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众集团集团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确定与地平线公司合资成立新公司,重心放在自动驾驶的全面升级。

地平线是一家主攻人工智能科技的IT企业,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智能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最耀眼的研发成果是“地平线征程5全场景整车智能中央计算芯片”,这是一家前景无量的中国科技企业。大众汽车选择与地平线合资自然是需要其技术和芯片,这是这样的合作真的能改变外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里的颓势吗?

大众集团最新车型(地平线撑起大众汽车的)(1)

近期能看到的消息似乎都是利好,从下半年2.0升以内(含)的燃油车购置税减半,再到自动驾驶国标的出台,几乎每一步都让大众集团占到了便宜;只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大众汽车的“四化步骤”错了,其二是核心技术过于依赖中国企业。

汽车的新四化分为四个步骤,为:

  1. 电动
  2. 网联
  3. 智能
  4. 共享

让汽车成为物联网的终端并不难,现在有智能车机的车辆都能实现,而实现高度的智能自动驾驶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到目前位置才算有可以参考的技术标准,但是激光雷达过高的制造成本还无法快速的下探,所以现在具备高度智能自动驾驶的车辆普遍都是高端车。这不符合大众汽车的品牌定位。

大众集团最新车型(地平线撑起大众汽车的)(2)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步,车辆需要先行实现电动化,才适合进一步地进行智能网联的升级;原因很简单,电动或插电混动汽车结构更简单,可靠性更高(故障率低),驻车时的动力电池组可以给低压电源供电,车辆驻车使用时没有“亏电焦虑”。

燃油车却只适合在行驶中使用车辆智能系统,停车后不熄火也可以使用,而一旦熄火则只能依靠容量很小的启动电瓶来供电,并且无法使用空调等高电耗设备;所以两类车的使用体验和使用成本都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国标6-b排放阶段里,燃油车是不宜长时间怠速用车的。

大众集团最新车型(地平线撑起大众汽车的)(3)

如果说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车机)是汽车的灵魂,那么电动、插电混动或增程就是车辆的躯体;有趣的灵魂也得通过躯体才能展示出来,大众汽车现在缺乏的正是这个躯体。所以大众集团与地平线的合作并不值得过度解读,近几年里最值得关注的是大众汽车的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比,什么时候这个品牌能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届时才适合讨论车辆的智能网联。

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就车辆本身而言,电机、电控、电池是核心,大众汽车的电机现在能自主生产,但电控芯片和动力电池还是要依靠供应商;其中动力电池以宁德时代为主,现在又找到了地平线进行所谓的合作,似乎核心技术都来自中国企业哦。

大众集团最新车型(地平线撑起大众汽车的)(4)

中国制造-inside,德国制造主要负责品牌和设计,这个模式感觉就像是丰田和比亚迪的合作;当一款外国品牌的汽车打开发动机舱或升起底盘之后,看到的核心总成都是“MADE IN CHINA”,使用智能驾驶系统或智能座舱时也是慢慢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时候,一个外国品牌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众集团最新车型(地平线撑起大众汽车的)(5)

CARIAD与地平线的合作规模很多,投入约24亿欧元,只是目前还没有获得审批;看似是挺有诚意,实则是感受到了危机感吧。大众汽车现在每一辆车都是在“以价换量”,说白了就是依靠大幅降价才能稳定销量,然而还是难掩下沉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没有态度,其二是没有技术。

比如将捷达这一辆车的不同版本分为不同阶段引进,陆续改名为宝来和速腾,结果海外版的速腾用1.4T&8AT,合资的速腾用1.4T加七档干式双离合;美版的大众汽车似乎除了高尔夫R使用湿式双离合,其他车辆多使用6-8AT,并且还有些六缸机的选项,在价格相当或更低的前提下,这些车在国内市场是没有相同标准的。

大众集团最新车型(地平线撑起大众汽车的)(6)

即便达到相同标准,第三代EA888平台的2.0T发动机在欧美和亚太市场均出现了通病, 问题包括共振、异响和漏油液,颗粒物捕捉器的堵塞也造成了耗油量数倍飙升和动力严重下滑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技术的问题了,销量的下滑也就不足为奇喽。

这就是大众汽车,不令人看好。

大众集团最新车型(地平线撑起大众汽车的)(7)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