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试阅读长篇历史小说,就选择了这个颇有争议的年代——秦朝,而这套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孙皓晖所著的《大秦帝国》精华版也在一开篇就吸引了我的注意。

秦孝公的崛起靠什么(从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1)

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在河西少梁山,秦魏两国交战,结果两败俱伤:秦国主帅秦献公赢师隰被毒箭所伤,魏国主帅丞相公叔痤被秦军俘获。就在魏国绸缪营救主帅之际,秦军已全部撤回栎阳。

在秦国栎阳宫内,重伤的秦献公赢师隰抓紧时间安排身后事:立次子赢渠梁为太子,密谈激励长子赢虔立下兄弟同心并终身辅助赢渠梁的血誓。安排完国政大事,秦献公便喷出一口鲜血,溘然逝去。

太子赢渠梁随即继位,史称秦孝公,继位后赢渠梁即命上大夫甘龙主理国政,将兄长赢虔升至左庶长,总领秦国兵马。由上大夫甘龙、长史公孙贾,合署主持公父国丧大礼。

安顿好朝臣国人,赢渠梁又马不停蹄来到骊山军营,与魏国丞相公叔痤进行密谈,不仅只字不提杀父之仇,而且还愿意以让出函谷关为代价,换取两国间暂时的和平相处。

三日后,秦孝公又以护送魏王特使的礼仪送走了公叔痤,随后秦孝公又陷入不安当中:魏国是否愿意接受自己的提议?而自己又该如何跟朝中大臣和秦国百姓交待。

对于第一个问题,赢渠梁并不是太过担忧,因为函谷关是三秦大地和东方最为重要的分界点,对于秦魏两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再加上公叔痤本就是魏国主和一派,更容易被说服。

赢渠梁更担心的是第二个问题,因为秦献公刚刚在与魏国对战中过世,此时与魏国谈和无疑让很多秦国大臣尤其是左庶长赢虔心理上难以接受。而函谷关一向被认为是秦国的国命之门,一旦丢失,秦人就如同袒露胸口迎着敌人的长矛利剑,举国难以安稳。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说,函谷关位处黄河骤然东折后的南岸,东起崤山,西至潼水渡口,莽莽苍苍长约一百余里。峡谷两岸高峰绝谷,峻阪迂回,一条大道在谷底蜿蜒曲折,是山东——崤山以东通往关中的唯一通道,因其纵深有如长匣——函,时人称为函谷。

在当时,主要的军队组成是步兵和车兵,车兵的行进速度快,攻击力强,但是对于交通有很高的要求:道路不能太过于狭窄,否则行动迟缓很容易被伏击。

函谷关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地形,只需要秦国派遣少量的军队驻防,以弓箭袭击就能造成敌军的大量伤亡。再将主力军队趁敌人失败时期出击,就可以重创敌军。

不过秦国的敌人主要就是函谷关以东的诸侯国,这也是函谷关的最大价值。没有人可以绕过函谷关进攻秦国本土,也没有人可以回避掉函谷关的险峻。所以,函谷关的地位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其次,从心理上来讲,函谷关甚至可以称为秦国的生命线,是公父赢师隰率秦人欲血疆场夺回来的,它既是秦国固守关中的根基,也是秦国向东扩张的出发地,同时还是都城咸阳的东大门,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对秦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既然函谷关对秦国有着如此重要的军事意义,那么赢渠梁为什么还要用函谷关来跟杀夫仇人魏国丞相公叔痤谈判呢?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秦献公刚刚过世,秦孝公是新君继位,兵马大权又都掌握在兄长赢虔手中,此时如果重用军队去打仗,无疑是给了赢虔树立威信,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容易让赢虔功高盖主,从而不服秦孝公管制,引起内乱,给外敌入侵留下隐患。所以为了稳固内政,秦孝公必须与魏国谈和,而谈判对象公叔痤正是主张和谈一方。

再来看,魏国与秦国的连年战争本就是秦献公一手发起,原本魏国的劲敌是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但因为常年与秦国纠缠,不能脱身,本已经让魏国很是头疼,如今献公过世,新君主政,又愿意主动提出休战,本就顺应天意,再加上函谷关对于秦国很重要,对于魏国来说同样是其期待已久的领地,魏国在这样一个天大利益的诱惑下,自然是很难拒绝秦国的谈判诚意。

第二点,虽然秦人骁勇善战,但因为连年战争再加上新君继位,此时的秦国在七国当中正是最小最弱最乱之时,其余六国已然开始密谋如何瓜分秦国,一旦结成联盟,秦国将不堪一击。

所以只能通过单独谈判,并且许以重利,才能达到瓦解六国联盟的合约,毕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只有给出足够的利益,才能让其见利忘义,为秦国换回一点修养生息的时间。

经过综合考虑,年轻的秦国国君不得不忍痛割爱,愿意让出函谷关给魏国,而这一决定让身为俘虏的魏国丞相公叔痤也是大为吃惊:“秦公不记杀父之仇?”“父仇为私,和战为公。若非真心,甘受上天惩罚。”

短短几句话,让公叔痤暗自赞赏。一句公私分明已将大局料理清白,可真正能够完全放下并且做到的又能有几人?

纵观古今,成大事者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此时的隐忍是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一丝休养生息的时间,不为图一时之快,让自己的国家彻底走向灭亡。

老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日后重整山河必将强势回归,那时才是真正的胜利,而这也正是身为君主的胸怀与格局。这也是我在看了《大秦帝国》精华版楔子篇后所学到的第一个人生经验:不被眼前得失迷了眼睛,着眼未来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

秦孝公的崛起靠什么(从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