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动画片大闹天宫片段(80后经典动画片之大闹天宫)(1)

《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1964年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长片。说起《大闹天宫》,就不能不提中国动画界享有盛誉的万氏兄弟。上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制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在亚洲非常有影响。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他后来到中国访问,专门画了阿童木和孙悟空相聚的漫画。

万氏四兄弟中的老大万籁鸣、老二万古蟾、老三万超尘都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美影厂),因此,在美影厂大家尊称他们为大万老、二万老、三万老。《大闹天宫》从1960年到1964年,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完成,绘制了近7万幅画作,成为一部鸿篇巨制。“这部片子是中国文学古典名著《西游记》动画版最好的诠释。

  首播那会儿,我们这些80后都还没有出生,但是这部动画片却还是和我们产生了交集.在童年的记忆里,有时候,是在电影院正片前会放几段,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齐天大圣如何跟一帮天宫混蛋死磕。《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的一个颠峰,它故事丰满,制作精良,更重要的是它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当年斥资百万的大制作,体制化的优点是可以得到各种资源的支持,不必考虑市场,不计成本的打磨精品,缺点当然也不言而喻。

一打花果山的巨灵神虽然是个垫场,但处理得很耐看,巨灵的造型采用了传统脸谱的形象,跟背景音乐的锣鼓家伙相得益彰。尤其是巨灵的配音,太帅了,于鼎在大闹天宫里是一赶五,还配了马天君、持国天王、二郎和李靖。后来哪咤战猴子那段倒处理得略嫌简单,首先是造型,就是个傻胖小子,目光呆滞,缺少灵气,不见三坛海会大神的高贵,有点央视射雕里杨康的感觉。打斗中三头六臂应该是拿六件兵器,动画也简化成一枪两圈,不热闹。关键是没表现出割肉剔骨的那股狠劲儿,看不出“三天护教恶哪咤”的气势。二打花果山的时候因为没有观音,把四大天王的戏份儿加了,显然是参考了封神的魔家四将,这段处理也直接影响了这部动画片。

两个老道在动画片里全成了反面人物。太白金星被刻画成一个口蜜腹剑的胖老头儿,尚华的配音也深入人心,花絮里尚华还谈到当时配的时候特意加了一些“仙气”,的确跟《虎口脱险》里的音色很不相同。太上老君就更惨了,影片把道祖处理成了披发仗剑的妖道,声音有人据说是邱岳峰先生尖着嗓子配的。依当时惯例,配音演员都没有在演职员表中留名,但四十年后的纪念版仍然没有补上这个名单,实在是个遗憾。《大闹天宫》里小幽默略显薄弱,星星点点有一些,比如上灵宵殿戏天王,这个情节也被电视剧继承了。

一个小错误是说错了猴子的年龄,李长庚向玉帝说猴子的来历时说是应是“三百年前”,影片里作“五百年前”,有点随意。下地府前是三百四十二年,两次上天是一百几十年,八卦炉中四十九年,被压五百余年,从贞观十三年往回推猴子当生在战国初年(以郭沫若前475年为春战之界)。   

如今再看《大闹天宫》,重温童年熟悉的画面总能让人愉悦起来,何况是万氏兄弟的扛鼎之作,中国动画史的颠峰,难以想象这是40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大片,万氏导演、张光宇的造型设计、上译的经典配音、美影厂的精兵强将,群贤毕集,堪称鼎盛。

还记得那会儿集市上有很多卖猴子面具和孙悟空充气"金箍棒"的,好多男孩子都央求父母给买了这套行头之后,戴着猴子面具手里攥着孙悟空充气"金箍棒" ,模仿着动画片里孙猴子的各种动作,还有一些家里不给买行头的男孩子,就找来一根称手的棍子当"金箍棒",虽然羡慕那些有行头的孩子,但却也是不服输,把个棍子舞得也是虎虎生风,不亦乐乎。

《大闹天宫》影响了几代人,尤其在我们80后的记忆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迹,儿时是一种喜欢,一种崇拜,而今却是我们80后对往昔的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抚慰......

本文为:漫步80网专稿,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 漫步80网 欢迎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