时的李白的粉丝汪伦知道了,在当时信息如此闭塞的情况下,汪伦竟然第一时间李白的行踪,可见他是一个"铁粉",也可见当时就有"狗仔队",不然消息怎么走漏了。

汪伦当时身居安徽泾县,他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汪伦真是摸准了李白的命脉,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当然是屁颠屁颠的来了。这如同晋朝的道士为求王羲之一幅字,而以白鹅诱之。

可是李白来到之后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李白不解,问其故。

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汪伦玩的是文字游戏,一个以文字为生的诗人竟然被一个无名小辈给骗了,但是李白的性格是豪迈不羁的,只要让他玩高兴了,他是不在意的,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

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落红成雨,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临别时又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缎。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并又挑来两坛酒赠于李白。

根据《黄山区志》的记载,汪伦就是太平县(现黄山区)人。这是根据桐城多家汪氏家谱记载而得出的。汪伦早在40世祖时就居住在太平县大庙汪村,汪华后裔从40世祖汪叔举就始居于太平县大庙汪村。

董庭兰,朋友相聚无酒钱——好尴尬

董庭兰是谁?这个"龙套"演员好像没有听说过,但是我告诉你他排行你就知道了,他在兄弟之中行大,所以又被称为"董大"。

教科书上面的名人的真面目(必背课文里名人身边的配角们真实身份是什么)(3)

高适在诗里这样写: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题目就是《别董大》,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的催人奋进、豪迈大气。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这首诗其实是组诗,还有第二首诗是这样写的。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在这里说他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可是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为什么董大的生活这么凄惨,连喝酒的钱都没有?

董庭兰的职业其实是个音乐家,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善吹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七弦琴。当时琴界盛行沈家声和祝家声,他向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了这两家的声调,并把其技长的《胡笳》曲整理为琴谱。几十年之后,董庭兰的名声和影响,已经超过并取代了沈、祝两家。

他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几年之后就渐受人注意了。他多写边塞战场上的情形和景象。在战争的场面下,同时又顾到征夫的疾苦,少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风格里,还能呈现哀怨之音,令人读了,觉得悠长有味。董庭兰一生清贫,不仅高适的诗中描写他穷得连酒钱都付不出。薛易简也在诗中说:"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可见,他的生活颇为清苦。而且由于他曾一度做过宰相房琯的门客,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著名诗人杜甫说:"庭兰游琯门下有日,贫病之老,依倚为非。"《新唐书·房琯传》中甚至说董庭兰仗势"数招赂谢",房琯为替他申辩,因而被"罢为太子少师"。这一说法很值得怀疑,有可能出自房琯政敌的恶意诽谤。他如果真的纳赂,是不会如此贫困的。房琯以宰相之尊,也不致为了一个门客而罢官。

当房琯被贬谪之后,作为门客的董大也离开了长安,是年,与高适在今河南相遇,短暂的相聚,当时高适也是穷困潦倒,两个天涯沦落之、同病相怜之人肯定有无数的话语倾诉。相聚苦短,离别在即,于是高适写下了《别董大》,一首诗占据了唐诗中的重要席位,董大也被后世熟知。

初中课上上最牛的诗,没有之一——二十八个字的一首绝句,捧红了三个人。

下面要谈的这首诗歌,我觉的是最牛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却捧红了三个历史人物,而且经久不衰,秒杀一切。它就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教科书上面的名人的真面目(必背课文里名人身边的配角们真实身份是什么)(4)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题目中出现的这位"龟年"兄。

李龟年:我的外号不是王八。

很多人都会说,为什么李龟年的起这么难听的名字?

其实历史上以"龟"字入名的人有很多,比如汉代有幽州刺史叫朱龟的,唐代贞观年间嗣楚王叫李灵龟,还有一个大文豪,名字叫陆龟蒙。不但起名用"龟"字,北魏孝明帝甚至还用"神龟"来当作国家的年号。

在古人眼里,龟是人与天神之间联系的中介,通过它可以领会神的意志,崇拜龟可以获得神的保佑。而且"河洛图"在龟背上,占卜吉凶看龟甲裂纹,人对龟的神秘、敬畏之感因而又增一层。所以龟是灵物,会带来吉祥,多和龟联系联系能沾点喜气。

《述异记》载:"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一万年曰灵龟"。龟长寿的特点是其荣登中国四灵之一。《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龙龟,谓之四灵"。

李龟年说:听听俺这个吉祥如意的名字,龟年,多有文化内涵,你们现代人起名太low了,就会叫做什么虎,什么龙。

其实不光李龟年本人名字有特点,追求长寿,他还有两个兄弟名字也是十分有特色:李彭年、李鹤年。李彭年当然是追求彭祖之寿,李鹤年也有寓意鹤龄之命,

兄弟三人都有文艺天份,李彭年善舞,李龟年、李鹤年则善歌,李龟年还擅吹筚篥(bì lì),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他们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由于他们演艺精湛,王公贵人经常请他们去演唱,每次得到的赏赐都成千上万。他 们在东都洛阳建造宅第,其规模甚至超过了公侯府第。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杜甫写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写于此时。

李龟年后来流落到湖南湘潭,在湘中采访使举办的宴会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

这首歌曲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但此时玄宗已是风烛残年。李龟年唱完这首歌曲,忽然觉得心头剧痛、头昏眼花,不禁昏倒在地。四天以后他才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对家人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二位妃子令我教他们的侍女兰苕唱祓禊歌(一种超度亡灵的歌),教了四天,他们就让我回来了。"于是,有好事者就在李龟年昏倒的地方建了一座"二妃庙"以示纪念。

这位唐朝著名的音乐家最终在怀念故土的情思中郁郁而终,这位忠实于唐王朝的乐工,自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思想的束缚,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和唐明皇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都是真正的音乐家,是"知音"。

岐王,冬天不用火炉,把手竟然伸进美女的怀中里取暖。(宅男们的理想生活)

岐王,中国古代王爵称呼之一,中国历史上一共有14位岐王,其中李氏4人,王氏一人,赵氏3人,耶律氏1人,元蒙古族4人,朱氏1人。

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为"岐王"的人便是这位"岐王",他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原名李隆范,后来为避讳,避李隆基的名讳,改名为李范。

此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也是一位文艺青年,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好学工书,爱儒士,聚书、画,皆世所珍,所以与李龟年关系很好。

有一次,李范邀请李龟年来家里举办一个party,客人到达之后,家伎们开始演奏音乐,乐声刚起,李龟年立即说:"这是秦音的慢板。"隔了一会儿,他又说:"现在正演奏楚音的流水板。"懂得音乐的歧王李范在一旁点头称是。

音乐结束后,歧王为了表示对李龟年的敬重,特地赠以"破红绡、蟾酥纱"这样一些珍贵的丝织品。李龟年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他放下这些东西,径自掀起隔开宾客与乐人的帷幕,把擅长弹奏秦音的乐人沈妍手中的琵琶拿了过来,尽情地拨弄起来,像这种越礼行为岐王李范也不会怪罪他,可见歧王向来对音乐家是十分尊重的。

当然李范除了文艺青年的一面,同时也是一位2B青年。

岐王府上每年冬天时从不烧火炉,手冷的时候李范也不去烤火,而是叫来年轻美貌的家姬,把手伸进她们的怀里贴身取暖,而且还起了一个特别文雅的名字,美其名曰"香肌暖手"。难道改个名字就能改变这种流氓的行为了,就像理发店改成"美容院"还是理发,按摩店改成"理疗中心"仍旧是按摩。其实这种耍流氓的行为不仅仅是李范独家发明,当时的贵族社会都有这种爱好。

当时有个申王李撝,还发明"妓围取暖"法:"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让众多年轻美女围坐在他四周御寒,绝了,大概也只有贵族能想得出。

连当时的皇帝都有这种癖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年冬天正是大寒时节,李隆基找李白到其便殿撰诏诰,但笔冻起来写不了,李隆基一下子喊来自己后宫十个嫔妃侍候李白左右,叫她每人用香嘴呼热气将毛笔解冻,历史上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美人呵笔",这些美人估计是没吃蒜,要不然李白得熏死。

崔九:哥哥的死换来我的优渥的生活。

"崔九堂前几度闻。"崔九和元二一样,都是按照兄弟排行二出名的人物,他的本名崔涤。

按照"九"去推测,他至少有八个哥哥。可是史书上只留有他两个哥哥的记载,原因有三个:

一、八个兄弟中只活下来他们弟兄三个人。

二、弟兄八个人之中只有他们三个人能做在朝为官,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多事官员,而且是位置较高的官员。

三、他们这个排行是在大家族中的排序。古人是不分家的,所以无论是弟兄排序还是姐妹排序,都是放在大家族中进行的,比如你看《红楼梦》中贾府"四春"排序。

崔九的两个哥哥一个叫崔液,一个叫崔湜。

崔液这个人头脑思维机敏,"善谐谑",估计是个东方朔式的人物。所以深的唐玄宗的喜爱,于唐玄宗交往甚密。

崔湜这个人更厉害,担任宰相时,年仅三十八岁。可谓是青年才俊,堪比现代的上海市二十九岁市委副书记。

他曾在傍晚出端午门,下天津桥,赋诗道:"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张说叹道:"这般文采地位,我还可以追得上他,可是像他这般年纪便有如此成就,我就比不上了。"

既然是青年才俊,难免轻狂,他经常自比王谢,每次兄弟们饮宴之时,崔湜都自比东晋时的王谢贵族,常道:"我们崔家出身高贵,官职显要,都属一流。大丈夫应该掌权治人,岂能默默地受制于人。"

崔九性格中也有傲慢轻狂的因素,或许是受了他哥哥影响。他出入禁中,与诸王侍宴不让席,甚至坐在在宁王之上,宁王何许人也?,唐睿宗李旦长子,本名李成器,李旦登基后为太子,但其弟弟李隆基因为政变帮其父李旦夺权,功劳及声望很大,于是李宪把太子位让给了李隆基,封宁王。善音律。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封为让皇帝。

虽是傲慢,但是崔九很受唐玄宗喜爱,除了崔九本人的才能外,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爱屋及乌", 崔湜心高气傲,后来归附太平公主,结果最后因连坐被诛杀。在他死后,玄宗尝思之,"故待涤逾厚",应该说是崔九沾了他哥哥的光,有替代品的嫌疑。就如同当年汉武帝在李夫人死后思念甚重,所以把"爱"都转移到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身上,虽然李广利打了败仗,依然加封他为大将军。

关于崔九的史料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少,这或许正是"龙套演员"的悲哀,即使做到了"金牌龙套"级别,充其量还是"龙套",最后只是混了一个脸熟。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人能在这么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笔,也算是一种幸运,如果没有这些优秀的主角,他们的名字早就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又有几个人能关注到他们呢?

附带一首崔九留存下来的唯一的诗歌:

望韩公堆

韩公堆上望秦川,渺渺关山西接连。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以此来作为对所有"龙套演员"的缅怀吧!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教科书上面的名人的真面目(必背课文里名人身边的配角们真实身份是什么)(5)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