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劲有没有区别,历来是拳家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太极拳主张“用意不用力”,但又主张运劲,使初学的人颇难理解。其实,劲与力大体是一致的,动作的完成没有肌肉的收缩力是不行的,甚至姿势的维持没有肌肉的支撑力也是不可能的。但太极拳运动所要求的劲,是经过长期练拳实践锻炼出来的一种灵活集中和运用自如的弹性力。要练成这种力,不仅要重视肌肉紧张与收缩力量的练习,而且更要重视感觉灵敏和反应快速的训练,同时又十分强调运用正确的技术合理发挥肌肉的力量。所以,它和一般未练拳或练拳不熟练人的紧张僵力不同。“用意不用力”中的“力”,就是不用紧张僵力或多余力。

太极拳力和劲怎么练 太极拳中劲与(1)

在分析人体的姿势和运动时,必须估计到外力和内力的作用,也必须研究内力与外力的相互关系。人体的外力主要有重力。重力就是人体的体重,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身体受到的力,此外还有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流体作用力、惯性力等。推手时,一方的肌肉力对另一方来说也是外力。太极拳是个整体性运动,骨骼与韧带是运动装置的消极部分(杠杆),肌肉收缩则为运动的积极部分(动力)。这个肌肉屈伸所产生的内力也就是拳术中的“内劲”。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肌肉的紧张与长度的变化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定的肌肉群参加一定的运动,单独的肌肉孤立地收缩是没有的。当一组协作肌群收缩时,另一组相对的肌群(对抗肌)则必须放松。

对太极拳动作初学者多不习惯,往往要消耗许多不必要的能量。这是因为有些对完成动作是无用的,甚至起妨碍作用的肌肉也参加工作,结果不该用力的地方由于肌肉的紧张和收缩而出现僵力,而该用力量的地方却由于对抗肌的放松不协调而被抵销一部分,因而使整个动作紧张僵硬。随着打拳和推手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渐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获得适当分配肌肉紧张程度的本领。这就是推手中劲较力(指紧张僵硬的力)给对方威力大得多的原因。

太极拳力和劲怎么练 太极拳中劲与(2)

太极拳盘架子和推手练习能培养动作的协调性,亦即培养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肌群以一定的顺序发出一定频率和强度的刺激的能力。因而,在太极拳盘架子和推手练习当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使积极的内力(肌肉的工作)与反作用的外力相适应,能够通过神经支配迅速而准确地产生内力,去克服、利用和抵销外力。尤其在推手时,彼此的外力随时都影响各自的内力,引起相应的内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内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作用时间。同样,内力也可以引起一系列外力。譬如,对方以挤劲攻我,在他来说,这是他的肌肉收缩产生的内劲;在我来说,挤劲施于我身,是对方加给我的外力。如果我以按劲相迎,则对于我来说,是自己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内劲,这个内劲是由于对方的外力加于我身而引起的;对于对方来说,这是我加在他身上的外力,而这个外力是由于他的内劲加于我身而引起的。这时,假如我的内劲大,我加给对方的外力就大,如果对方的内劲不变,他就被按出;如果对方有能力增加内劲,正好抵销我加给他的外力,则双方力量平衡而相持;如果对方有更大能力增加内劲,能够克服并超过我加给他的外力,则我被挤出;如果对方利用我加给他的外力乘势变招,比如闪开,那么对他来说,我的按劲落空;对我来说,这个本来是自己的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内劲,这时却成了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外力(惯性力),使自己顺着这个力(即按劲)的方向跌扑。这时如果我能迅速使肌肉收缩产生相反方向的内劲去抵销这个外力(惯性力),便能站稳。可见,在双方之间,在人体内部,在人体和外界之间,内力和外力是互相产生、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

太极拳力和劲怎么练 太极拳中劲与(3)

怎样能尽快地增强内劲(内力)或肌肉的弹性力?用意念指挥动作,并强调协调放松是极好的方法。肌肉收缩时,受中枢神经的支配,同样一块肌肉,当中枢神经系统发出频率高、强度大的“命令”时,同时收缩的肌纤维增多,收缩力就强。而且,由于协调性练习,使各肌群配合协调,对抗肌放松适度,避免抵销,力量便能发挥得好。此外,力量的增加,取决于肌肉事先伸张的程度。收缩之前,就已伸张(松)了的肌肉,在收缩过程中,能表现出更大的力量。因此,强调舒松、自然就会加强肌肉的弹性力,且随用随到,较为灵活。如果体力、健康、年龄等条件允许,练拳中间作些明显的刚性发力(不失弹性),对内劲增长也是有效果的。常练推手也是增强内劲的主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