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个人存在于世有别于他人的符号,汉民族的名字一般寄托了长辈对后代子孙的期许,今天给大家讲讲满清皇室子孙起名的原则。

清朝皇室名字特点(满清皇室子孙起名遵循的原则)(1)

清朝的统治者发迹于白山黑水的建州,早期的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汉化程度较低,对中原文化的并没有深入了解。他们对子孙的取名显的很随意,如清太宗皇太极的名字应为“黄台吉”,而台吉则是蒙古语对部族首领的称呼。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取得天下。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接受儒家教育,开始了清朝皇帝汉化的进程,后代取名开始发生变化。顺治有八子:牛钮、福全、玄烨、皇四子(董鄂妃所生,未取名即夭折)、常宁、奇绶、隆禧、永干。从名字的意义上来看,大多数已经接近汉化。

公元1661年千古一帝康熙登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对子嗣后代的命名确定了以下的原则:首字相同;第二个字偏旁部首相同。其后康熙共有35子,列入宗谱的有24子,这24子名字的首字均为“胤”,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为“补衣旁”,如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等的取名。禔、礽、祉、禛、禩这些字虽然不常用,但在古汉语的释义中均有福禄美好的含义。

清朝皇室名字特点(满清皇室子孙起名遵循的原则)(2)

1796年乾隆帝退位,皇十五子永琰即位,是为嘉庆帝。通常皇帝的名字是天下都要避讳的,“永”字为常用字,为面引起不便,同时避免兄弟们改名,嘉庆帝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颙琰”。嘉庆帝有五个儿子,长子未命名即夭折,其他分别为绵宁(繁体字为宁)、绵恺、绵忻、绵愉。名字的第二个字均有偏旁部首“心”的因素。

1820年绵宁即位,是为道光帝。即位后的道光帝采取了和父亲一样的做法,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旻宁”。此时宗室子孙生息繁衍,乾隆帝所确定的“永、绵、奕、载”四个字已不够用,为此道光帝又增补了“溥、毓、恒、启”四字。

1831年奕詝即位,是为咸丰帝,从他开始皇帝们不再改名。咸丰帝有两个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存活,也就是慈禧所生的载淳。皇帝虽然子嗣不兴,但皇室却生息繁衍,咸丰又增续"焘、闿、增、祺"四字。1874年同治帝病死,慈溪一言定天下,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立为皇帝。“载”字辈第二个字的偏旁为“三点水”。如载沣、载涛、载漪等等。

清朝皇室名字特点(满清皇室子孙起名遵循的原则)(3)

1908年光绪帝去世,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民国时期溥仪又增补了十二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相比于明朝,清朝皇室的命名比较散乱。早期的统治者汉化程度低,取名比较随意。随着入主中原,皇帝们开始接受汉族中原文化,名字的选取有了一定的规律,但在具体命名,特别是名字中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没有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