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选李白(李逵遭遇李鬼李白遭遇李赤)(1)

《水浒传》里有一个有趣的桥段,说李逵下梁山接母亲时在半路遭遇劫匪,该劫匪虎背熊腰、面色乌青,手提两把利斧,自称"黑旋风李逵",干着杀人越货的勾当。李逵三下五除二就把冒牌的赝品打趴在地,才知这个冒充自己的人叫"李鬼"。树大招风,李鬼借李逵之名威慑四方,而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遭遇过这档子事。

李白,最普通的姓氏搭配上最简单的颜色,竟拼出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这得益于他写下的那些奇文瑰句。冒充李逵的人叫李鬼,那么身为文化人,模仿李白的家伙该叫什么名字呢?毫无疑问,其名必定与颜色有关。赤橙黄绿青蓝紫,他选了"赤",于是更名为:李赤。

刘伯温选李白(李逵遭遇李鬼李白遭遇李赤)(2)

然而,李白之白并非只是颜色那么简单,其背后还拥有着浪漫的典故。据说母亲在怀李白时,曾"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梦见太白金星李长庚,于是"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这是李白叔父李阳冰的说法,此外还有另一种解释,说李白七岁时曾与父母亲对诗,上句曰:"火烧杏林红下落"。

李白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李树花开,又隐喻李家枝繁叶茂,李父拍手叫好,当即敲定主意:以后你就叫李白!后来,李白果然在大唐诗坛如李花般怒放。李赤却不管内涵,只管模仿名字,只因"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于是自号曰李赤。赤相比白更加热烈奔放,李赤取这个名字的用意不言而喻。

刘伯温选李白(李逵遭遇李鬼李白遭遇李赤)(3)

既然模仿就要到位。李白曾写过一首《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与江水的浩荡奔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引为绝唱。于是李赤也写天门山。

《姑熟杂咏·天门山》李赤

迥出江水上,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沈青霭。

在内容和结构上,两首诗是差不多的,不过李白多了浪漫大气,李赤则偏于意境的塑造。李赤此诗同样是咏天门山的经典名篇,其中最为精彩的是结尾二句:"落日舟去遥,回首沈青霭。"落日余晖之下,小舟随波远去,蓦然回首间,消逝在那青色的暮霭之中。

刘伯温选李白(李逵遭遇李鬼李白遭遇李赤)(4)

与李白的大气壮阔不同,李赤着重于细节的刻画,描绘出了黄昏时分天门山水天一色的奇景,朦胧梦幻,给人以美的享受。李赤这首致敬之作,被誉为不输李白——然而,也仅此而已。相较于作品,李赤的生活经历反而更吸人眼球:不知他是为了模仿李白的放浪,还真的是脑袋有问题,他硬是与茅厕纠缠了一生。

《李赤传》记载:"如厕久,其友从之,见赤轩厕抱瓮,诡笑而倒视,势且下入。乃倒曳得之。"说李赤入厕良久,其友等得着急便进去寻他,只见李赤双手抱着一个瓮,诡异地笑着,正打算要钻入厕中污秽里去。朋友直接惊呆,立即把他拉了出来。谁知李赤却大怒:你是在害我啊!

刘伯温选李白(李逵遭遇李鬼李白遭遇李赤)(5)

原来,李赤产生了幻觉,自以为即将进入极乐世界与妻子团聚,说那里充盈着"椒兰之气",而现实世界却像是浑浊恶臭的茅厕!显然,他把两处搞反了,因为他将进入的地方正是恶臭之厕。这还没完,后来李赤又三番五次企图强进污厕,第二次头已经进去半个被救起,最后一次直接死在了里面,被发现时只有脚还露在外头。

奇怪的是,李赤在江湖间有些名气,平日生活举止与常人无异,而留下的遗书也写得正儿八经,根本不像是精神有问题。那么,李赤执着的入厕行为究竟是为何?难不成是为哗众取宠,走诗仙特立独行的风格?倘若真是这样那就悲剧了,起码李白是个敬畏生命的人,他狂放的调调永远模仿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