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一幅《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呈现了北宋东京清明时节的热闹景象,对东京市民的生活点滴进行了生动详实的描绘。后人视之,无不对东京的烟柳繁华心生向往。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1)

可是东京城真的如图中所画,处处祥和吗?

至少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在北宋东京城中,曾经出过一位为祸一方的“花花太岁”高衙内,正是他的胡作非为导致林冲被逼上梁山。连禁军教头都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那东京内城内的普通百姓,岂不是都要提心吊胆过日子?

当然,《水浒传》只是一部后人撰写的小说,其中情节与真实历史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那么生活在北宋东京城中的普通百姓到底有多少安全感呢?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2)

简而言之,北宋的东京城中暗流涌动,乱象频出,治安压力极大。但总体上来看东京绝对是当时全国最有安全感的城市,没有之一。

关于东京之乱,古籍多有记载。比如开宝年间:“捕获京师诸坊无赖恶少及亡命军人为盗,并尝停止三百六十七人……尤恶二十一人弃市,余决杖配流”,淳化年间,东京城中“无赖辈相聚蒲博,开柜坊……销铸铜钱为器用杂物,令开封府戒坊市,谨捕之,犯者斩。

最可怕的地方位于城边的众多沟渠之中,《老学庵笔记》记载:“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天尤洞’。甚者盗匿妇人,又谓之‘鬼樊楼’。国初至兵兴,常有之。”

景祐年间,对于这些藏匿的沟渠中的亡命之徒,开封府进行了专项打击,并且取得了一定战果,比如“捕得逃卒张兴等”。但这种运动式的打击显然治标不治本,无法根治东京城内的治安乱象。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3)

那么,东京城中乱从何来呢?

人口多,居民结构复杂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4)

东京城内各色人等不计其数,各类史料对此记载:“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京师帝居,天下辐凑,人物之众,车甲之饶,不知几百万数”、“国家太平日久,生齿增息,京师至三百万家。盗贼狱讼,文移簙籍,十倍于初”。

虽然没有一个权威准确的官方统计数字,但“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的总体状况是确凿无疑的。

同时,东京城中居民的职业和身份也十分复杂。皇室宗亲、一众宦官大臣自不用说,此外,还有大量禁军、士人、商人、雇工、僧道、工匠、娼妓等各行各业的人群聚居在此,真正称得上是鱼龙混杂。

人口流动频繁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5)

东京城中不仅人口结构复杂,人口流动也十分频繁。

比如东京城内的禁军,他们都有着一定的戍期,期限一到,就要更番迭戍,“仅及三年,已复更戍”。在轮换时,士兵都要携家带口,全家老小一起跟着迁徙。

史载“艺祖养兵止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即使以北宋前期禁军数量较少的时期来统计,十万禁军拖家带口的情况下,那就是至少二三十万的流动人口。

还有到东京出差的地方官员,他们办完公事之后,往往都会超期滞留,办理自己的私事。对此,侍御史梁蒨说道:“伏闻天圣条制……到阙奏事,只得住十日,近年多不遵守,每入奏,妄作名目住滞,或敢面邀圣旨,乞展日限,留身京城干办私事,经营歧路,希望恩泽。

每逢科考,来自全国的士子都会云集东京,他们住在寺院客栈或者内外城的厢坊中,互相走动、拜谒名师。

这些士子虽然不常去东京,但是一去就是成千上万人之众,乌泱泱来乌泱泱去,流动性极大。

此外,还有各地往来的行商、旅客、工匠、流民,他们都是流动性很强的群体。

贫富差距大,贫民多

东京城中的最顶端自然是皇帝,和历朝历代一样,北宋皇宫之内的生活用度规格极高。《鸡肋编》说北宋皇帝“常膳百品”, 就是皇族奢靡生活的一个缩影。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6)

除去皇室宗亲外,东京城内的富裕阶层还有高级将领、官户、胥吏、僧道、商人等等,但这些人毕竟只是少数。在东京城中占据绝大多数的还是小商小贩、小手艺人、乞丐、奴婢等底层人士,他们基数大,收入低,常常在温饱线上挣扎。

欧阳修写道:“臣风闻京城大雪之后,民间饥寒之人甚多,至有子母数口一时冻死者,虽富贵之家往往亦无薪炭,则贫弱之民可知矣。盖京师小民例无蓄积,只是朝夕旋营口食,一日不营求,则顿至乏绝。今大雪已及十日,使市井之民十日不营求,虽中人亦乏绝矣,况小民哉!

也就是说,当时东京城内缺乏足够的中产阶级,所谓的“中人”只要遭遇一场连绵十日的大雪就会陷入困境,抗风险能力极差。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7)

里坊制崩溃

从三国到唐代,城市布局一直以里坊制为主。里坊制是一种把城市像棋盘一样分割开来的布局模式,各坊之间由坊墙隔开。夜间坊门关闭,城内即实行宵禁。民众既然被封闭在一个个坊中,犯罪活动也就减少了。

但是到了宋朝,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以及商业的日渐发达,传统的里坊制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扩展生存空间,东京城中的旧坊墙被拆除,新街市建立起来。人们可以不受坊墙的约束、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娱乐、购物等活动,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但是里坊制崩溃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那就是官府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简单有效地对城市进行管理了。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8)

在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东京城中滋生了大量的无业游民,比如无赖、乞丐、逃兵之流,他们寄生在城中,或盗或骗,成为了东京社会最不安定的因素。

但是天子脚下,岂容乱民滋扰。为了加强对地方治安,特别是东京城的治安管理,宋廷设计了一套严密的防控体系。

“内外相制”的军队布防格局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9)

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在此思想的主导下,宋廷制定了所谓“内外相制”的军队布防格局,核心是保持东京城内外的兵力平衡,实际上就是重内轻外,重京师轻地方

就连著名的“包青天”包拯也说:“所谓京师者,天下之本也,强本者,畿并耳……则天下何患焉?

统治者将东京视为根本,也屯集重兵于此,就保证了东京很难出动摇根本的大乱子。纵有贼寇作乱,也能将之轻易消灭,不足为心腹大患。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10)

募兵制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11)

宋朝实行募兵制,兵源和今天不同,不仅不要求身家清白思想过硬,反而对无赖混混、盗贼强盗乃至罪犯敞开了大门。宋朝统治者的想法是将这些危险分子收为己用,变废为宝。宋人对此做法也十分认同,他们说:“与人为害者募之入军,则乡间静谧”、“今收拾一切强悍无赖游手之徒,养之以为官兵,绝其出没间巷,啸聚作过,扰民之忧”。

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安定地方的有效举措,却也导致了军队难于管理、素质参差不齐。在军队中,这些危险分子并没有得到彻底改造,一旦发生战事,他们仍然会趁机作乱,为非作歹。不过对东京城内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才没空去管军队的事情。能让那些混混流氓从眼前消失,就是极好的事情。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12)

保甲制

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的保甲制度,这是针对“盗贼充斥、劫掠公行”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

保甲制中有一项内容是在保界巡逻预警。巡逻人员一旦发现盗贼,就要迅速击鼓示警,同保人户立刻追捕救应。

发现同保人户有犯罪行为的,其余九户也有义务进行举告,否则将承担知情不报的连带责任。保甲制通过群众的力量来实现“觉察奸伪,止绝寇盗”,很有一点我们今天所说枫桥经验的影子。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发挥出广大群众的力量,那么犯罪分子也就难以遁形了。

严刑峻法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13)

对于种种社会乱象,宋太祖主张“纠之以猛”,试图用严刑峻法来让潜在犯罪分子们心生畏惧,从而安分守己。

例如,对于抢劫犯罪,《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诸强盗, 不得财徒二年, 一尺徒三年, 二匹加一等, 十匹及伤人者绞, 杀人者斩。其持仗者, 虽不得财, 流三千里五匹绞伤人者斩。而《宋刑统》则规定:今后应持杖行劫,不问有赃无赃,并处死。其同行劫贼,内有不持杖者,亦与同罪。从中可以看出,宋朝律法在量刑方面比唐朝重了很多。

此外,宋廷还为强化社会治安而设立了“重法地”之法,将以京畿地区为主的的特定地区划为重法之地。在这些地区,一旦犯下重法规定的罪名,那就要承受比在普通地区犯罪更为严厉的惩罚。以此来加大对特定地区、特定犯罪的打击力度。

由于东京的特殊性,从一开始就是重法的主要适用地区。所以北宋时要在东京犯罪,那将会承受极为严厉的惩罚,这在客观上必然会对那些潜在的犯罪分子起到一定威慑作用。

结语

历史北宋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北宋国都东京的治安状况怎样)(14)

从上面这些举措来看,宋朝对于社会治安、特别是东京的治安十分重视,为保京城平安,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总体来说,这些措施有力保障了东京社会的基本稳定,也为东京的繁荣富庶提供了治安基础。

所以说,东京城中虽然鱼龙混杂、暗流涌动,但毕竟是天子脚下,住在其中的宋朝百姓应该还是挺有安全感的。如果连东京都不安全了,那四海之内,又能到哪里去寻得一方净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