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计2135字 · 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

文 | 尘飞扬 图 | 豆瓣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1)

上世纪七十年代,山东有个村庄,

村庄有个右派大学生。

大学生给一个少年讲故事。

故事说,当作家就是好,一天三顿吃水饺。

少年咽了咽口水,也想当作家,整天吃饺子。

这个少年成名后,

大家叫他莫言。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2)

今天,北京雾霾严重爆表,二十米外雌雄难辨,五十米外人畜不分。漫天飞舞的不仅仅有雾霾,还有段子。网上流传最广的还是这个:南方人问北方人,你们北方人怎么那么牛?北方人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南方人也深深的吸了一口,结果南方人倒下了,享年27岁。

但说实话,一整天都被雾霾包裹,真像被雾霾包了饺子,人成了“饺子馅”。不过还好,据报道,今天雾霾有望消散,又恰好冬至到来,“饺子馅”可以吃饺子了。

冬至到,吃水饺。饺子对北方人而言,就像幽默感之于人,没有它能活,有了,生活会更有滋有味。冬至吃饺子,和张仲景有关。张仲景牛人,当过市长,做过医圣。

后来,张仲景致仕途还乡,看到家乡父老,饱受饥寒之苦,还有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忧心不已。他就组织人支起一口大锅,锅里放驱寒药材,加上羊肉一起炖。熬煮之后剁碎,做馅,用面皮做成耳朵样的食物,称为“娇耳”。下锅煮熟,娇耳和肉汤免费发放。

人吃过娇耳,身体和暖,两耳发热,对冻伤的耳朵有奇效。至今河南有谚语,“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而北方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也流传至今。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3)

这个故事的真伪有待考证。故事中最可信的地方还是食材羊肉。羊肉性热,有补虚劳、祛寒冷的功效。冬至正值天寒地冻之时,吃羊肉馅饺子取暖,合乎中医养生之道。羊肉是肉中贵族,大美成羊,鱼羊为鲜,老祖宗在造字时,就偏爱羊。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4)

作为农耕文明,中国草原少,羊的数量不多。这影响了汉民族膳食习惯,所以,羊肉饺子不常见,猪肉饺子才更容易的登上普罗大众的餐桌。随着人民币越来越便便宜,对于饺子控而言,猪肉白菜、猪肉大葱饺子有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贵的菜。

王朔曾吐槽,“实事求是讲,人民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过去您没觉得肉贵,那是因为过去您压根不怎么吃肉,割二毛钱肥膘就全家包饺子。要是肉价还是前些年那样,国家就是把全国变成大猪圈也不够您狠吃的。”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5)

王朔在接受采访

王朔是58年生人,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虽为大院子弟,他也有过为吃食烦恼的青春岁月。“割二毛钱肥膘就全家包饺子”,吃饺子是穷苦人家最隆重的庆祝方式,好比穷人害病要喝鸡汤补充营养。在张仲景的故事中,冬至吃饺子,与其说对美食的追求,不如说是对御寒的渴望。

饺子在食谱中的地位尊贵,过节吃饺子,贵在难得。王朔曾说过,北方人喜欢吃饺子,正如传统春节胡吃海喝,用丰富的食物消解对饥饿的痛苦记忆,这是难民特征。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饺子并非寻常食物。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6)

上世纪七十年代,山东半岛有个乡叫大栏乡,乡里有个村庄叫平安庄,庄里有个少年,喜欢和一个右派大学生聊天。大学生见识多,常常给少年讲见过的事情。

有一次,大学生说:“当作家就能过上好日子”。

“有多好?”少年问。

“一天三顿都吃饺子。”

少年惊呆了,他认为不可思议,当作家就能如此幸福啊。这个少年就发誓,一定要当作家。他开始写作,写出了《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一系列作品。写到这里,你已经猜到少年是谁了。

对的,他就是莫言,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昔日不名一文少年郎,今天享誉世界大作家。冬至到了,莫言会吃水饺吧?作为山东人,莫言吃饺子时,绝不会放弃吃大蒜的机会。现在莫言不仅能够吃得起饺子,更能吃得起大蒜。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7)

莫言在包饺子

面对采访,莫言回忆往事,说“当年想当作家的原因,就是一天三顿吃饺子”。

人比人,实在都不想活了。同样是吃饺子,莫言吃成了大作家,而我吃出了一身膘。

毕业之后在济南,与朋友合租,人多热闹,有事儿没事儿就聚餐。有一次,约定周天聚餐聊天,商议好一起吃饺子。饺子费时费工,调馅、和面、擀面皮、包好、下锅,武火煮,一个都不能少,需要全体总动员。

其实,我们并没有擀面杖。朋友说买一个,二逼青年欢乐多,给我一个啤酒瓶子,就能搞定。擀皮有技巧,中间厚四周薄,这样煮饺子才不容易烂掉。这是我妈给的家庭教育。她对我的厨房形象不好,在家最擅长做的饭就是烧开水。

饺子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可荤可素,四季皆宜。同样是饺子,口味多种多样。有人爱吃韭菜鸡蛋,有人喜欢猪肉白菜,还有人专注荠菜饺子。选择的饺子种类多,是富裕的象征。文革之后,我们的生活是好起来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明,饺子成为寻常食物。不过节,也能吃饺子,只要你愿意,一天三顿啥问题没有。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8)

食材有贵贱之分,喜欢什么口味的饺子并无尊卑之别,正所谓“有钱难买我乐意”。

我有个朋友做营养师。对于饺子,他有个观点,饺子食材选择,最宜顺应天时。就以韭菜为例,四季轮回,韭菜口味会有不同,有春香、夏辣、秋苦、冬甜之分。谷雨前后正是吃韭菜饺子的黄金时代。

清时吃货李渔只吃谷雨前后的韭菜饺子。因为韭菜“芽之初发,非特不臭,且具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变也。”当然,只有高级吃货才能如此讲究,否则就是饭桶。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9)

冬至开始数九,北方饺子南方汤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国字脸哥们儿如是说。不要以为吃饺子很简单。北方人吃饺子,不仅仅要有饺子,还要有醋有酒,有凉拌黄瓜、炝萝卜皮,老醋花生,松花蛋。吃完饺子,喝饺子汤。和家人一起吃饺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有饺子才叫过节。吃饺子还能就大蒜,这人,有钱。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10)

关注走寻

与我们一起

发现饺子之美

莫言是个现代主义作家(莫言我当作家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11)

走寻独家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