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的食物营养成分表(现在食物营养和口感大不如前)(1)

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快速上升,可供我们消费的食物类别琳琅满目。然而,不时有“XX不如我们小时候好吃”、“XX不如我们小时候有营养”之类的表述,那么这是我们的食材的真实感知,还是我们的食材极大丰富带来的错觉?

一、现在食物真实的营养状况

需要指出的,现代食物的营养状况不如从前,这不是错觉。这一说法得到越来越多科学研究的证明。在 1991 年《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每100g黄玉米面维生素 B1 和维生素 B2 含量分别为 0.26 和 0.09 毫克,而2018年《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 6 版》中每100g黄玉米面维生素 B1 和 B2 含量则分别降到 0.07 和 0.04 毫克,并且矿物质铁、锌、硒等矿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8 年,著名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刊文指出,全球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会让农产品的营养价值越来越低。2020年,著名期刊《Science Report》刊文指出,从 1955 年到 2016 年,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下降了23 %,锰、铁、锌和镁的含量也有显著下降。

综合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现在食物的营养水平的确大不如前。

二、现在食物营养和口感变化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现在食物的营养和口感会下降呢?除了上面的气候因素外,我们人类自身行为也是影响食物营养素含量的一大原因。比如种植方式、运输以及食物加工。

从种植方式来看,以前的农作物几乎都是露天种植,而现在为了提高产量,现在许多常见的蔬菜都是大棚种植的方式。大棚蔬菜生长期短,光照不足,就会导致大棚蔬菜的营养含量逊于露天种植。

从运输上来看,我们小时候吃的果蔬和肉蛋奶,大都是由附近几十公里的范围生产提供的,所以水果蔬菜肉类都是生长到最好的时候才供应给大家。现在为了保证蔬果上架期间的品质,很多蔬果都会在其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就采摘下来。在较长时间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食物的营养也难免会下降。

从加工程度上看,现在许多过度加工,损失较多的营养成分。例如,现在的精米白面,经历多道加工程序后,稻谷和小麦胚芽损失殆尽,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迅速下降。同时,为了方便现在的生活,市面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加工食品,比如饼干、香肠、水果干、地瓜干、咸菜等。食品加工的过程,会导致大量的营养流失。

三、如何保障自己的营养健康水平

同样的食材,要想摄入更多的营养,就必须要掌握一些方法。像食材的处理方式、烹调方法和食材搭配方面都会影响最终入口食物的营养含量。

从食材处理方式来看,食物处理不当,会导致食物的营养流失。如,一道清炒小白菜,小白菜切成段,炒后维生素 C 的损失约为 30 %,而如果切成细丝,炒后会损失 51 %,切的越细,损失的营养就越多。类似的,如煮米饭时对大米多次淘洗,大量B族维生素会大量流失。

从食材烹调方式来看,煎炸烤等高温烹调的方式往往营养容易损失。如油炸食物的时候,油温越高,维生素A氧化分解越严重,部分维生素 A 还会溶解于油而损失。而采用凉拌加点亚麻籽油的方式,不仅美味,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的吸收利用。如果是炒菜,建议采用急火快炒的方式,可缩短蔬菜的加热时间,减少营养流失。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豆类蔬菜含有皂素和植物血凝素,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否则容易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从食材搭配方式来看,科学搭配食物有助于食材营养的更好吸收。如鱼和豆腐搭配,鱼中含有的维生素D可以将人体对豆腐中钙的吸收率提高20多倍。胡萝卜和肉搭配,萝卜中的胡萝卜素是人体容易缺少的营养元素,同时也是一种脂溶性的营养元素,肉中的脂肪可以促进人体对胡萝卜素的吸收。这道菜里营养比较全面,可以经常食用。同时使用一些香辛料搭配食物烹饪有助于减少食材营养的流失。香辛料的作用不仅仅是给菜肴提味,它们还含有多酚、黄酮等抗氧化成分,可减少烹调中蔬菜营养成分的流失。

除了这些方法以外,还要注意食材的储存时间,对于不好保存的食材要做到少买勤买,避免长时间储存导致食材的营养流失和食物的腐烂变质。食材烹饪也要科学规划,减少隔夜菜的产生。

尽管现在大多数食物的营养“缩水”,但是大家并不需要担心营养摄入不足问题。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已经发布,大家按照指南中建议,做到食物多样化和食物适量化,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物,优化饮食结构,就能保障个体的营养健康水平。

,